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乡村新貌

爱在茶村 再绽光彩

发布日期: 来源: 《党员生活》

李 登

  河南畈村位于英山县杨柳湾镇东南部,有茶园1800多亩,是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人均茶叶收入过万元。2023年1月,组织安排我到河南畈村驻村。到这里驻村,我既激动,又深感压力,激动的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正是我平时的业务范畴,担忧的是基础很好的茶叶专业村,升级蝶变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带着复杂的心情,我踏上了驻村之旅。

  一进村,就被“满屏”的绿色茶园所惊艳,被迎面飘来的茶香撞个满怀,别提有多开心。村里治保主任带我访遍村里的角角落落,走访摸排后发现,村里的大部分茶园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茶籽直播茶园,存在着管理跟不上、品质退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严重影响茶产业的发展。我开始思考,如何让茶叶专业村再次升级、再绽光彩?

  提升茶叶品质,源头在良种。“我家的4亩茶,去年以来,茶树干枯了,剪不到多少茶了,也不想在茶园上投入了。”村民老谭道出了他家茶园面临的困难。老旧茶园效益低,村里许多茶农像老谭一样,不愿再投入。我邀请单位茶叶专家深入调研,发现茶树品种退化、过度采摘与茶园粗放式管理室效益低、不愿种的原因。我与村“两委”商讨破解之法,思来想去,不如引进一个市场主体来改造老旧低产茶园。说干就干,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老茶园改种换植项目,采用“国有平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适度流转农户小散茶园,改种换植成标准化生态茶园近300亩。新换植的全省当家品种——鄂茶1号,具有耐寒、耐高温,芽头大、产量高的特征,预计3年后可成园收益,将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

  好茶园是种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我岁数大了,干不动了,孩子在外有自己工作,以后这茶叶谁来种?”茶农老夏诉说着担忧。一年辛苦劳作下来,他家茶园每亩净收益3000元左右。同时,人口老龄化导致茶园用工季节性短缺,一些茶园面临无人管的境地。恰逢此时,县政府出台了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工作队与村“两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决定要好好试一试。经多方努力,河南畈村成功入选英山县第一批服务试点单位,领办成立“茶农帮”茶叶社会化服务队,购置茶叶机具85台(套),签约服务本村及周边村茶园1800亩以上,通过开展茶叶机采、机修、机防等托管服务,解决茶园无人种、无人管难题,又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50元、村集体增收8万元。

  随着“三茶”统筹理念的深耕实践,河南畈村在种茶制茶上尝到甜头,但在茶旅融合上还未能破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方程式。如何让片片青翠茶园变沉浸式生态游园,搭上“茶旅+”这趟快车?英山县将2025年确定为文旅康养年,处于大别山茶叶谷入口的河南畈村迎来新机遇。面对来往客流量大与茶文化基础设施配套欠缺的矛盾,驻村工作队与镇村一道,成功争取河南畈村茶叶加工厂提档升级项目,形成“三步走”实施方案:改造传统生产车间,建设智能化清洁化生产线;探索开发高附加值茶衍生品;同步打造茶文化体验设施,构建差异化文旅载体。随着项目转入施工阶段,看到希望的村民们也自发开茶馆、办民宿、做农家乐,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迈入驻村的第3个年头,青苔覆径的迷茫与破茧求索的执着交织成章。村庄在时代浪潮中焕新容颜,我亦在阡陌经纬间淬炼成长。这场双向奔赴的修行,将化为再出发的底气,陪我绘就茶路漫漫。

  (来源:2025年第6期·上《党员生活》)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