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黄冈市委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革命老区,强调“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要求,“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委高度重视弘扬三大精神,要求黄冈把大别山精神的内核挖掘出来,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工作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扛牢使命责任,加强对大别山精神的学习研究、宣传阐释和内化转化,为服务支点建设、实现“两个更好”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一、坚决扛牢弘扬大别山精神的政治责任
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黄冈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诞生地。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先后有100多万黄冈儿女参军参战,44万余人英勇牺牲,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的革命奇迹,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的革命信念和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品质,成为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内核。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扛起弘扬大别山精神这面旗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不移把大别山精神发扬光大。
二、从大别山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动力
大别山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重要的精神支撑,也是和平年代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将信念力量、团结伟力、价值理念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实现“两个更好”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是将“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的精神源泉转化为对党忠诚的高度自觉。革命战争年代,无论革命处在高潮还是低谷,大别山军民始终将党作为“主心骨”和领路人,胸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将“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精神品格转化为加强作风建设的自觉行动。党团结人民形成的磅礴伟力,是大别山革命斗争能够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力量源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办好民生实事,以实绩实效取信于民、赢得民心。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旗帜鲜明同违规吃喝、奢靡享乐等“四风”顽疾作斗争,不折不扣落实“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各项要求,不断筑牢中央八项规定堤坝,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奋力开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局面。
三是将“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精神气质转化为服务推动支点建设的强大动力。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和大别山走出去的英雄群体,始终冲锋在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大别山军民敢闯敢拼、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英雄气概,坚定不移实施“依托都市圈、辐射大别山”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重要功能区,着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努力在大别山区域协同发展中走在前列、创先争优,在全省支点建设大局中勇担使命、不胜不休,全力以赴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三、推动大别山精神和红色文化创新发展
黄冈红色文化厚重,红色资源富集,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既是弘扬大别山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黄冈发挥资源优势、服务支点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对标山东临沂等地,深入挖掘和运用大别山精神的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城市,努力将红色文旅产业培育成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
一是加强对大别山精神的宣传阐释。发挥省大别山研究会、黄冈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在黄高校等社科阵地作用,整合鄂豫皖三省专业机构、党史专家力量,构建大别山精神研究组织体系,加强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研究,深挖大别山精神本源,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着力推动精神内核具象化。深入开展“红色传承·铸魂赋能”党性教育,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校集中培训等形式,推动学习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策划开展“永放光芒的精神力量”“弘扬三大精神,奋力建成支点”等系列主题宣传,不断增强大别山精神的传播力影响力。
二是加强红色文物保护和场馆建设。切实加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全市先后建成655处革命文物数据库和“红色文化数字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黄冈革命纪念馆等相继建成运营,2024年全市红色场馆接待游客2600多万人次。下一步,我们将抓紧编制鄂豫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全面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红色场馆建设,进一步活化利用资源,创新应用场景,高水平打造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等更多“红色名片”。
三是加大红色文化产品创作力度。运用黄梅戏、花鼓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先后创作《铸魂天山》《大别山上七枝花》等文化小剧20多部,《长江边上的婚礼》获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优秀作品奖,电视剧《铁血红安》在央视播出,大型实景演出《红安永远红》《我和我的红安》常态化商演。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红色演艺,谋划启动大型剧目《映山红》立项创作,推动文化小剧“请进来、走出去”持续联动演出,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
四是创新打造“大思政课”品牌。近年来,全市大中小学一体化拓展思政课时空场域,与北大、华科大等院校共建思政课实践基地23个,组建秦基伟中队、王近山中队等“小小红色讲解员”队伍65支,与武汉、宜昌、信阳等地合作,开展“万名学生红安行”系列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下一步,我们将整合“小小红色讲解员”“五老”宣讲团、“文艺轻骑兵”等宣讲力量,扎实推进“五讲五进”“四下基层”活动,分众化、互动式讲好党员干部、学校、新兴领域、企业、基层群众五个“大思政课”,用英雄故事、革命精神铸魂育人。
五是大力发展红色研学。为拓宽红色资源的价值转换路径,全市依托红安长胜街、陈潭秋故居等红色景区景点,沉浸式、立体化打造红色研学体验点24个,推出红色研学线路7条,去年全市接待研学学生150万人次。下一步,我们将突出黄麻起义、中原突围、千里挺进大别山等经典元素,推进“红、绿、古”研学旅游同向发力,重点抓好课程编写、营地基地建设和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叫得响、代入深、效应好的红色研学新场景、新业态、新线路。
六是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全市成功举办2024中国红色旅游推广联盟年会,成立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联盟,以红安、麻城为中心,串联金寨、新县、大悟等将军县,推进客源共享、品牌共建、线路共创,共同打造大别山红色文旅圈。今年以来,黄冈、信阳、六安三地共同推出红色精品线路,深受游客欢迎。我们将继续坚持对内整合、对外开放,以多彩旅游路为纽带,整合全市文旅资源,补齐“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短板,提升文化小剧、文创产品穿透力、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全市一盘棋发展。
革命战争年代,黄冈人民凭着大别山精神的支撑引领,在血与火的残酷斗争中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高举大别山精神旗帜,紧跟党走、团结奋斗,努力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勇当前锋、不胜不休。
(来源:2025年第7期《政策》)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