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萍 张贤裕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苏区鼎盛时期人口达350余万人,覆盖26个县,红军主力人数达到了4.5万人。鄂豫皖苏区政权建设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当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采取了科学合理的社会治理政策和措施。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指出:“红色政权的长期的存在并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红色歌谣记录了当年鄂豫皖苏区中共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反映当年苏维埃政权创设的重要文献资料。
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红色歌谣诞生的背景
鄂豫皖苏区革命火种早期由当地在外求学的先进知识分子带回家乡进行传播。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党的八七会议决定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随着革命工作重心转移,这时革命宣传和动员的对象是广大的贫困农民。相对于早期革命宣传的对象知识分子和工人而言,贫困农民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封建地主压迫之下,中国劳苦群众一向沉沦文化低落的黑暗地狱中间。”1927年前,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等县,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文盲;封建残余思想严重,小农思想浓厚。面对这些新情况,如何有效地宣传革命思想、动员群众参加革命?这是鄂豫边区党组织和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现代革命思想和国际革命文艺的刺激下,结合大别山区浓厚的民歌传唱传统和现实的革命需求,红色歌谣应运而生。利用红色歌谣宣传革命、动员群众参加革命和支持革命是大别山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措施。
红色歌谣的内容
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共产党的革命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终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广大劳苦群众之所以过着悲惨的生活是因为他们没有生产资料,受到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因此,要改变他们的悲惨命运,就必须发动人民群众推翻旧的落后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面对群众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浓厚的现状,党组织和政府通过红色歌谣对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动员群众参加革命、翻身求解放。例如,歌谣《工人苦》写道:“工人苦,血汗流尽了。工资呀不够三餐饱,一家老小哀嗷嗷,伤心哟,哀嗷嗷!资本家尽量地压榨,吃的是猪羊和鸡鸭,夏绸冬狐真豪华,舒服哟,真豪华!”描写了工人与资本家生活的种种不同表现,揭露资本家残酷压榨工人、使工人生活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各种体现,号召工人起来革命。歌谣《为什么贫富不均》写道:“那富人享人间良田万顷,我穷人衣食住很费愁心。那富人他不做有吃有剩,我穷人做苦工反不如人……他说是积阴功坟山所荫,又说是阳宅好风水凑成。细思量究其实不是这等,全都是剥削我一般穷人。”描绘了黑暗不公社会的各种表现:地主不参加劳动却享受好的生活,劳苦群众一年忙到头还是挨冻受饿,地主还通过封建迷信禁锢群众的思想。
宣传苏维埃政策,号召群众移风易俗。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党组织在大别山区建立苏维埃政权。为了庆祝和宣传大别山区苏维埃政权成立,大别山党组织领导群众创作了红色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巍巍政府谁造成,就是工人和农人。亲爱的工友们……你自己的地位特别要认清。代表是群众的工具,由你罢免和选举;不是讲威武……人人都能监督这政府。”这首歌谣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组建形式,指出了苏维埃政权有别于旧政权的鲜明特征。苏维埃政府还号召广大妇女冲破封建思想桎梏,追求自由平等的权益。《妇女诉苦歌》写道:“封建礼教真可恨,穿耳缠足损人身,政治权利剥夺尽。”为了倡导妇女放脚,专门谱写了《放脚歌》,“叫你放脚不放脚,缠起脚来真啰唆。妹也,走到河边要人驮。我说大脚真正好,不怕反动来‘围剿’,妹也,又能挑担又能跑。小脚女子不用说,扭扭捏捏走不得,妹也,要当奴隶受压迫。大脚女子人人夸,不搽粉来不戴花。”反映了鄂豫皖苏区倡导移风易俗、形成文明新风尚的情形。
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建设美好新生活。为了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大别山区中共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通过红色歌谣对群众进行教育和培养,提高他们参加革命的积极性、自觉性。例如,“穷苦农友们,赶快要觉醒,团结起来一条心,团结向前进……妇女团结起,斗争求解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动员起来的真实情形。为了提高军队士兵们的纪律性,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徐向前指导红军将士制定了红色歌谣《十条纪律和注意事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拿穷人粮食;对穷人态度要和蔼。”反映了党组织对指战员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具体指导。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苏维埃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瓦解敌人的思想防线。鄂豫皖苏区中共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动革命、宣传革命成果、组织动员更多人员加入统一战线,编写了一些对敌人宣传党的政策的红色歌谣,以此瓦解敌人阵营。“一悔在乡村,做事太凶横,我把工农不当人,所以有如今。二悔十六年,大革命失败,我告党员又诈财,祸根由此来……八悔无眼光,反对共产党,我越镇压义越多,胆颤心惊慌。九悔没良心,残酷剥削人,我今不能回家门,不怨别人。十悔悔不完,只因错在先,哭声父母叫声天,哭叫也枉然。”从歌唱者主体角度看,这首《土劣自悔歌》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以改过土劣的口吻介绍了反革命分子悲惨生活的状况,宣传党的政策,对反动派具有很好的教育瓦解意义。“军阀混战好几年,死的士兵千千万,想起来好不惨淡。打伤士兵不过问,克扣药费扎腰身,军阀们真是狠心。不替军阀当炮灰,不替豪绅当保卫,上火线自己吃亏。不替军阀打红军,红军为的是穷人,当兵的也是穷人出身。工农士兵要齐心,共同来把政权争,共产党领导革命。反对进攻苏维埃,调转枪口干起来,打出那崭新世界。”这首《兵运歌》描绘了军阀军队中的各种不平等状况,介绍红军是穷人自己的军队、当红军是为自己打仗的革命道理,对宣传共产党军队的政策和瓦解敌军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1928年7月14日,驻黄安县紫云区来家河的敌十八军的一个连哗变投诚。
红色歌谣折射出基层治理的特点
价值追求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鄂豫皖苏区治理价值追求的人民性。大别山区红色歌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产生的,它以当地民歌为基础填写新的内容创作而成,为广大劳苦群众发声,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体现了苏区基层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一更里劝劝工友们,劝工友大家来革命,团结要结紧,加工资,减时间,生活有保证。二更里劝劝农友们,劝农友加入赤卫军,革命振精神,分土地,勤耕作,穷人好安身。三更里劝劝兵友们,劝兵友参加我红军,踊跃来革命,齐倒戈,齐哗变,我们总欢迎。四更里劝劝妇女们,劝妇女帮助来革命,实行自由婚,妇女会,成立了,男女倡平等。”这首红色歌谣《劝五更》反映了在苏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工人、农民、士兵和妇女的权利得到具体体现:工人的工时要减少、工资可以增加;农民可以分得土地,当家做主人;官兵平等,领导带头冲锋;重视妇女权益,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可以参与管理苏维埃政权事务。实现了经济、政治上翻身以后,鄂豫皖苏区广大劳苦群众必然要求获得文化上的解放。鄂豫皖苏区的中共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根据无产阶级教育原则,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需要出发,采取各种形式办学,对工农分子实行免费教育。“浅草色儿青,操场地儿平,校旗国旗高高升。天空云儿轻,扑面风儿清,今日天气分外晴。树上鸟儿鸣,花坛花儿馨,校园环境美又新。读的书儿新,唱的歌儿新,做做游戏长精神。”红色歌谣《游戏歌》展现了在苏维埃政权下,儿童接受新式教育的幸福场景:绿草如茵的操场、美丽的花坛、鲜艳的校旗国旗高高飘扬,校园鸟语花香,充满欢声笑语。
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红色歌谣体现了鄂豫皖苏区中共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红色歌谣的创作理念、创作主体和创作内容都充分考虑到苏区各个利益相关主体。从创作主体看,有知识分子、苏维埃工作人员,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红色歌谣是有着鲜明的政治指向性的歌谣,“早期的革命歌谣(红色歌谣)创作是由部分意识到革命歌谣重要性的革命知识分子首先实施和推动。”黄麻起义后,鄂东北地区革命知识分子担任了革命的领导人,为了更好地宣传发动群众,他们开展了红色歌谣创作工作。鄂东北特委书记徐朋人擅长编写革命歌词,曾编写《卖柴歌》《长工歌》《红军歌》《白色士兵歌》等红色歌谣;光山的革命知识分子熊少山仿照《苏武牧羊调》,创作了一首革命歌谣,“农友们快快要觉醒,起来作斗争……豪绅和财主,要课逼人命,农友们,要想出头,全是要革命。”在皖西地区,共产党员舒传贤、商南起义的领导人肖方都通过创作红色歌谣宣传革命思想、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红色歌谣的宣传策略在苏区统一后的各级党组织中得到了有效继承。鄂豫皖苏区正式形成后,有专门从事文化卫生教育事业人员,文化宣传干部是红色歌谣创作和宣传的主体力量,中共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部长成仿吾就创作了《识字运动歌》。军队中,教导团和宣传队也通过创作红色歌谣宣传革命政策、教育官兵。红四方面政治部曾编写《劝五更》《新葡萄仙子》等歌谣,号召群众参加革命。
传统歌谣是普通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歌谣经过早期革命知识分子的引入和工农干部的积极宣传后,渐渐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民众也根据自己生活变化和亲身经历情况,对传统歌谣进行改编,创作了大量红色歌谣。新县籍开国中将吴先恩回忆,在参加革命时候,家乡流传这样的歌谣:“辛苦一块田,死活奔一年,粒粒米粮血汗换,农友啊,地主来吞占。”大别山区贫农曾海洲创作了《十二月歌》:“正月是新年,穷人真可怜,衣衫褴褛无衣服换。二月是花朝,富人真正好,珍馐美味,白炭火烤……十二月梅花开,红旗飘起来,工农专政,无产独裁。”
鲜明的时代性。鄂豫皖苏区红色歌谣根据不同时期工作重心的转移而呈现出鲜明的主题。在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是城市,强调的是工人运动和对工人组织的发展,如红色歌谣《工人苦》。八七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这时红色歌谣更多地以农民的悲惨生活和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为主题。《工农歌》写道:“我们农民耕种土地昼夜不辞劳,养活地主土豪劣绅军阀与官僚,抗租抗税抗债抗粮大家团结好,努力奋斗实现共产人人乐逍遥。”苏区政权建立以后,革命不断发展,需要扩大红军队伍,这时候红色歌谣以宣传苏区政策为主,涌现了许多宣传苏区好人好事、先进典型事迹的红色歌谣。例如《张桂英送郎当红军》唱道:“送郎送到大门边。一轮明月挂蓝天。苏区夜晚多安静。白区乡亲受摧残。小郎哥啊!你当红军上前线。莫忘翻身日子甜。消灭敌人要勇敢。还能保卫新政权。”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向西实施战略转移,红军主力转出大别山区以后,敌人对大别山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留在大别山的中共党组织先后重新建立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继续进行斗争,这时的歌谣多是反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献身主义精神。大别山区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革命信念,坚持斗争。随着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入侵,大别山区的抗战军民创作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红色歌曲。“向前走,别退后,拿我们的血和肉,拼掉敌人的头颅;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不能再忍受;起来,前进!牺牲已到最后关头。”这首《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和《义勇军进行曲》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中华民族儿女发誓与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红色歌谣记录了当年鄂豫皖苏区中共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管理治理社会的重要内容,记录了苏区民众的艰苦斗争生活,是革命群众团结的旗帜,是打击敌人的武器。苏区的红色歌谣是苏区历史的见证,也是非常珍贵的档案。
(来源:团结报 作者单位: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