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焕雄
1946年6月,中原地区上空乌云密布,内战一触即发。中原军区5万余部队,在国民党30多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果断的行动,机智巧妙地冲出重围,胜利地实现了战略转移,取得了解放战争首战的伟大胜利。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
中原突围,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中原突围精神,它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铁军精神和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原突围战役胜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信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一切听从党中央指挥;任何时候都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摆正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为了全面的胜利,不惜牺牲局部和自我;任何时候都要发扬不怕艰难、勇于牺牲、团结奋战、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共产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关系。本文将从中原军区南路突围部队抢渡襄河和坚持鄂北斗争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中原部队的支持来阐明毛泽东的名言:“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 打不破的。”
一
1946年7月上旬,中原军区南路突围部队在王树声、刘昌毅、刘子久、张才千等率领下,经阳平口、王家店激战,冲破平汉铁路封锁线后,继续前进。江汉军区部队位于路西安陆桑树店,根据中原局、中原军区指示,在罗厚福、文敏生率领下,先期向襄西挺进。当时正值汛期,河水暴涨,部队前面横着一条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波涛滚滚的襄河,成了西进的巨大障碍。7月4日,江汉军区先遣部队抢在敌布防之前,先期抵达襄河东岸流水沟,不费一枪一点就消灭了乡公所武装,控制了渡口,找到3艘木船,即登船渡河。大部队到来后,已找不到渡船,怎么办?流水沟地区的渔民、农民挺身而出,献计献策,无私无畏地出人出船,支援大军抢渡襄河。流水沟农民廖德金、郭全刚、李成章等主动提出给部队当向导,找船只。没多久,他们和部队侦察人员在沿河上下拦截了商船24只。接着,流水沟渔民郭发亮、郭发功、肖万明、曾照才等和襄河西岸郭海村渔民曾启明等,纷纷划着自己隐藏的船只赶来,帮助大军抢渡。在短短时间里,部队收集了大小木船百余艘。刹时,江面上桅杆林立、百帆竞发,来往船只穿梭奔忙于襄河西岸。由于流水沟地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江汉军区部队6000余人,仅用一天时间,于6月全部安全地度过襄河天险。
江汉军区部队过河3天后,南路军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第十五旅主力也先后抵达襄河东岸流水沟和雅口地区。当第一纵队前卫第四团于9日赶到流水沟渡口时,江中船只已被敌人荡劫一空,派出的侦查分队沿河搜索,只搞到7艘木船,每次只能渡一个多连,加之水深流急,渡河速度十分缓慢。这时,敌情相当严重,尾追之敌整编第六十六师第十三旅和整编第七十五师第十六旅正向襄河东岸步步紧逼,第十六旅第四十七团从襄河西岸岛口赶来堵击,妄图在7月12日前把我军歼灭在襄河以东地区。同时,敌机也赶来狂轰滥炸,俯冲扫射,封锁江面,拦截大军渡河。第十五旅旅长王海山的爱人袁爱芬抱着孩子在襄河东岸雅口地区正准备渡河时,一架敌机俯冲而来,罪恶的子弹夺去了她的生命,孩子望着死去的妈妈拼命啼哭。当地群众吴学明、刘光年、孔凡玉等见此情景,义愤填膺,冒着生命危险救下孩子。
在敌人前堵后追、空中地面严密封锁的情况下,中原军区南路突围部队处于背水一战的困境,形势万分危急。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流水沟和雅口地区的人民群众,看在眼里,心急如焚,无论如何也要把子弟兵送过河去。当看到部队抢渡襄河没有船只时,镇上的群众和附近的村民,纷纷拆店铺、卸门板、争先恐后送到河边造简易木排,有的渔民甚至把自己睡觉用的床板和做饭用的案板也送来了。他们利用这些木板,在短短时间里就造好了数十只小木排,并挑选水性好、驾船技术精的渔民撑船,跟随部队一起抢渡襄河。当时,雅口地区有一个渔民,名叫郑品常,不仅把自己隐藏的一艘渔船无私献给部队,还冒着敌机狂轰滥炸和机枪扫射,带着妻子和儿子亲自为大军撑船摆渡,当渡船至江中时,敌机俯冲而来,一颗炸弹正落到他们船舷上,妻子的腿被炸断,儿子的肚皮被炸裂,肠子都流出来了。母子俩忍着剧烈的疼痛,在血泊中坚持掌舵摆渡,直到把人民子弟兵送到河西岸,才闭上眼睛,壮烈牺牲。
波涛滚滚的襄河天险被征服后。中原军区南路突围部队除一部转道北上外,大部队7000余人日夜兼程,向鄂西北地区大踏步挺进。敌人无可奈何,只好“望河兴叹”!
二
南路军和江汉军区部队度过襄河天险后,接连攻克宜城、南漳、保康,向武当山方向挺进。敌整编第七十五师第十六旅紧追不舍,整编六十六师第一八五旅、第十三旅同第十六旅步步紧逼,尾追大军西进。为防堵南路军入川,敌重庆行营又派整编第十师罗广文部在川鄂陕边堵击。鄂西北地区山大人稀、地瘠民穷,交通不便,因国民党在这里统治多年,政权机构完整,保甲制度健全,加之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抗战时期又遭到严重破坏,南路军的处境是相当困难的。部队几乎每天与敌之追堵侧击部队接触,有时一天连续行军100多里,还吃不上一顿饭。指战员经常宿营在渺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随时面临敌人的袭击。战士们风趣地说:“深山是我们的家,密林是我们的房、草地是我们的床,野菜是我们的粮。”其艰苦程度,完全超出人们的想象。
1946年8月底,江汉军区部队入川受阻,奉命东返,与南路军第一纵队主力在房县西南之上龛地区胜利会师,建立鄂西北区党委和鄂西北军区,从而开始了创建与坚持鄂西北根据地的斗争,部队进入了更为艰难、更加残酷的时期。这时,敌人一方面调集重兵,采取“分进合击”、“追堵合围”、“棋盘战术”,对中原部队进行疯狂的“清剿”,另一方面采取“移民并村”、“五家连坐”、“布岗设卡”等手段,千方百计地切断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与此同时,敌人还肆无忌惮地对部队进行经济封锁,把粮食、布匹藏光、抢光,妄图把中原部队困死、饿死、冻死在深山老林。在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广大指战员始终保持我军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的光荣传统,自觉地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紧紧依靠当地群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
1946年7月下旬,南路军第一纵队第二旅指战员在纵队参谋长张才千率领下,从房县青峰镇出发,向西南方向前进,于8月初到达保康县观斗乡的千家坪。部队刚要进村时,群众误认是“国军”来了,吓得都跑到山林里躲藏起来。后来,发现这支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大家才消除顾虑,陆续回到村里。后来,张才千等认为这里地形、群众条件好,决定在该地建立游击根据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群众知道这支部队就是当年的红军,就亲如一家融为一体了。每当敌人对这支部队进行“合围”、“清剿”时,群众就自发地把望重要山头、路口,设置岗哨和传递员,一旦发现敌人进山搜索,他们就一山传一山、一站传一站地大声喊:“哎嘿!老巴子来了!”很快把敌情传遍整个山区。就这样,这支部队在群众的掩护下,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清剿”。第一纵队第二旅第五团副团长沈甸之回忆这一段历史时,深有感触地说:“越是在我们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群众就愈加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地帮助和保护我们。群众越是爱戴和保护我们,我们就越要保护群众,为民除害。”
1946年8月,南路军第一纵队主力进入武当山地区后,由于敌人采取各种手段,隔绝群众与大军的联系,吃饭、穿衣成了一个重要问题。部队指战员忍着饥饿,穿着单衣,在深山老林中与敌周旋。为了解决机关的粮食供应问题,纵队供给部长郭世英和粮秣科科长黎王文同志,带着警卫员下山筹集粮饷时,先后不幸遇难。王树声司令员看到这种情况,心情十分沉重,决定纵队司令部管理科长卢曙天调任三分区供给部长,先行建立税务机构,征收山货过境税,为部队筹粮筹款,建立巩固后方基地,待局势稳定后再建立地方政权。9月底,卢曙天接受任务后,很快就建立了一支“后勤小分队”,深入草店、十堰、黄龙滩和茅塔河、官山一带活动,开展后方基地的建设工作。他们紧紧依靠群众,一面收税筹款,一面采购棉花布匹等急需物资,与当地群众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不少群众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把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出来送到部队支援子弟兵,很快解决了部队的吃饭问题,使部队可以在武当山区生根立足。随着严寒季节的到来,部队急需解决过冬棉衣。为了赶在冬季到来之前,让部队尽快地换上棉衣,他们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先后潜入草店、十堰、黄龙滩等敌占重镇,分批分期地采购棉花、布匹和鞋袜等物资。茅塔河东沟村的群众崔方山、周成海、王杰三等冒着生命危险,多次避开敌人的哨卡盘查,把大批的棉花、布匹挑上山,及时送到部队制成棉衣。当指战员穿上崭新的棉衣时,士气高昂,纷纷表示要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粉碎敌人的“清剿”。
在坚持鄂西北斗争的日日夜夜,部队经常流动,战斗频繁,伤病员逐渐增多,需要妥善安置。茅塔河东沟村的群众就帮助部队安置了不少伤病员。他们不仅管吃管住管护理,遇到敌人“清乡”、“搜查”时,还要承担风险,保证伤病员的安全。有时因情况紧急,来不及躲避,就随机应变,老人们说是自己的“儿子”,年轻妇女就说是自己的“丈夫”,巧妙地把敌人支走了。当时部队有一个姓黄的文化教员,因病住在马家沟的王心宏家休养。一天,敌乡保队突然撞进来搜查,他来不及隐蔽,只好坐在灶边烧火。敌人盘问他是谁?王心宏的老母亲机智地抢先回答:“他是我娘家的侄伢子,从小就是个哑巴!”接着又转过身来训斥他:“还不快点烧水给老总泡茶!”就这样,她把敌人支吾走了。
第一纵队第三旅参谋长胡鹏飞的爱人背着才半岁的婴儿,跟随部队一起突围,继而转战鄂西北,渡过了极其艰难的战斗岁月。当部队行军到武当山下的菠罗岩村时,遇到了好心的张冰如一家,把小孩寄放在张冰如家里。张冰如的哥哥是新四军,她们把小孩当作是他大哥的孩子,细心地照顾和保护着。后来,在一次战斗中、部队被打散,胡鹏飞的爱人与上级失去联系,又辗转回到菠罗岩村张冰如家,过着隐蔽的生活。敌人闻讯后,派来了一个营的兵力,扬言非抓住她不可。张冰如一家为了保护她,经常带着她在附近山村,一家又一家地隐蔽,掩护她躲过一次又一次的搜查。有一次,敌人在波罗岩村搜查时,非要把小孩抢走,以作人质,张冰如咬定孩子是她大哥的,敌人不信,轮番审问她们母亲和叔父,连80岁的老奶奶都不放过。每当胡鹏飞爱人回忆起当时张冰如一家为了保护她母子俩,经受多次磨难,特别是她母亲被敌人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时,感动得泪流满面,连说:“多好的一家人 啊!”后来,她随部队化装转移到华北解放区,小孩因被敌人当作人质,监视得很紧,只好留在张冰如家,直到解放。张冰如一家掩护部队、领养小孩的感人事迹,至今仍在武当山传为佳话。
类似上述的事例还很多。荆门人民在荆当远中心县委和北山工委领导下,先后护送转移县团以上干部200多人。王树声、刘子久、文敏生等军区领导就是他们护送转移到华北解放区的。
正是因为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中原部队才能在山大人稀、地瘠民穷 的鄂西北地区,战胜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正是因为有人民群众的帮助和掩护,中原部队才能在敌强我弱的险恶环境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粉碎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清剿”。正是因为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原部队才能在鄂西北地区生根立足,开花结果,创建了拥有5个地委、专署,6个中心县委、政府,21个县(工)委、政府(办事处)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
三
上述事例充分表明,南路突围部队之所以能在敌前堵后追、形势万分危急的情况下,飞越襄河天险;之所以能在鄂西北处境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生根立足,战胜敌人的疯狂“清剿”,除了党中央、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李先念等决策正确,指挥果断,和广大指战员不怕艰难、勇于牺牲、英勇奋斗、顽强拼搏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队紧紧依靠当地的广大人民群众,与他们建立了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关系,形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正如广大指战员所说:“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再生父母,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就寸步难行。”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总结中原突围的历史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铜墙铁壁,中原突围之所以取得伟大胜利,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帮助分不开的。只要我们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再强的敌人也可以战胜,否则会一事无成,革命战争年代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如此。
中原部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是人民子弟兵。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血肉相连、鱼水相依”是军民关系最恰当、最生动的比喻。每一个指战员都要牢记军队的宗旨,热爱群众、保护群众、帮助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代表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过去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共产党人扎根于群众之中,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很高,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今天,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定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千方百计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记党的宗旨,心里始终装着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永远当一个“人民公仆”。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不断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否则,我们党的威信就会下降,甚至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
(来源:《胜利的旗帜》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有删减)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