马国福 姜忠
刘邓大军第三纵队渡过南征中的最后一道天险——淮河,进入大别山外围地区。1947年8月25日,刘邓大军解放了固始县,并建立了固始县爱国民主政府,马力任县长。固始成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解放的第一座县城。
进军三河尖
在信阳采访时,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蒋文俊告诉记者,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解放的第一座县城是固始县,是陈锡联率领的第三纵队解放的。陈锡联是我军著名的战将之一,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他敢打善打硬仗、恶仗,常能出奇制胜,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陈锡联率第三纵队跨过陇海铁路,越过黄泛区,率先抢渡淮河,解放了固始县城。听了蒋文俊的介绍,记者立即赶往固始县。
记者到固始县的第一站是三河尖。当地文史爱好者姜忠带领记者沿着淮河两岸领略千年古镇三河尖的风情,并向记者介绍:“1947年8月下旬,刘邓大军第三纵队从三河尖渡口渡过淮河,顺利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第三纵队的指战员在南征途中,为了争取时间,保证按时到达目的地,一路上马不停蹄,不顾敌人前堵后追和敌机轮番轰炸,经过十几天艰苦跋涉和顽强战斗,于8月22日下午进抵距淮河7.5公里的黄岗寺。
“当时,第三纵队党委拟从黄岗寺分兵两路,在南照集(南照镇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西南隅105国道与淮河交汇处)和三河尖两渡口抢渡淮河,然后进军皖西。”固始县史志研究室主任戴吉强说,“可是进军命令尚未发出,就获悉敌四十六师已先我军抢占了南照集渡口,依河扼守。与此同时,我军又获悉敌五十八师已从阜阳尾追上来,即将与我军后卫部队接触。情况危急,时间紧迫,纵队党委当机立断,决定第三纵队主力立即从三河尖渡口抢渡。我军从黄岗寺出发,抢占三河尖东岸渡口,但河面上看不到一艘船,渡河没船,千军万马只好集结在河畔,焦急地等待着。”
强渡淮河
寻找渡船,已是当务之急。1947年8月22日夜晚,担任前卫任务的九旅二十五团政治处主任段超杰自告奋勇,与二连副连长郭山德率20多名勇士,驾两只竹筏,连夜渡河寻船。
过了河,勇士们来到刘店子。刘店子南头挨着淮河的一条支流,河口浮着两只渡船。段超杰命令李言觉小组向东,二连七班王明道小组向西,沿河搜集船只。他们花费一个多小时,找来了十几只小渔船。郭山德立即带勇士们抢先过了小河,向三河尖摸索前进。
当勇士们赶回三河尖的时候,天已蒙蒙亮了。他们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把船只调集到被控制的河东岸。8月23日午后,第三纵队教导团、补充团同时抢占了三河尖上游的祝皋集渡口,集中了大量船只。接着,第三纵队胜利抢占三河尖东西两岸之后,部队遂征调百余只木船和一艘“民生号”轮船,抢渡淮河。最终第三纵队的2万人马全部渡过了淮河。
强渡过后,九旅党委在三河尖召开庆功大会,给段超杰及其率领的勇士们记功照相,激励全体指战员继续南征。
“100多只木船,来回穿梭。船夫、水手、战士,大家一条心,一齐加油干。每个人的脸上都淌着汗水。老船夫吕天发一面挥着铁臂掌着舵,一面还‘快呀!快呀!’地督促着他的儿子和媳妇划船……”固始县史志研究室原副主任孙克新讲起当时的场景,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攻克固始城
部队在三河尖宿营一夜后,于8月24日顺着固(始)三(河尖)公路,浩浩荡荡地向固始县城进军。三河尖距固始县有百里之遥,担任前卫任务的九旅二十五团第三营于8月25日傍晚到达固始县北的六里棚。
“几天前,固始守敌以及乡保队共3000多人,编成了两个团,分守四门,同时敌四十六师正向固始赶来。从这一情况看,解放军用一个前卫营单独打开固始县城是有困难的,如果不能尽快攻入固始县,等敌正规军一进城,那就更难打了。”固始县史志研究室副主任闫志才分析说。
记者从固始县史志研究室原副主任黄明远生前对这场战斗的调访记录中看到,攻打固始县城相当困难:“……凌晨,天又下起雨来。三营营长李文波冒雨摸黑,率领健儿们冲进了北关。在进抵北门时,他们才发现进城的困难。城墙又高又厚,护城河水又宽又深。城门紧闭,周围全是稻田,也不能修筑工事,进城只能通过城门下的一座桥,而这座桥又被城楼上的敌人用火力紧紧封锁,并且无任何登城工具……”
就在三营攻城受阻进退维谷时,战士徐广田向李营长等人请命,将麻绳、木板、铁丝,捆成一个8公斤重的炸药包,然后背在背上,伏下身去,悄悄地顺着桥向城门洞爬去。城楼上的敌人发现了动静,一个劲地对着桥射击,桥头上的泥土溅了战士们满身。战士孔宪章把冲锋枪一端,站在桥头上向敌人射击。不一会儿,徐广田回来了。只听一声巨响,两扇城门被炸得支离破碎。冲锋号一响,部队就拥进了城。接着,全营分成三路,向南推进,很快占领了全城。雨停了,天还没有亮,大部队就陆续开进了城内,第三纵队司令部设在南岗头。
烈士永不朽
“当时,我军发起一次冲锋,两个副团长带领战士们冲到城墙下,试图搭人梯爬上城墙。但由于城墙太高,并且狡猾的敌人用滚烫的沥青泼向城墙下的我军官兵,一些战士受伤牺牲了,两个副团长也壮烈牺牲了,后来就埋葬在这里。”戴吉强带领记者来到古城墙遗址,指认埋葬烈士的地方。
孙克新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他在调查中发现,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大石河村有一个无名烈士墓,长眠在那里的是刘邓大军第三纵队七旅一个团的排长,在解放固始县城战斗中因身受重伤,牺牲在大石河村村民付德金家,牺牲时年仅20多岁,当地村民杜方中的妈妈将家中仅有的一口松木棺材捐献给这位战士,将其埋在一个小山坡上。几十年来,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名烈士的姓名,但当地村民没有忘记他,每年的清明节,总有人在他坟堆上添一把新土,每年除夕夜,总会有人在他坟堆前点一盏灯,怀念这位为祖国献身的英雄。
后来,孙克新通过走访当地老人以及在金寨县博物馆查阅资料了解到,无名烈士姓尹,名字不详,是第三纵队七旅一个团的排长。“其实,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征战中,牺牲的很多解放军战士都没有留下姓名,但共和国会永远记住他们的,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孙克新说。
解放军攻克固始县城后,国民党军队恼羞成怒,立即出动,企图夺回固始县城,一场惨烈的争夺战就此拉开帷幕。
(来源:河南法制报)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