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杏
巍巍大别山,悠悠故乡情。那年端午节前夕,湖北省委党校组织我们一批学员前往大别山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安、大悟等地参观学习,凭吊革命先烈。
那天天空格外晴朗,蓝天白云,微风轻拂,仿佛是天意告知大别山先烈们,您们前赴后继,一代又一代用鲜血和生命给我们开创了今天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您们为信仰付出一切才让我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
儿时,无论是从书本还是从教育中深知大别山人民的付岀,这里孕育了董必武、李先念、陈潭秋等无数开国元勋和著名英烈,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大别山的沟沟坎坎,鲜血染红了大别山的土地。无论是中原突围还是千里跃进大别山,革命先烈和先辈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他们是我们永远铭记的人,他们的精神一一也就是大别山精神是我们永远要传承的精神!
如今,我们看着纪念馆里陪伴过革命先烈和前辈们艰难岁月的一个个实物、用品等感慨万千,他们的精神永远是激励我前行的路标和灯塔。
这次参观对大别山精神有四个方面的感受。
一是坚韧坚守的奋斗精神。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是执着坚韧、自强不息。这种传统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得到传承弘扬,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参观大悟县白果树湾新四军五师纪念馆后,我被鄂豫皖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这种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不胜不休的执着精神所折服。抗战期间,新四军第五师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矢志不渝,坚韧不拔,不断将革命推向前进,在数倍于己的强敌反复“扫荡”的严峻形势之下,积小胜为大胜,顽强坚持和发展革命,逐步壮大为5万正规军和30万民兵的抗日武装力量,建立了以大悟山为中心,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面积约9万多平方公里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是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大别山精神的品格是舍生取义、无私奉献。他身经百战,多次身负重伤,他战功赫赫,曾被毛主席评价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家族66口人全部为革命牺牲,仅剩他一人,他就是徐海东大将。烈日炎炎,我们肃立在“徐海东亲属烈士墓”前向革命先烈默哀,鞠躬致敬,此时此刻,我脑海里不断浮现了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壮烈牺牲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为革命付出了年轻的生命,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像徐海东、戴克敏、王树声这样满门忠烈的革命家庭、烈士家庭,在鄂豫皖地区数不胜数。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就是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鄂豫皖地区就有100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种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的情怀,构成大别山精神最重要的品格,成为大别山精神最显著的标志。
三是赤忱热烈的人民情怀。大别山精神的本质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家喻户晓的《黄安谣》,就是老百姓与共产党深厚情谊的生动反映。“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 这是革命处于最艰难的关头,便衣队战士代表千千万万革命群众所发出的誓言。
四是镌刻史册的丰功伟绩。在参观李先念故居时,跟随着讲解员,我们重温了那段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一幅幅图片映入眼帘,一个个故事打动人心。一件件珍贵物品无声诉说着峥嵘岁月的艰难困苦,一份份历史资料记录着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一座座雕像重现着残酷激烈的战场硝烟,更彰显着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坚韧不屈。我们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经受精神洗礼,汲取奋进力量。1946年5月,在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王树声等同志的领导下,一举突破国民党30余万大军的重重包围,史称“中原突围”,以迎击国民党军发动全面内战的首战壮举,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1947年8月,“打回中原去,解放全中国”,战士们群情激愤,斗志昂扬,李先念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12纵队挺进中原,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加快了建立新中国的步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选调生,我们要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接好时代的“接力棒”,努力扎根基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为民情怀,发扬斗争精神,勇于开拓进取,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把革命先辈们打出的红色江山、开创的革命伟业,奋力推向更美好的未来,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拼搏奋进,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荆楚篇章贡献力量。
(来源:《小康》杂志)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