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红安考察时,高度关注党领导大别山地区革命的光辉历史,特别嘱咐要把“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原因研究清楚。研究大别山坚持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的历史意义和宝贵经验,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提供有益启示,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供鲜活有效的历史素材。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关键
汪季石 王世枭鉴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创建时间之早、发展党员和党组织之多、影响之大,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向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到访大别山,先后在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河南新县留下足迹。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这一论断恰恰道出了“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关键: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组织在大别山28年斗争史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没有党组织的创立发展和坚强领导,便没有红色大别山。鄂豫皖苏区处于大别山地区,大别山坐落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五四运动后,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改革的趋向由空想社会主义推进到科学社会主义。在大别山地区,来自全国各地的24位革命青年在中共一大召开前夕于黄冈浚新小学成立共存社,公开宣布它是布尔什维克党性质的组织。共存社“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共存社没有共产国际的背景,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没有取得联系,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诞生。
共存社的建立揭开了党领导农村革命的第一页,同时为陈策楼、八斗湾支部的建立打下了组织基础。共存社成立后,迅速在黄冈八斗湾、陈策楼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存社成员大都先后加入了党组织。1921年11月,陈潭秋带着一大的会议精神回到黄冈,召集陈策楼、八斗湾两地的党员成立了陈策楼、八斗湾两个党小组,1922年春又发展成为陈策楼党支部、八斗湾党支部,于是中国农村诞生了最早的中共党支部。
八斗湾、陈策楼支部建立以后,黄冈党组织迅速发展,1926年初诞生了鄂东第一个县级党组织——黄梅县委会。同时期,自1924年开始,在豫东南商城的城关第一小学、信阳的三师、罗山城关的高等学堂等学校建立党的小组、支部;在安徽,1923年冬相继成立首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小甸集特支”(1922年先建立了党小组)和首个城市党组织“中共安庆支部”。随后,党组织在大别山各地区蓬勃发展。
党组织在大别山28年斗争史中发挥着堡垒作用,没有党组织的领导和坚守,便没有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传奇。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武装革命“三大起义”。1927年11月,由李先念等人领导的黄麻起义爆发,在大别山区率先竖起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的旗帜,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和进攻,极大地鼓舞了大别山地区革命群众的斗志,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配合了全国革命运动。1929年5月6日,商城起义举行;5月中旬开始,红三十二师展开游击战争,开辟商南根据地。1929年,中共霍山县、六安县分别发动了起义,标志着六霍地区的革命发展到武装斗争的新阶段,各乡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皖西地区成立了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霍山苏维埃政府。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起了包括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内的多个成规模的人民武装。在大别山22年不曾间断的武装革命斗争期间,先后诞生、改编和发展的“军”以上建制红军队伍就有13支,其中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红四方面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在历经漫漫长夜之后终于迎来全国解放的胜利曙光!在大别山区这片红色热土上,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革命“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党组织领导军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为“确保党长期执政”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抓强支部建设,凝聚党组织力量。1927年三湾改编后,“支部建在连上”成为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鄂豫皖苏区在土地革命时期非常重视健全党支部生活,把推动党支部执行力的提升作为重要抓手。中共鄂东北特委提出“支部每周开一次会进行学习讨论”,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也提出“支部会至少每周开一次”“讨论政治理论及上级党部的通告、决议、指示文件”等。
抓紧政权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问题,鄂豫皖苏区的党组织始终紧抓政权工作。中共黄麻特委在领导黄麻起义后的第二天即组成黄安县农民政府筹备处筹备政权建设,是党领导鄂豫皖苏区政权建设的开端。
抓好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权益。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党和苏维埃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了系列法律法规。1929年12月,鄂豫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颁布《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政纲》《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细则》;1931年7月,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定《苏维埃政府临时组织大纲》《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会条例》《粮食问题决议案》《婚姻问题决议案》《红色战士抚恤条例》等。
抓牢军队建设,提升武装战斗力。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不仅设立了革命军事法庭作为军事执法机关,接受处理“破坏红军(凡属所有革命武装)纪律与违背军事行政之事件”,还为加强红军的军事纪律制定了《革命军事法庭暂行条例》,把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塑造成了纪律严明的威武之师和仁义之师。
时至今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又朝着更大的胜利迈去,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中大别山精神以“28年红旗不倒”的特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独树一帜。未来要继承好、发扬好大别山精神,确保“红旗不倒”。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党过去、现在、未来从胜利走向胜利都必须时时刻刻运用好的关键法宝。
大别山精神是支柱
夏慧 李栩靖
大别山地区自建党以来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这一历史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从精神层面分析,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在革命斗争中锤炼出的大别山精神起到了支柱作用。大别山精神作为大别山革命时期军民的精神支柱,在形成时间上紧随建党精神,与其他中国共产党精神相比,具有开端早、锻造深、历时久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大别山精神的思想基础。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董必武、陈潭秋等先进分子在大别山地区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1919年,董必武在上海认识李汉俊后,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他说:“社会上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日本的合作运动等等,各种主义在头脑里打仗。李汉俊来了,把头绪理出来了,说要搞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久,他和陈潭秋回到武汉,着手筹建武汉早期党组织,成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创办武汉中学,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大别山地区培养革命人才、创建党团组织。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生潘忠汝成长为革命骨干,在自勉诗中写道:“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后英勇牺牲;学生张行静拿到课本《共产党宣言》后,逐句阅读,写下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在后来的革命中直至牺牲都随身携带此书。
董必武、陈潭秋等党的创始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董必武九十高龄时还言:“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陈潭秋牺牲后,周恩来评价他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他们孜孜不倦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铸就了伟大的建党精神,衍生出大别山精神。马克思主义从此代表着共产党人的方向,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形象,成为大别山精神的思想基础。
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内在支撑。列宁指出:“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无产阶级正是从这个理想中得到最强烈的斗争动力。”自马克思主义在大别山地区传播开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成为大别山军民的执着追求,这是精神支柱的重要内容。
实现理想的道路异常艰难,大别山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前仆后继,参军参战的红军有200多万,牺牲近百万,他们以生命诠释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当革命遇到挫折,他们依然充满信心:“俄国的武装革命,从1905年到1917年,经过十二年的时间,工人阶级掌握了政权,我们也决心干它十年、二十年……我们有马列主义的真理,有党的领导,有人民的支援,打起了红旗,是一定能够存在下去,最后取得胜利。”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中国革命道路上一种崭新的追求,为大别山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提供了其他任何信仰无法超越的先进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大别山精神的伦理向度。道德是精神支柱的伦理约束,是行为模式的重要尺度。党领导大别山军民以不畏艰苦、甘于奉献、勇担使命等精神品格谱写出可歌可泣的赞歌。
大别山红军在战役战斗的准备和进展过程中,常常连续行军、连续作战,顶酷暑,冒严寒,喝不上水,吃不上饭,几天几夜睡不上觉。每次战役战斗的胜利,都有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伤亡。然而,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广大指战员喊出了“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的战斗口号。中原解放军6万将士用10个月艰苦卓绝的战斗和损失部队近五分之二的代价,担起牵制国民政府30万大军的重任,拉开解放战争的序幕。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反映出大别山人民全心全力支持革命的情怀。救护伤员、传递情报、站岗放哨、缝洗军装、筹粮送柴……各种支前活动展现了党民、军民鱼水情深。大别山精神中体现着重德向善、舍生取义、奋斗进取等伦理取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
文化性格是大别山精神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地域文化性格特征是精神支柱中整体意志的重要表现。大别山人民将“不胜不休”的个性与爱国爱党爱民统一起来,演变成革命精神的彻底性,表现为高度的意志力和韧劲。
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在大别山革命初期发出庄严号召:“一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奋斗,打出我们的一条大路,直到打出我们的江山。”黄麻起义后,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领导人开辟大别山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柴山保时,只剩72人的小游击队,依然盟誓革命要“不胜不休”,直至发展为几万人的强大红军队伍,“不胜不休”也写入了红四方面军训词。长征中,红四方面军三过雪山草地,困境重重,牺牲无数,但是依然没有被打倒。1934年11月,两支主力红军陆续进行战略转移后,大别山地区在无法与党中央取得联系的情况下,重建红28军,以不足2000人的兵力,在敌人疯狂的“清剿” 下,坚持开展三年游击战,有力地支持了主力红军长征。面对不同时期的艰难困苦、内外威胁、挫折失误,大别山军民始终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
“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靠的是大别山精神这一支柱把人民团结起来,转化成顽强的战斗力。当前,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大别山地区依然要靠这一精神支柱,充分发挥大别山精神向心凝聚、动力支持和规范导向的价值。
党的群众路线是根本
陈永典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从创立之初起,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地区就带领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群众工作,要求每个党员要深入群众中去,组织和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参加革命,时时关心群众生活疾苦,如“大到打土豪、分田地,小到柴米油盐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同时,也开创了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程。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大别山地区建立红色政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会议上决定开展土地革命。鄂豫皖苏区党组织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初步提出“现时的农村革命——土地革命”。1929年到1931年两年的时间里,鄂豫皖苏区建立了多个地方苏维埃政权。1931年颁布的《鄂豫皖苏区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明确规定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苏维埃是工农代表会议,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是彻底替工农兵谋解放的政权”。同时,规定了凡是满16岁的劳动者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大纲的颁布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权益,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群众中去,时刻依靠人民群众开展革命。在鄂豫皖苏区抗日战争的准备与动员工作中,鄂东地区的党组织在农村宣传和发动群众,成立合作社及农民、女子、青年救国会等抗日民众组织。在鄂北、鄂南、天汉、襄西等地区的党组织同样深入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统一战线工作。在鄂豫皖苏区的党组织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并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在党和人民群众的通力合作下,抗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党要永远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党和人民的共同进步。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严格要求自己,并且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危,时刻为群众着想。1946年,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蚕食和围困。豫鄂边区的军民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斗争、能苦必胜”的口号。在党的带领下,各部队自己种粮种菜、养殖牲畜、磨豆腐等,自行解决粮食问题,同时,积极帮助群众春耕生产、割麦插秧、砍柴割草等。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党心系大众,与人民群众共渡难关,克服了种种困难,军民关系亲如鱼水。宣化店及周围地区的中共豫东南地委等为了配合中原部队的战略坚持,开荒种菜、下河捕鱼虾,自己舍不得吃,绝大部分都送给了当地的部队。中国共产党与大别山人民培养了深厚的军民情感,使大别山人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赢得了大别山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普遍喜爱,打牢了群众基础。
创新工作方法发动人民群众。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毛泽东从哲学理论层面对党的群众路线做了高度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对群众路线进行论述。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中国共产党为了充分调动群众重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以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为了更好地消除群众心中存在的思想疑虑,刘伯承、邓小平提倡发扬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积极开展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其主要宣传的内容为当前解放战争前景一片大好,同时也宣传刘邓大军誓死与当地的人民共存亡,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二是严格遵守军队纪律,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困难,改善人民的生活,1942年秋,鄂豫边区行署在《施政纲领》中明确规定减租减息的原则,并颁布相关办法。运用革命歌曲鼓舞群众的斗志,一些歌唱革命领袖、红军将士的歌谣,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实践。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党的工作中的应用,也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更是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仍须弘扬大别山精神,汲取大别山革命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成功经验:一是要牢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二是要弘扬大别山人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三是要继承大别山人民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四是要秉承艰苦创业、争创一流的精神;五是要有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精神。
武装斗争是保障
裴艳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提出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写入党章。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斗争精神在革命时期的具体实践。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新中国成立,大别山军民武装斗争不断,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奇迹。
大别山是人民武装斗争的重要根据地。党的奋斗史是一部伟大斗争史,大别山地区军民创造性擎起革命大旗,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斗争。大革命时期,大别山是农民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工农群众参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声援五卅运动、组织农民协会抗租抗息,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自卫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是党领导武装斗争的主要区域之一。大革命失败后,鄂豫皖三省党组织在中共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先后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黄麻、商南、六霍武装起义,创建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自觉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抗日战争阶段,大别山创建了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抗日战略支撑点,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以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是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前进基地”。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渡江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序幕。伟大斗争精神支撑大别山武装斗争不间断,奠定了革命红旗始终飘扬的武装基础。
相当力量的红军是大别山武装斗争的保障。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要实行人民战争路线,就必须要建立一支像八路军、新四军那样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是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力量,是开展武装斗争的组织形式。大别山是红军的摇篮,是人民军队重要的诞生地。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先后诞生了五支人民军队的主力部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地区先后有200多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不仅成功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主力部队,而且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以革命发展革命,组建了新四军第四支队和新四军第五师、地方游击队等革命武装。在中国革命向陕甘苏区战略大转移的伟大转折时期,大别山革命老区三面红旗不倒。红四方面军三过雪山草地,击退了数十万敌军的前堵后追,不仅扩建了党组织,而且给予中央红军战略上的策应,提供了大量物资及兵力等方面的支持。被誉为“长征先锋”的红二十五军,不仅开辟了红军长征途中唯一的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而且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增员的红军队伍。红二十八军转战鄂豫皖三省45个县开展游击战争,挫败了敌军的多次“清剿”,牵制了国民党大量正规军,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援。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积累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培养了一批红军骨干力量,锻炼成了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红军部队,保存了大别山的革命力量。
创造性开拓革命道路是大别山武装斗争的根基。所谓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就是指把红军战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相结合的路线,即“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受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启发和鼓舞,大别山革命老区党组织提出了“学江西井冈山的办法”的战略口号,通过党对根据地的统一领导加强政权建设,积极推动土地革命向纵深发展,发动游击战争,实行武装割据,巩固和保卫了革命根据地。黄麻起义后,由于国民党军的疯狂反攻,突围出来的部分起义负责人决定将鄂东军主力转移到黄陂木兰山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历时三个多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在木兰山地区的游击活动不仅保存和锻炼了一支革命武装力量,培养了朴素的游击战争思想和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更重要的是开始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性。这是大别山军民在坚持长期农村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实践依据之一。1929年11月20日,中共鄂豫边区第一次党代会对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提出了红军游击战术的七条基本原则。从木兰山区的朴素游击战术到比较系统的七条原则,在认识论上无疑是一个飞跃,是鄂豫皖红军游击战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可以说,大别山地区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由武装斗争开辟、巩固和发展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大别山地区武装斗争规模大、根据地面积广、斗争环境艰苦、牺牲巨大,但大别山儿女前仆后继,“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大别山地区的武装斗争深刻体现了“不胜不休”的革命彻底性,这种革命彻底性不仅是革命斗争的彻底性,也是革命精神的彻底性,是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原因所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