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丰碑永铸

安徽岳西:皖山忠魂映山河

发布日期: 来源: 学习强国安徽平台
汪俊杰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华民族以十四年浴血奋战的壮阔史诗,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场民族救亡的伟大斗争中,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不仅是南方八省游击战争的核心区域、新四军东进抗日的重要策源地,更涌现出一批批舍生取义的英雄儿女。刘中一、储蓄谋、程雄等岳西籍英烈,以生命为笔、热血为墨,在中华抗战史上写下了属于岳西的光辉篇章。

  1937年,“七七”事变撕开民族危亡的裂口,抗日救亡的烽火迅速燃遍神州大地。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岳西率先响应全国抗战号召,成为国共合作抗日的生动实践场。同年,“岳西谈判”成功举行,红二十八军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停战协议,为南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开创先河。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众多岳西儿女毅然随军奔赴皖东、皖中抗日前线,在更辽阔的战场上,为家乡、为民族浴血奋战。

  在抗日救亡的组织动员中,岳西以众志成城的信念凝聚起强大合力。1938年4月,岳西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在衙前(今岳西县城)成立,中共党员与各界爱国人士组成领导核心,下设区、乡、保各级组织,形成覆盖全县的抗日工作网络;同期成立的岳西县工作团,成为发动群众的“先锋队”。在他们的推动下,青年、农民、工人、商人、妇女、学生儿童等各界抗敌协会如星火燎原,至1939年1月,全县5万余人加入抗敌组织,占当时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从创办《岳西周刊》《坦克车》等报刊呐喊,到演话剧、教唱《松花江上》唤醒民智;从筹集1000套衣物、500双军鞋支援前线,到全县民众节衣缩食捐献“岳西号”飞机——岳西人民以“倾家荡产也要把鬼子赶出去”的决绝,筑起全民抗战的血肉长城,成为前线儿女冲锋陷阵时最坚实的后盾。

  而那些从岳西走出的儿女,早已把这份家乡的赤诚与期盼,装进了行囊。他们带着大别山的坚韧,带着全县父老的嘱托,用生命诠释着“忠魂”二字——那是对后方支援的回应,更是对民族大义的担当。

  岳西县中关镇人刘中一,1897年出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他回到家乡投身革命,担任沙村党支部书记、朱赤光区委书记,同时以文蔚小学校长的身份为掩护,秘密组织“农民协会”,积极宣传革命思想。1930年冬天,他受党组织派遣,前往皖南山区开展革命工作。1931年,刘中一任中共宣城特委书记。1937年冬,刘中一获得情报:一小股日军将途经宣城。他带领方正汗等80余名战士,从宣城与宁国交界处的白果树出发,连夜奔赴宣城东门外的七里岗设伏。天亮后,刘中一在伏击阵地前沿指挥战斗,观察敌情时被日军子弹击中左胸。因缺乏药品救治,当日傍晚,刘中一终因伤势恶化壮烈牺牲,年仅40岁。

  岳西县莲云乡人储蓄谋,1905年出生,1929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储蓄谋受上级指派,担任繁(昌)南(陵)芜(湖)情报站主任。为便于开展工作,他在芜湖裕溪街开了一家南北杂货店,以贩卖杂货为掩护。彼时芜湖日军戒备森严,局势凶险,储蓄谋便以这家小店为秘密联络点,四处设法搜集敌军情报,为新四军和第二十三集团军提供了大量情报,也为我军取得繁昌保卫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持。1942年,他在芜湖长街执行锄奸任务时被捕,日寇用烙铁烫、钢针刺等酷刑逼供,他仍忠贞不屈,最终,37岁的储蓄谋倒在敌人的屠刀下。

  岳西县店前镇人程雄,1919年9月出生于贫苦农家。1938年夏,第五战区安徽省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直属26工作团来到店前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程雄立即报名参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8月,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程雄所在的新四军第二师五旅十三团及地方武装,在罗占云副司令员的指挥下,前往江苏六合、仪征一带保卫秋收,并伺机打击进犯之敌。8月16日,日军小田大队勾结伪军窜至东北乡抢粮。程雄所在的二营接到抢占丁家山头的命令后,他迅速集结全连战士补充弹药。经过反复冲杀,终于成功抢占下丁家山,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艰巨任务。然而,程雄在激烈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刘中一、储蓄谋、程雄,只是岳西抗战英雄群像的缩影:他们中,有的倒在冲锋的战壕里,有的牺牲在潜伏的暗夜中,有的长眠于异乡的土地上,却始终把根深深扎在这片牵挂的家园。正如大别山烈士陵园里那座朱德总司令题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连同碑座象征3.8万岳西英烈的38根立柱,始终守望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80年过去了,岳西的山岗上,映山红每年都开,像英烈们染血的衣襟。回望这段历史,不只是为了记住刘中一的果敢、储蓄谋的坚贞、程雄的赤诚,更是要明白岳西的抗战故事,正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敌的写照;英烈精神早已融进这片土地,成了脱贫攻坚时敢拼的闯劲、乡村振兴中建设家乡的干劲,也是新时代继续奋斗的韧劲。

  (来源:学习强国安徽平台)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