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乐 吕露 杜甜
走进团风县淋山河镇钓鱼台村,连片的金银花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扑面而来。
近年来,钓鱼台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建强基层组织、发展特色产业、创新乡村治理,实现了村强民富的华丽蜕变。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8万元,较2020年增长7倍,获评“团风县经济社会发展二十强村”。
强基固本,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钓鱼台村党总支书记童佑明深谙此理。
近年来,该村以组织建设为抓手,激活党建引领红色引擎,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建强班子,激活“头雁效应”。村党总支实施“三培三带”机制,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把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近三年,该村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党员3名,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5名。85后返乡青年陈志刚原本在外经营物流公司,回村后承包200亩板栗林,带动27户村民成立合作社。因其表现突出,村党总支将其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安排老支书童其祥“一对一”帮带,如今他已成长为村两委委员。
培育后备,积蓄“源头活水”。针对村级后备力量不足问题,村党总支实施“雏雁培育计划”,从返乡创业青年、退役军人中选拔6名后备干部,安排到矛盾调解、产业项目等岗位历练。退役军人方振通过“跟班学习+实践锻炼”模式,迅速成长为村委委员,他主导的“智慧乡村”项目为村里安装12个高清探头,开发出板栗销售小程序,极大提升了村级治理效能。
优化阵地,提升服务效能。村党总支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全面升级,打造集党务、村务、便民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同时,在服务中心周边增设公共健身设施、百姓大舞台等,使其成为村民议事、休闲、娱乐的综合阵地。
产业赋能,激活强村富民新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钓鱼台村党总支立足资源禀赋,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特色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盘活资源,唤醒“沉睡资产”。面对600亩荒山荒坡闲置问题,村党总支大胆破局,引进湖北恒富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发展金银花种植。村集体以荒山资源入股占30%股份,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增收。目前,该基地亩均产值达5000元,带动120余名村民就业,户均年增收1.2万元。
“以前荒山长满杂草,现在变成‘致富花田’,日子越过越甜!”脱贫户童小红感慨道。
提质增效,做强传统产业。板栗是钓鱼台村的传统产业,但过去因品种老化、管理粗放,效益低下。村党总支邀请农业专家实地指导,对800亩板栗林实施高接换种、科学管护,并引进振动采收机,将损耗率从30%降至5%。同时,开发板栗粉、栗蓉月饼等深加工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去年销售额达47万元。
农旅融合,拓宽增收渠道。依托付河水库生态资源,村党总支打造“五云山红船户外休闲驿站”,推出金银花观光、板栗采摘、红色研学等乡村旅游项目。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发展。“周末来采摘的游客很多,我家农家乐月收入超过5000元。”村民李秀英说。
治理创新,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钓鱼台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治理模式,让村庄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环境整治,提升村庄颜值。村党总支推行“党员先锋岗”,设置政策宣传、环境监督等6类岗位,76名党员主动认领。同时,开展“最美庭院”“星级文明户”评选,拆除违建棚屋23处,新建垃圾分类亭8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矛盾调解,促进乡风文明。村党总支利用闲置农房打造“红星之家”,设立“老支书调解室”,由3名退休党员轮流坐班,帮助村民化解土地纠纷、家庭矛盾等。此外,通过“塆组恳谈会”“乡贤议事厅”等形式,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024年落实道路硬化、灌溉渠修复等民生实事37件。
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村党总支开发“钓鱼台共富”小程序,集成党务公开、特产销售、垃圾报修等功能,累计访问量超8万人次。今年新上线的“云上议事厅”,让在外务工村民也能参与村庄规划讨论。
(来源:黄冈日报)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