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明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作出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重要论断之后,首次在湖北提出大别山精神,首次将与湖北密切相关的“三大精神”并列提出,为新时代传承和践行伟大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8年艰苦卓绝奋斗中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挖大别山精神内涵价值,勇担使命责任,为支点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让大别山精神绽放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
一、深刻把握大别山精神形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种精神的诞生,通常与诞生地的地理、人文、社会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大别山地区之所以能够孕育形成一种精神,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 记者周伟 摄
大别山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宝贵财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在大别山地区传播,为大别山精神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大别山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催生大别山精神。董必武、陈潭秋、林育南等一批黄冈籍先进分子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并逐渐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通过创办刊物、成立社团、兴办学校等途径,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探讨改造中国的革命道路,使大别山区成为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区域之一。1921年,董必武、陈潭秋作为武汉早期党组织代表出席党的一大会议,为建党作出历史性贡献。1921年秋,陈潭秋指导建立全国最早农村党组织八斗湾、陈宅楼党小组。在风雨如晦的黑暗年代,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如一道闪电、一缕曙光启蒙和觉醒了大别山区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指导和党组织的领导下,备受压迫的大别山区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斗争,逐渐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大别山区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坐标。大别山区也因此成为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农民运动中心、工农红军摇篮、中原抗战支点、全国解放前锋。
大别山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文化丰碑。大别山横亘鄂豫皖三省,是中国南北地理的重要分界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经略中原,必先控制大别山”。吴楚柏举之战、唐廷征讨叛军之战、南宋御蒙抗金、蕲黄四十八寨抗清等大规模战争,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众多文化汇集融合,形成独具特色、通化变异、多样共生、多元包容、博大精深的大别山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的崇文重教、巴蜀文化的淳朴勇敢、吴越文化的尚武逞勇、荆楚文化的忠君爱国等文化特质在这里融合发展,熏陶淬炼出大别山区人民忠诚坚毅、敢作敢当、不屈不挠的人文品格。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大别山地域文化经过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改造、洗礼,赋予新的生命力和价值张力,积淀、孕育、转化为大别山区人民敢说敢当、血性彪悍的精神风骨和敢为天下先、不胜不休的精神气度,为大别山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先进基因,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释放出巨大威力和精神能量。如大别山区人民将革命实践与本土文化结合起来,创作出闻名全国的红色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更好地宣传革命思想、鼓舞革命士气。
大别山精神,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中铸就的英雄史诗。大别山精神的形成植根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在中国革命最为艰难的岁月里,大别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白色恐怖和极端困难的环境条件,始终坚守信念、浴血奋斗、百折不挠,谱写出一曲曲悲壮的英雄史诗,铸就大别山精神。从时间维度看,大别山精神孕育萌发于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逐步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淬炼壮大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升华于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不断传承和发扬。如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区有200多万人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在册的烈士13万多人。黄冈先后有100万余人参军参战,44万余人壮烈牺牲,其中登记在册革命烈士5.3万余人。黄冈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区、中国共产党重要建党基地、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重要发源地、中国革命战争历史转折地、中国革命人才重要成长地、大别山精神重要诞生地。从地理维度来看,大别山精神孕育形成于鄂豫皖交界地区,发展扩大到鄂豫皖三省,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逐渐传播到全国,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二、深入分析大别山精神形成的深层原因
“抓把泥土就能渗出鲜血”的大别山区,铸就出“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大别山精神,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品格、气质。大别山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是地域的,更是全国的。深入分析大别山精神形成的深层原因,为我们解码这片红土地基因密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革命理想高于天,大别山精神铸就升华的灵魂。理想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理想信念是党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在大别山精神的生成机理中,革命理想始终是灵魂与支柱。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支撑大别山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赴汤蹈火、生死与共的,始终是他们心中那熊熊燃烧的理想火炬,坚守信念、紧跟党走,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毫不动摇。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肠穿肚裂仍高呼“打出我们的江山”,独立游击五大队大队长张体学的妻子戴醒群被捕后,面对敌人的酷刑宁死不屈,最终与腹中胎儿一同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对党忠诚、威武不屈的精神品格。大别山区之所以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21年根据地活动不停,之所以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经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有执着信念和坚定信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别山精神淬炼生成的根基。大别山精神蕴含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追求。我们党在大别山区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是党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形成党群一心、军民一致、鱼水相依的血肉联系,这是大别山精神淬炼形成的根基,也是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他举过头顶。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盟誓“同甘共苦、不胜不休”,《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大别山地区最早唱响,红二十八军在三年游击战争依靠群众掩护和支持保存革命火种,刘名榜的“老百姓冒着杀头的危险,铁了心地支持、掩护我们。没有他们,我们一天都活不下来!”都昭示党的力量源泉在人民群众之中。
顽强斗争打开新天地,大别山精神历久弥新的基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的政治优势,也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大别山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在濒临绝境时突出重围,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山岩石洞是我床,树皮野菜是我粮,任你敌人多猖狂,红旗不倒志如钢。”“一颗红星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生动诠释大别山精神紧跟党走、不胜不休的特质基因。党团结带领大别山区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和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靠的就是广大党员对党的绝对忠诚,靠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创新。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指出:“海陆丰、湘东、湘南、湘赣边界、湖北的黄安等地都有过农民的割据。”充分肯定大别山区人民精神斗志和大别山区历史地位。中共鄂东特委提出学习江西井冈山的办法,成立鄂豫皖特别区,以创造整个大别山脉的武装割据,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意义。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以“宁可自己背重些,也要为全局分忧”的担当,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红安七里坪镇长胜街 记者周伟 摄
三、推动大别山精神内核具象化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自觉把大别山精神“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丰富内涵和蕴含的信念力量、团结伟力、科学精神、价值观念等具象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动力。
转化为支点建设的精神动能。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实施“依托都市圈、辐射大别山”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重要功能区,着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定位,对我们提出了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要把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团结精神、价值理念、方法原则等贯穿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融入发展战略规划,在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时,明确将弘扬大别山精神作为凝聚共识、激发动能的重要举措,为支点建设战略目标和黄冈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一步步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转化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精神源泉。大别山区黄冈、信阳、六安、安庆四市版图面积6.5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000万,经济体量接近1.2万亿,是人口规模和市场容量较大的区域经济单元,但处于相对边缘位置,资源禀赋、地缘优势等未能充分发挥,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化率等指标相对落后。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发扬军民一心、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大别山革命老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新路子,整合区域资源、吸引外部能量、实现抱团发展,与周边城市群进行产业协作和优势互补,不断激发大别山区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精神载体。大别山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因子和精神资源,弘扬大别山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路径。聚焦“紧跟党走、不胜不休”大别山精神的黄冈元素,深化研究阐释大别山精神丰富内涵。谋划建设和用好大别山红色文化展示中心等红色场馆,着力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运营管理水平。着力抓好红色研学,形成一批“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红色研学阵地。创新开展“大思政课”宣传宣讲,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创新开办红色场馆里的思政课,组织思政课大赛。以“映山红”品牌统领黄冈红色演艺,做实“映山红”系列小剧常态化演出。打造精品线路和红色文旅联盟,以多彩旅游路为载体整合红色资源,以区域合作为手段融圈兴旅。
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的精神武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前进的道路上面临各种风险挑战,面临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严峻考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实现黄冈高质量发展,决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要把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紧跟党走、不胜不休的精神特质转化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武器,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赢得尊严、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不断把事业胜利推向前进。
从革命战争年代红旗不倒到新时代老区振兴崛起,大别山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今天,我们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就是要从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来源:黄冈日报)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