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梅露露 整理 王晓丹 王萱怡
我是黄冈市团风县杜皮乡洪家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梅露露。我们村位于大别山团风县最偏远的西北方,曾因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缺乏像样的产业,多年来村集体收入不到10万元,年轻人都纷纷外出务工。
在农村,群众都是盯着干部看,村“两委”干部带头干好一件事比说一百句好话更有效果。2021年,我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后,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带头把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
选择什么项目,如何把项目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产业,这是我们村“两委”长期在思考并难以解决的问题。村里曾种植过茶叶,最后因为市场需求量过剩,低端茶叶附加值不高,且管护成本太大,没能坚持下去。近几年,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加上不断探索,大家总结出村里的优势:有大量闲置的土地,有经验丰富的农村种植人员,有富余的劳动力。
2022年4月,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得知英山县荣东小黄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生姜产业发展得很好。培训一结束,我当即决定带领村“两委”一行去英山考察走访。从生姜刚下种,到地里一片茂盛,再到丰收,小黄姜种植的几个重要阶段,我们都去观摩学习。
看到别人能做成功,我相信我们村也可以。回村后,我信心满满,召集村里党员商量下一步的打算。大家一致认为村里土地资源丰富,且山地土壤十分适合种植生姜。于是,我们村“两委”再次赴英山,表达了希望与他们合作种植小黄姜的意愿。经乡党委牵头搭线,双方多次协商后,决定在我村集中流转土地试种小黄姜。
最初,我们六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决定每人自筹6万元,英山荣东小黄姜专业合作社出资36万元,作为试种小黄姜项目的投入资金。当时,也有党员和群众想要加入,但我考虑到毕竟是第一年试种,如果失败会愧对老百姓。所以,我们六人商量好,自负盈亏、不等不靠,成了算我们大家的,亏了算自己的。
后来,村“两委”又多次赴英山实地学习,比照英山和本村地理环境、天气、土壤条件,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租赁了120亩田地作为前期试点种植。2024年4月21日起,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村“两委”分工有序,带啦群众排水、取沟、撒肥、下姜种、盖土、杀菌、搭阴棚……8个月的日夜辛劳后,小黄姜在霜降季节迎来了收获。按照去年的行情,我村小黄姜的产值到达了240万元。
在试种小黄姜的过程中,村里的党员们也十分关心,多次到田间地头查看。老党员张火权家离生姜基地比较近,发现生姜缺水干旱等问题时,他都及时向村干部反馈。党员杨逢琴一直鼓励我们说,产业不是一两天能够做起来的,要一年接着一年干。党员群众的支持,给了我们发展小黄姜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还通过小黄姜产业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0万元,盘活了村级闲置资产,改造保鲜车间,专门用来存储小黄姜做反季节销售。同时,小黄姜产业还创造了村民就近务工的机会,目前已吸纳110名脱贫户和村民参与其中,户均增收约2000元。
选对产业只是发展的开始。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将产品做优做精、做成我村的支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我们将乘势而上,在“土”字上谋出路,在“特”字上求不同,在“产”字上下功夫,把小黄姜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来源:2025年第6期上《党员生活》)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