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坤
黄冈,这片浸染革命先烈鲜血的红色土地,在28年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岁月里,无数英雄烈士怀揣坚定信仰,于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热血铺就通往光明之路。他们的事迹感召后人,诠释责任与担当、忠诚与奉献。林桂华,便是为中国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黄冈英烈杰出代表之一。
1946年10月30日,年仅29岁的林桂华壮烈牺牲。牺牲前,林桂华曾任中共黄冈中心县委书记、大别山工委副书记。在大别山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他穿梭崇山峻岭,是红二十八军与黄冈地方党组织联络的关键交通员;全民族抗战时期,他冲锋在前,投身鄂东敌后抗战,成为享誉鄂东的“游击专家”;中原突围前后,他毅然返回国民党占领区,是我党继续在大别山地区党和军队举旗坚守的中坚力量,是该地区党政军重要领导人之一。他的革命生涯,生动再现了党领导黄冈人民在血雨腥风中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
红色血脉育忠魂
1917年,林桂华出生于黄冈(今团风)县杜皮乡孙家冲村卢家湾(卢福坎)一个满门忠烈的革命家庭。自1925年起,林家12人投身革命,7人英勇牺牲。
林桂华的三叔林文发,1925年参与黄冈县农民运动,是贾庙、杜皮一带农运骨干。1927年7月13日,他在团风大庙参加陈潭秋、陈荫林主持的县委扩大会议,响应决议赴江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任红二十八军营级干部,1936年牺牲于红军长征途中。五叔林文海,抗战时期任黄冈县贾庙区区长,开展地下工作时被日伪军杀害。
在这样的红色氛围中,林桂华逐步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重要领导人。幼年时,他仅读4年私塾,却凭借聪明勤奋,打下扎实文化功底,积累丰富国学知识,为日后学习马列主义及军政理论奠定基础。同时,他热爱体育,拜师习武,练就一身本领与坚定意志,成为黄冈革命队伍中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战斗员与指挥员。
受家人影响,林桂华自小胸怀侠义与报国之志。1932年,他(半脱产)参与地方党组织的农民运动。1935年,红二十八军将领梁从学在杜皮养伤,居于林桂华家中,林桂华负责照料其生活。近距离接触这位浴血奋战的革命者,梁从学身上共产党员的大义凛然与英勇无畏,让林桂华投身革命的信念愈发强烈,决心加入党组织。1936年春,经汪少川、漆先庭引荐与领导,林桂华正式踏上革命征程。
烽火淬炼真英雄
1936年6月,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派汪少川到黄冈杜皮组建黄冈中心县委,选中林桂华担任交通员,专门负责县委与红二十八军军政委员会的联络工作。他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多次获高敬亭夸赞。
在大别山敌后3年多的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大批伤病员转移至黄冈大崎山治疗、重要物资存于杜皮、军事情报传递,黄冈中心县委向红二十八军输送两个战斗营兵力、运送大批军用物资,以及人员接送接待,大多由林桂华往返联络完成。高敬亭3次到黄冈大崎山区检查指导工作,均由林桂华担任向导。红二十八军在黄冈找到新立足点,依托当地党组织与群众创建新游击根据地,扩大生存空间,增强战斗力,高敬亭对林桂华的交通工作高度认可。1937年初,经组织考察,林桂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贾庙区便衣队队长。
1938年2至3月,湖北省委派刘西尧、陈景文等赴黄冈组建新中心县委,壮大敌后抗日力量。林桂华参与恢复各地党支部、发展新党员等工作。新中心县委在林桂华家中开办鄂东抗日青年训练班,宣讲党的抗日政策,培养抗日骨干。林桂华负责后勤保障的同时,积极参加学习。
1938年10月23日,日军攻占黄州,黄冈沦陷。次日,黄冈中心县委决定在杜皮成立首支敌后抗日武装——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林桂华、漆少川按指示参与筹建,并动员4名志同道合者加入。挺进队举旗与初始驻扎地杜皮张家山,便是依林桂华提议确定的。
加入挺进队后,林桂华随部队深入敌后,主动出击日军,参与袭击方高坪、麻城宋埠和中馆驿等日军据点,切断日军柳界公路交通线,令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夏家山事件”后,黄冈党组织与革命力量转移至沿江湖区王家坊建立民主抗日根据地。时任贾庙区委书记的林桂华,率队在黄冈北部山区坚持游击斗争,牵制国民党顽固派对王家坊湖区的进攻,有效保护湖区根据地安全。
1939年,组织对林桂华委以重任:选派他与林少南作为黄冈县人大代表,赴京山参加首届豫鄂边区人民代表大会;让他担任老三区区委书记、老三区工作委员会书记、辛冲区委书记兼区长、冈东办事处主任、(黄)冈浠(水)县委书记、冈浠游击总队政委、黄冈军事指挥部指挥长及政委等职,独当一面开展工作。
1940年至1944年,林桂华多次参加黄冈中心县委、五大队举办的军政短训班,先后赴豫鄂边区党委和挺进纵队、鄂东地委党校、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参加县团级以上干部集中学习,接受军政培训。他系统学习毛泽东《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并结合实战训练。
长期战斗实践与军政理论提升,让林桂华淬火成钢,愈发英勇善战、指挥有方,对游击战争的理解与运用更为娴熟。他率领(黄)冈浠(水)游击总队屡立战功,全歼伪军龙飞司令部、三战巴河等战役大获全胜,有力促进并巩固黄冈沿江湖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为新四军五师和八路军南下支队筹集大量钱款物资,在鄂东被誉为“开路先锋”“游击专家”,令敌人闻风丧胆。
智取黄州建奇功
1945年9月14日,新四军第五师长江军分区下达收复黄州命令,旨在从日军手中夺回黄州,扩大政治影响,敦促黄冈境内日军投降。黄州隶属中共冈浠县委管辖,收复任务自然落到冈浠县委肩上。
黄州是日军在鄂东的重要据点,日军头目九井阴险狡诈、欺压百姓,在黄州城四门修建坚固碉堡,重兵把守,并在城区埋下大量地雷与暗火力点。九井持有详细标注地雷与暗火力点位置的黄州城区布防图。接到投降命令后,他拒绝向新四军投降,将布防图交给国民党中统特务曹七爹。曹七爹将布防图卷成圆筒藏于手杖,派人送图时被冈浠总队截获。
身为县委书记的林桂华仔细研究布防图后,制定出一套兼顾保存革命实力、减少损失牺牲,保护城内文物古迹,以最小代价夺取黄州城的智取方案。9月15日,林桂华率冈浠总队秘密潜伏黄州城外,与城内地下党人员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城内情况,完善夺城方案。
9月16日黄昏,黄州城北门外“江记酒家”迎来3位身着长袍、头戴礼帽、拄着拐杖的老者,身后跟着两名随从勤务兵。店老板热情迎上前,高声喊道:“曹七爹驾到,请坐,点菜哟!”曹七爹点好菜,店老板一边向内厨报菜名,一边向里间堂倌使眼色。店老板是我党地下情报站负责人,堂倌则是冈浠县委委员黄金彪。
见曹七爹独自饮酒,黄金彪上前与其拉家常,趁其酒兴敬酒。两人相互吹捧,一壶酒喝掉大半,店老板在旁助兴,很快将曹七爹灌得晕头转向。随后,黄金彪吩咐勤务兵扶曹七爹到里屋喝茶休息。趁三人尚未反应过来,林桂华带领几名战士从暗处跃出,制服三人,捆绑曹七爹,震慑勤务兵。
借着夜色,林桂华化装成勤务兵,黄金彪押着曹七爹走向城门。林桂华用枪顶着曹七爹的两名随从说:“曹七爹喝酒回来了,快打开城门!”城门迅速打开,林桂华率部制服哨兵,与城外潘继义率领的人马在城门会合,袭击伪军中队,包围日军九井司令部所在碉堡。九井无奈之下举白旗投降。
至此,被日军盘踞7年的鄂东首府黄州城重回人民手中。当日,黄州城举行万人庆祝活动,林桂华的英勇形象深深铭刻在黄冈人民心中。
受命坚守大别山
国共“双十协定”签订后,鄂东地区所有党政干部与武装部队前往大悟山集结整训,准备战略转移。林桂华奉命率领冈浠党政干部及冈浠武装总队前往中原军区所在地大悟山,并参加中原局举办的县委书记整训班学习。
1946年3月,组织拟任命林桂华为新的黄冈中心县委书记,兼鄂东地委委员和(黄)冈浠(水)罗(田)麻(城)行政委员会主任。李先念与郑位三与林桂华谈话,宣布中原局党委决定,命他重返被国民党部队重重包围渗透的黄冈地区,发动群众、壮大力量。核心目标是确保中原军区主力部队撤离后,大别山红旗不倒、革命火种不灭,同时镇压地方反动分子,保护疏散隐蔽在鄂东各地的老弱病残与非战斗人员安全。
职务提升意味着使命更重。林桂华毫不畏惧,仅带领鄂东独二旅警卫连一个排的战士毅然返回黄冈。考虑到黄冈斗争形势严峻,中原局、中原军区首长在离开大悟山前,又派对敌斗争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漆先庭潜回黄冈,协助林桂华工作。在两人共同努力下,黄冈地方党组织迅速恢复,组建起十几支便衣队,队伍扩充至300多人,活跃于黄冈、浠水、罗田、麻城一带。这支部队成为中原主力部队撤离前后,黄冈地区唯一的党组织与地方武装。他们开展秘密武装征税活动,灵活打击反动势力,有力配合支持张体学独二旅在大别山的游击斗争。
1946年6月26日,中原突围战役打响。6月底,独二旅分三路东突,至7月18日的20多天里,6000多人的部队损失近2000人。此时,中央电令独二旅停止东进,留守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牵制国民党军主力,配合全国各解放区作战。因孤悬敌后,独二旅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历经30余场苦战,损失惨重。
7月底,张体学率独二旅一部在罗田滕家堡短暂停留,派人通知林桂华前往开会。张体学是林桂华加入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时的首任队长,两人在战火中结下深厚情谊,亲如手足。接到通知,林桂华才知晓张体学与独二旅未能成功转移突围,立即率领手枪队长梅建明赶赴滕家堡。
彼时,张体学身边指战员严重不足,物资匮乏,战士们疲惫不堪,有时一天难进一餐,张体学也胃病发作,疼痛难忍。见面时,林桂华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极度虚弱的老领导,泪流满面。张体学告知林桂华:“中原局指示我们以独二旅为基础成立中共鄂皖地委,你也是地委委员。你回去后要抓紧筹款筹粮、发展队伍与组织,扩大敌后游击斗争规模,吸引敌人注意力,减轻他们对独二旅的追击与围攻压力。你们的支持,是我们独二旅能留在大别山坚持战斗的最大保障。”林桂华点头应允,含泪离去,未曾想这竟是两人的生死诀别。
从罗田返回黄冈后,面对敌人重重包围与不间断“清剿”,林桂华率领中心县委与便衣队制定“巩固基本区,向敌占区拓展”的斗争策略。他们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用60座碉堡及“移民并村”“递步哨”“一家通共,五家连坐”等残酷政策构筑的白色恐怖,加大对敌占区反动豪绅、富商及伪税公所的征税力度,将筹集到的粮食、钱款、武器弹药等源源不断输送给独二旅。同时,林桂华带领便衣队灵活出击,沉重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
1946年10月上旬,为加强对大别山地区游击战争的统一领导,中原局决定组建大别山工作委员会,任命何耀榜为书记、林桂华为副书记,黄冈中心县委的活动范围与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血沃黄冈铸英魂
中原部队主力西去后,蒋介石电令整编第四十八师与第七十二师,负责“清剿”留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的张体学独二旅及所依靠的地方党组织与武装力量,限7月底前“肃清”,黄冈大别山地区形势愈发险恶。
1946年9月10日晚,正值中秋节,侦察员报告国民党但店黄坳税所有人正在打麻将。林桂华与手枪队长梅建明率领15名队员突袭税所,顺利缴获全部税款。得手后,他们带领队伍前往山间小村许家社宿营。然而,黄坳税所逃脱人员连夜赶赴上巴河税务分局,向局长王慕萍报告。王慕萍立即电话请求驻贾庙的国民党黄冈县自卫大队大队长吴正华派兵追剿。
次日上午,吴正华带领300多人将仅有7户人家的许家社团团围住。面对20多倍于己的敌人,林桂华沉着冷静,与梅建明指挥队员分三路强行突围。他们击毙几名迎面而来的敌兵后,迅速翻上村子前方的小山坡。此时,林桂华本可借助有利地形脱身,但见殿后一名便衣队员负伤,他立即命令梅建明带领突围队员趁机撤离,自己则转身返回接应。林桂华一边向敌兵射击,一边鼓励伤员坚持战斗,指导其选择突围路线。不料,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头部,他倒在一条长满蒿草的干沟中。
抓获中共黄冈中心县委书记的消息迅速上报至国民党黄冈县县长朱怀冰处。朱怀冰原本是国民党第九十七军中将军长兼豫北自卫军总指挥,一贯反共。如今抓获黄冈共产党最高领导人,对他而言是向蒋介石邀功的重要筹码。
林桂华落入敌人手中,就作好应对威逼利诱与牺牲的准备。他拒绝接受治疗,大义凛然地说:“告诉你们吴大队长,别在我林桂华面前白费心机!”敌人将林桂华的父亲接来。林桂华劝父亲:“莫难过,儿子不会中他们的圈套!革命总要流血,三叔和五叔不都是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吗!”老人被匪兵带离时,边走边回头对儿子说:“这我就放心了,我会记住你的话!”
林桂华被朱怀冰“接”到黄州后,敌人再次对他威逼利诱,妄图获取黄冈共产党的全部情况,以实现一网打尽的目的。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林桂华视死如归,始终只有一句话:“要杀就杀,老子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
国民党湖北省主席陈诚下令将林桂华押送武汉,亲自审讯。但此时林桂华已奄奄一息,不得不被送往汉口协和医院紧急救治。
1946年10月30日,因长时间拒医绝食,年仅29岁的林桂华在汉口协和医院壮烈牺牲。
英名永垂照千秋
为纪念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原黄冈地区与黄冈县在孙家冲下的杜皮咀联合修建黄冈革命烈士陵园。英雄烈士林桂华魂归故里,其陵墓被安放在英烈园中心区域,周围苍松翠柏掩映,丹桂飘香。每年,大批干部群众自发前来瞻仰、悼念。
20世纪60年代初,在湖北省原省长张体学的安排下,珠江电影制片厂计划拍摄一部记录黄冈光辉革命历史的电影《崎山武工队》,影片主要人物即以林桂华为原型。此后,一大批研究鄂豫皖根据地革命史、黄冈党史及中原突围的著作、纪念文集相继出版,书中都记载着林桂华的英勇事迹。
众多国家领导人和老干部纷纷撰文或题词,表达对林桂华的无限追思与深切怀念。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林桂华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教育部原部长刘西尧的题词是:“为革命而死,虽死犹生。林桂华同志牺牲50周年纪念!”国务院原三峡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移民局原局长漆林题词:“高风亮节,光照千秋!”并专门邀请国内著名书法家书写“满门英烈”的条幅赠予林桂华后人,以表崇高敬意。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原省顾问委员会常委易鹏题词:“英风永存!”湖北省民政厅原厅长张牢生题词:“承先烈之志,复国家之兴!”
“桂香飘远忆忠魂,华彩篇章颂德勋。英气长存天地间,烈士壮志永留芳!”从黄冈这片英雄土地上走来的革命先烈林桂华,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杀敌,在艰难险阻中克难奋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我们当永远铭记他的名字,传承他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黄冈日报 作者系林桂华烈士长孙 黄州区水利局原党委书记)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