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南河乡是湖北省革命老区乡镇之一,也是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示范乡镇。近几年来,南河乡党委和乡政府,以产业振兴为核心,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推动“思源回报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蓝色水产、绿色农业”三色产业经济,助推老区乡村振兴。
打造特色小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以南河北部方圆3平方公里的栗山为中心,以改善村民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村民房屋墙体上,绘制了“中国共产党汉川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南河观音泉寺庙召开”、“架海金梁志不屈——何羽道”、“南河因你而璀璨——何九”等20余幅墙体绘画,用“红色文化”墙绘,扮靓了革命老区“颜值”。
投入100多万元,对位于栗山山麓的东北的南河乡革命烈士纪念广场进行改扩建,加固修缮南河革命烈士纪念碑,新建刻有600多名革命烈士名字的英烈墙,新建纪念亭,对周围环境进行绿化亮化,使之成为“孝感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几年,每年到南河革命烈士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4万余人。挂牌并安排专人保护“中共汉川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南河泐山观音泉旧址”,向游客讲解老区故事。
积极引导、大力支持本地老新村成功人士、烈士后代彭运秀回乡创业,建设栗山红色小镇。经科学规划论证,专业化设计,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到2024年底,栗山红色小镇建有红色驿站16个;红色讲堂一座,内设红色书场每年开讲200余场,红色影院每年放映200余场,听众(观众)累计2万人;建成占地500亩的亲子文旅生态园,开发有 “奇幻森林”、“巴雷特射击”、“依山傍水、观孔雀锦鲤,摘火龙果,蹦蹦云”等亲子游玩项目,丛林魔网、山羊寨、摇曳跷跷板、小猪赛跑、蹦蹦云等多个网红设施形成七彩板块,每年累计吸引了游客4万人次。2023年4月,汉川首家湖北省级“消费教育基地”在“栗山秀”挂牌。
狠抓南河古渡开发,发展蓝色水产养殖
南河乡系古洞庭湖一部分,素有“水乡”之称。尤其南河古渡水面面积超3万亩,发展蓝色水产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乡党委和乡政府,引进本地成功人士何志刚,建设“南河古渡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一家集水产养殖、加工、销售、科技、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员工100余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名,聘请水产、农业、林业等方面专家10人,现有河蟹、小龙虾生态养殖池超1.4万亩,河蟹本地化种苗培育基地200余亩,稻鱼综合种养基地5860亩,公司已发展成为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电商、餐饮、文化旅游等产业,建设从地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全食物链、全价值链的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的特色小镇和4A级景区。
每年11月,全市“螃蟹节”活动在南河古渡农业科技示范园举行,活动包括特色水产品农产品推介订购、项目招商签约、蟹王蟹后终极评比、捆螃蟹抓螃蟹钓螃蟹趣味互动、“虾蟹”主题书画汇、“双水双绿”专家讲座、“吃在汉川”美食推介,以及丰富多彩的节目演出等,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至2024年底,南河古渡公司有序流转土地1.7万亩,每年给12个村每村带来5-8万的纯收入,提供1.1万人次就业岗位,其中,25名贫困人员长期在公司务工,月收入超2000元。
建设高标准农业生态园,发展绿色现代农业
南河乡是一个农业乡镇,发展绿色现代农业,不仅关注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更强调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党委、政府进行大胆探索和积极实践。2013年12月,由本地回归人士正式创建“湖北百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注重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资源的集约利用,广泛应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农业传感器、卫星和无人机等信息技术,使用有机肥法,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主要经营农作物种植、初级加工(筛选、晾干),水产养殖、初级加工(筛选、晾干)、采摘、垂钓服务等。
南河乡党委和汉川市老促会积极支持企业的发展。乡党委根据百禾农业生态农业园梅雨季节雨量过大,淹没菜地、池塘等情况,经认真调查研究,投入10万元,及时安装建设泵站设施,有效解决生态园水患问题。2022年以来,汉川市老促会积极向省扶贫基金会申请项目10万元,支持湖北百禾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兴办全市第一家“农耕文化”研学科普馆,作为培养青少年儿童劳动教育基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经过10多年的发展,百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拥有7家子公司、3家合作社、8个家庭农场,是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企业。公司围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为目标,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全力打造实力产业,2024年底,百禾农业生态园产值突破1亿元。
(来源:学习强国湖北平台 汉川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