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精神解读

一代奇勋耀日月

发布日期: 来源: 《胜利的旗帜》

何光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原解放区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而成为国共两党关注的焦点。作为这一解放区的重要领导人,任质斌精心运筹,周密部署,成功地争取了国民党豫南第十三游击纵队司令程耀德率部5000余人起义;与李先念深谋远虑,组织新四军第五师部队发起桐柏战役,开辟反内战基地,实现战略转变;领受重任,北上延安向中共中央报告和请示工作;协助李先念创建豫鄂陕根据地,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争取程耀德部起义

  当抗日战争胜利的喜讯在中原大地传响之时,另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也通过特殊渠道传递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国民党豫南挺进军第十三游击纵队司令程耀德,不愿充当国民党蒋介石打内战的炮灰,决定弃暗投明,率部加入新四军的行列。

  李先念、郑位三等对程耀德起义工作十分重视,经过认真研究讨论,确定由任质斌继续全权负责程部起义的有关工作。

  早在1944年秋,程耀德即主动派人与中共豫南党组织联系。豫南党组织当即电告新四军第五师师部和豫鄂边区党委。第五师师部和边区党委遂决定由任质斌领导争取程部的工作。

  1945年2月,在取得程耀德同意之后,任质斌委派豫南军分区科长徐达三前往第十三游击纵队,以程耀德私人参议的名义开展工作。从2月至7月,徐达三在程耀德部不仅与其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而且多次转达了李先念、任质斌等对程耀德真诚的关心。

  抗战刚刚胜利,程耀德提出率部起义,任质斌深感责任重大。他反复思考组织起义的各项工作,仔细运筹其中的每个环节。为确保起义万无一失,他先派第五师司令部秘书长齐光秘密进入程部取得联系,随后亲率第十三旅第三十八团一部,到达确山县孤山冲坐镇指挥。

  齐光从程部回来后,将程耀德决心起义的情况向任质斌一一作了汇报。随即,任质斌召集河南工委、第四军分区的有关同志,就接应和掩护程耀德起义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8月14日上午9时,程耀德召集中队长以上干部开会。会上宣读了总部的“命令”和“留守”人员名单。当晚,程耀德又命令特务支队接管了兵工厂、被服厂、医院和弹药库,并派人向任质斌、齐光通报了情况。一切准备就绪后,15日,程耀德正式通电起义,宣布加入新四军第五师。同时率队向新四军第五师豫南根据地进发。

  18日,在新四军第五师部队的掩护下,程耀德率第十三游击总队5000余人,携带迫击炮8门、轻重机枪80余挺、长短枪4000余支、子弹300余万发,以及大量其他军用物资,顺利抵达孤山冲,宣告起义胜利成功。

  任质斌在孤山冲为程耀德部的到来举行隆重而热烈的欢迎晚会。他紧紧握住程耀德的手说:“我代表党感谢你。你为人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好事,你的起义非常适时,它是对蒋介石假和谈面目的揭露,它将在国民党将士中产生良好的影响。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8月31日,郑位三、李先念电告中共中央:“河南国民党第十三游击纵队司令程道荣(程耀德)率部五千余人已与我部全部合作。我们拟以团为单位混编,每团程两个营我一个营,事先程已同意。”9月1日,中共中央复电郑、李:“你们争取程道荣部合作混编,是一个大成绩。”

组织实施战略转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政治形式和阶级关系迅速发生变化,尖锐的民族矛盾被严重的阶级矛盾所取代。中国向何处去?一场关乎中国命运和前途的生死大决战在抗战胜利的欢呼声中蕴育着。

  任质斌和第五师其他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兄弟解放区可能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机,而中原地区则不可能。因为国民党430万军队,有一半以上位于远离内战前线的西南、西北后方。蒋介石为了迅速占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控制华北、华东,抢占东北,其主力东进、北上、南下,必须经过中原。而雄踞中原的中原解放区,是其心腹之患。蒋介石发动内战,必欲先取中原。

  果如任质斌等所料,抗战胜利不久,国民党即出动第五、第六、第九、第十战区20多个师及9个游击纵队,向鄂豫皖湘赣边区大举进犯,并抢占了早在新四军第五师战略包围之中的华中重镇武汉,以及河南的郑州、信阳、驻马店、洛阳、南阳等重要城镇和交通要道。与此同时,国民党第一战区和第十一战区部队对在河南嵩岳地区活动的八路军王树声、戴季英部(亦称河南军区部队)大举围攻;国民党第七、第九战区部队,对抗南征刚刚到达湘粤边五岭地区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王震、王首道部加紧合围。很显然,蒋介石将其发动内战的首战目标锁定在中原。

  为粉碎蒋介石的内战企图,任质斌协助李先念对第五师抓紧进行了军事和政治训练,部队上下群情振奋,斗志昂扬,表示要在新成立的鄂豫皖中央局领导下,坚决反对内战,誓死捍卫人民的胜利成果。9月15日,任质斌和李先念联名向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报告:为适应目前环境变化,坚决打击顽固派之进攻,坚持和创造鄂豫皖根据地,第五师决定成立野战军,任命文建武为野战军司令员,任质斌兼政治委员。

  在组织实施第五师战略转变的同时,任质斌与李先念等根据形势的变化发展,为积极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开辟反内战基地,同时配合全国斗争,于9月28日,以鄂豫皖中央局的名义致电中共中央,提出夺取桐柏山地区的作战计划,指出:集中主力,充分准备,能打几个胜仗,消灭第六十九军主力,在桐柏山站住脚,这对于坚持中原斗争是重要的,对其他解放区也是有帮助的。

  任质斌参与了桐柏战役的酝酿和组织工作。他和李先念一道,精心拟定战役计划,选择战役时机,进行战前的组织准备工作,并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战役部署。10月17日,李先念、任质斌亲率第五师野战军三个旅向桐柏周围地区运动,同时命令鄂东、江汉、河南军区部队配合展开活动,牵制敌人。20日下午,第十三旅采取分割包围战术,以优势兵力率先向桐柏县城的国民党第七游击纵队反击,桐柏战役打响。至11月3日,李先念、任质斌亲自指挥的桐柏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胜利结束。经过半个月的连续作战,共歼敌2000多人,解放了桐柏、枣阳、新野、唐河四座县城,控制了桐柏山大批地区。

  桐柏战役首战是新四军第五师在坚持中原斗争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新四军第五师部队实现战略转变之后,由以游击战为主转变为以运动战为主的一次实践。它不仅给予进犯中央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而且有力地支援华东、华北和东北解放区部队的反内战斗争,在战略全局上起到了重要的配合作用。任质斌是桐柏战役的重要组织者和指挥者之一,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赴延安汇报和请示工作

  1946年1月13日,停战协定生效后,国民党军还对中原军区大搞军事蚕食和经济封锁,使中原军区陷入严重的给养困难。26日,中原局致电中共中央并叶剑英,报告“数万人的给养,已到无米之炊的程度”,由此提议“早日将主力移动一部到华北”。在此严重情况下,中原局决定委派任质斌北上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中原地区的情况,并请示中原部队的行动方针。

  29日,任质斌以中原军区少将副参谋长、中原军区谈判代表的身份,从宣化店启程。

  任质斌先骑马到达宣化店以南吕王城,在那里改乘军调部第九执行小组的吉普车前往汉口。途经河口时,驻扎该地的国民党川军一个团长请任质斌一行吃午饭。席间,国民党军官不停地向任质斌提问题,并故意挑衅,不停地称中原部队为“共匪”,并大谈中原军区部队如何如何进攻国民党军。任质斌严词以对,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回击国民党军官,使其无言以对。随后,任质斌等又经过黄陂,并在国民党胡琏第十八军军部小憩,受到了胡琏的热情款待。当晚,任质斌一行到达汉口,下榻中原军区驻汉口办事处所在的德明饭店,与先期到达汉口的王震会合。

  第二天,任质斌身着国民党军少将军服,与王震、美国代表福特等一起飞抵北平。中共驻北平军调执行部的陈锐前往机场迎接。当晚,他们下榻中共代表团驻地翠明庄。在翠明庄,任质斌第一次见到叶剑英及时任军调部中共政治顾问的饶漱石。叶剑英对中原部队的情况十分关心,向任质斌询问了一些问题,任质斌一一作了介绍。

  2月1日,任质斌与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的谭震林及饶漱石和有关随员同机到达延安。当晚,刘少奇、任弼时接见了谭震林、饶漱石、任质斌三人,听取有关情况汇报。

  当饶漱石汇报完北平军调部的工作之后,任质斌开始汇报。他着重谈了中原部队在停战令生效后,遭国民党军围困封锁,数万部队给养发生严重困难的情况,代表中原局请求中央设法帮助解决。同时,就中原部队行动方针等问题请示中央。刘少奇说:陕甘宁边区也不富裕,华北解放区也不富裕,中原部队的困难,中央虽可想办法,但主要还应依靠中原部队自身设法克服。他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指出迫于国内外和平力量的压力,国共可能将实现一段时间的和平。因此,中原军区部队可考虑适当精减部队,复员两万人,第一期先复员一万人。他同时还让任质斌带回一份中央关于和平民主新阶段内容的新文件。

  2日上午八九点钟,刘少奇、任弼时请任质斌等共进早餐,胡乔木亦在座。席间,大家畅谈时局,气氛热烈。10点多钟,任质斌等即乘飞机飞往北平。

  到北平后,任质斌又与王震及第九执行小组美方代表福特会合,一同绕道上海回汉口。在上海,任质斌和王震一起下榻华茂公寓。中共上海市委听说王震、任质斌抵沪,特派夏衍前往华茂公寓看望。夏衍向王震、任质斌转达市委书记刘晓的问候,并带来一些进步书刊。2月7日,任质斌返回宣化店,即将中央指示向中原局作了传达。

  任质斌的延安之行,一方面使中共中央更加了解中原部队的艰难处境,从而发动兄弟解放区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援中原解放区军民;另一方面,也使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人更加坚定了自力更生、顽强斗争的信心。

协助创建豫鄂陕根据地

  在中原军区部队胜利突围中,中共中央根据全国战局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南线作战部署,对中原突围主力原拟进入陕甘宁边区的战略转移终点作了改变,指示中原部队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开展游击战争,在敌后创建根据地,继续牵制敌人,配合内线部队作战。

  1946年7月22日,中原突围北路军左翼部队经赵川、梁家坟战斗之后,在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任质斌等率领下,由商南县黑龙洞、白龙洞、大沟、何家沟,从朝阳沟进入白鲁础。白鲁础葱郁的树木竹林,成为部队隐蔽休息的天然屏障,李先念与任质斌等决定部队就地宿营。

  任质斌和中原局、中原军区其他几位首长住在白鲁础的陈家屋场。虽然经过几场恶战之后,突围部队已经甩掉了尾追之敌,但大家心情并不轻松,因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全国战局形势的变化,又赋予了中原部队新的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对中原部队战略转移终点的转变,是任质斌和他的战友们始料不及的。因为在突围前,大家都抱着一门心思要打回陕甘宁边区去。领导层这样考虑,对部队的宣传亦是如此。现在,中共中央突然要求中原部队停止西进,在豫鄂陕边创建敌后根据地,大家思想上多少有些转不过弯来。但是,既然中共中央已有明确指示,为了全局利益,中原部队必须留下来。为此,中原局决定在白鲁础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创建根据地的问题。

  23日上午,在白鲁础大字沟口的关帝庙内,由中原局代书记郑位三主持召开了中原局会议。任质斌和李先念、陈少敏、戴季英等中原局委员出席会议。任质斌和李先念、陈少敏、戴季英等中原局委员出席会议,第二纵队司令员文建武列席会议。王震因率第三五九旅和干部旅已进至山阳而未能出席。在会议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部队刚刚突出敌人的重围,突然要停下来创建新的敌后根据地,基层干部战士都没有思想准备,部队情绪恐难稳定。也有同志说,陕南和鄂西北地瘠民贫、山大人稀,大部队难以生存,创建根据地谈何容易。但李先念和任质斌则认为,中共中央对中原军区部队战略转移终点的调整和赋予中原部队新的任务,是根据解放战争全局形势变化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共中央对中原部队的高度信任。中原部队应以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局为重,牺牲局部利益,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陕南、鄂西地处秦岭、巴山之间,为鄂、豫、陕、川、甘五省之战略枢纽,地位突出。控制这一地区,既可与陕北相呼应,又可进出中原策应华东、华北解放区,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中原部队具有在敌后、在复杂条件下创建根据地的经验,只要克服困难,团结一心,依靠人民群众和地方党组织,一定能够完成中共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李先念、任质斌等的意见,得到了与会大多数同志的认同。经过整整一个上午的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应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克服一切困难,以有力的行动配合内线部队的反内战斗争。

  白鲁础会议还决定:鉴于部队长途征战,有些领导同志极度疲劳和病倒的情况,郑位三、陈少敏、戴季英离队休息,由陕南游击队掩护,相机护送到延安;由任质斌协助李先念,主持中原局、中原军区的领导工作。

  面对异常艰难、复杂的局面,任质斌毅然担负起党赋予的重任,并以顽强的毅力、高昂的斗志投入了工作。

  中原局会议结束后的当天下午,任质斌即与李先念、文建武认真研究了如何贯彻中共中央指示和中原局会议精神等问题,并迅速组织实施。24日,任质斌和李先念、文建武或联名,或以中原局名义,连续发出六份电报:

  ——13时,电告中共中央并王震:郑位三、陈少敏、戴季英已离开部队,交由陕南游击队张奎、谭道鹏、刘占山负责掩护,请中央设法接到解放区。

  ——14时,针对国民党飞机撤下公函,要求中原部队24小时内派代表到龙驹寨(今丹凤县城)谈判一事,建议中央请西安办事处派人前往,争取短暂停战,以便整理部队,恢复战斗力。

  ——15时,电告南路突围部队王树声、刘子久并报中央:北路军已决定在陕南、郧北分散游击。指示南路军在鄂西北创造游击根据地。

  ——17时,就北路军主力分散行动问题报告中共中央,指出:自通过豫西南平原,进入豫鄂陕山地后,主客观的各种情况即进入严重阶段,部队困苦之状绝不亚于长征后一阶段。为克服困难,除王震已率第三五九旅及警卫团、干部旅单独行动外,已决定将直接率领的第十三旅及第十五旅第四十五团分7支单独行动。中原局、中原军区率第十三旅第三十七团,已到竹林关以南龙山地区,并正与陕南游击队指挥巩德芳联系。

  同日,还向魏国运、吴杰以及江汉军区罗厚福、文敏生发出电报,指示行动路线和方针。

  短短一天时间,一边指挥部队行军,一边发出6份电报,而且以后得知这些电报大多是由任质斌起草的。由此可见任质斌进入“角色”之迅速、指挥之果敢以及工作紧张的程度。

  在作出一系列部署之后,任质斌和李先念决定尽快与陕南游击队会师。他们深知,在当前情况下,在陕南穷乡僻壤,大部队要立足生根创建根据地,离不开陕南地下党和游击队的支持。

  7月初夏,陕南的早晨格外妩媚迷人。远处,千山初醒,朝云出岫,青青苍苍之中,乳白色的云纱像仙娥在山腰间飘舞;近处,满枝满树的核桃丸儿、柿子果儿,沁出特有的清香,百鸟啼鸣,万花色妍,似乎在欢迎远方贵客的光临。

  27日一大早,任质斌就和李先念、文建武率领部队离开红岩沟,过龙泉寺,越银花河,于上午10点多钟进至丹凤县的毛栗岗村一老乡的家里,李先念、任质斌向张青山详细询问了巩德芳和陕南游击队的情况,并立即要求张青山带路寻找陕南游击队领导人。

  29日,任质斌和李先念在丹凤县寺坪花园岭油房村,见到了前来接应的商洛工委书记、陕南游击队政委王力。双方热烈拥抱,长时间握手。欢声笑语驱散了长途行军的劳累,也给静寂的山林带来了生机。王力一边向几位首长简要介绍情况,一面吩咐游击队员宰猪杀鸡,招待首长和部队。

  稍作安顿后,任质斌和李先念、文建武一起,认真听取了王力关于陕南游击队及陕南情况的报告,交换了创建根据地的意见。根据李先念、任质斌、文建武的指示,王力一面派人向西追赶王震的部队,一面派人前往商县麻街接护西北角派遣接应中原部队的民运科长刘庚,同时向巩德芳传送鸡毛信,准备会师事宜。接到王力派人送来的鸡毛信后,巩德芳找来游击队中队长田申荣,让他赶快去打前站,并一再吩咐接到中原部队首长后,带着他们从苗沟、条子沟到仙坪来,因为这是最安全的一条路。

  8月1日,在王力的带领下,任质斌和李先念率领部队沿流岭西进,从万家湾西沟口徒涉丹江,进入苗沟。在这里,他们作出了开创根据地的第一项部署:决定将第三十七团第三营与陕南游击队2个中队合编,组成蓝洛支队,首先赴秦岭之巅开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蓝田、洛南地区。

  2日,地处商县、丹凤、洛南三县结合部的陕南“隐蔽根据地”中心留仙坪,迎来了它历史性的一天——李先念、任质斌率领的中原突围部队与巩德芳领导的陕南游击队在这里胜利会师了。

  这天,留仙坪焕发了她“仙坪”般的美丽。山吐玉翠,水如流泉,古老的小街青石铺路,画栋飞檐。接近中午,巩德芳听说中原部队和首长到了,忙和薛兴军一道从鹰窝沟下来,走到砖磨沟口,就见到王力和李先念、任质斌、文建武等一行。

  会师是简单的,然而气氛是热烈的。游击队员们挨家挨户组织群众,为部队安排房子,安置伤员,筹粮做饭。群众听说是巩德芳的队伍来了,就像当年迎红军那样,热情地把战士们迎进屋、烧水、做饭。不多会儿,中原部队的指战员们便吃上了又香又甜的糁子糊汤。

  巩德芳将李先念、任质斌、文建武及西北局民运科长刘庚安排住在小王沟张孝仓家里。小王沟是留仙坪街下边不远处的一个小偏沟,只有张孝仓这一家住户,位置比较隐蔽。而张孝仓行侠仗义,表面上是国民党乡政权的副保长,实则是巩德芳的要好朋友。把任质斌等安排在这里住,是巩德芳精心考虑过的,这样既安全又便于工作。

  住下之后,李先念召集大家开了一个小会。任质斌和李先念向陕南同志重点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要求中原突围部队在敌后创建根据地,继续牵制国民党军,配合解放区内线部队作战的有关指示,并谈了中原局关于在陕南建立根据地的一些设想。巩德芳、王力、刘庚重点介绍了陕南的情况,他们表示欢迎中原部队到陕南创建根据地,陕南地方党和游击队坚决服从中原局、中原军区的领导,坚定地与中原部队一起,为完成中共中央赋予的战略使命而奋斗。

  中原部队与陕南游击队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原突围战役胜利结束,中原军区部队从此转入创建敌后根据地的新阶段。

  (来源:《胜利的旗帜》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