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回忆文章

难忘的记忆

发布日期: 2015-07-13 来源:

  汪洋  

    韩先楚同志离开我们虽已多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矫健身影,却经常出现在我眼前。
  韩先楚同志是我的老首长。我于1938年秋从延安抗大毕业后,分配到敌后689团3连任副排长,不久又调任团参谋处的见习参谋,在韩先楚团长领导下工作了一年半左右。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在作战指挥、军队建设和培养干部等方面都给我不少教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他不仅是一员战将,而且在平时工作中也是一位组织计划能力很强、作风具体细致的领导者。
  我调到团参谋处时,正值部队进行整训。韩先楚同志直接指导我们制定评比竞赛的具体计划,对技术、战术,体育等项目各占分数,比例多少,他都研究得很仔细,根据训练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完善计划。这项工作是比较复杂的,部队都想争取好成绩,都想得奖,因此竞争激烈。由于有了一个切合实际的计划,整训结束时的评比竞赛总结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1939年秋,日本鬼子开始扫荡,我被调到6连任副连长。1946年春344旅扩编为二纵队,原旅部的一部分人员组成新344旅旅部,韩先楚同志任代旅长,沈启贤同志任参谋长,韩旅长首先抓了组建新旅部的工作。这时我又从连队调到新旅部作战科任作战参谋,得以参加韩先楚,沈启贤同志直接领导的制定新旅机关编制表的工作,旅司。政、后机关应设置哪些科、股,每个科,股设几个参谋,干事、科员,都经过反复研究,尔后就按此编制表从部队选调人员来充实健全旅机关。由于情况紧迫.组建时间很短,不久部队就南下冀鲁豫地区。新的旅机关胜利完成了组织指挥任务,证明组建工作是成功的。
  二、韩先楚同志有很好的民主作风。
  解放战争辽沈决战开始时,韩司令员指挥的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担任首先攻克义县的任务。义县是位于锦州北面的重要据点,有很高很厚的城墙,工事坚固,由国民党第93军暂编第20师半美械装备的1万多人防守。为了加强攻坚力量,东野首长决定将我二纵5师调归三纵首长指挥,作为攻克义县的主攻部队之一。我当时任5师参谋长。按照三纵首长攻城部署;先是赋予5师从义县城西面突破,协同三纵另两个师从南面和东面突破,会歼守敌的任务。受命后,我同师长吴国璋、政委石瑛及参谋人员先后去看地形,先从义县的西边,尔后又绕到西南方向看,并在现地对两个方面的利弊条件做了具体分析对比,觉得西南方向综合条件比西面要好一些,,因此5师最好是从城西南方向突破,但这不符合三纵首长的决心,怎么办呢'当时我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该提出来供三纵首长考虑,另一种则认为,我师初次配属友邻指挥,就对决心提出不同的意见,会给三纵首长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利于团结。还有一点顾虑是:师长,政委都和韩司令不熟悉,听说韩司令作战决心一旦定下来不会轻易改变,所以有点不大敢提。经讨论,最后师领导一致认为,为了打好仗,有意见还是积极提出来好,并且在怎么个提法上很用了一番心思,制定了一个提意见的“策略”:第一步,在纵队作战会议上由石瑛政委把改变突破方向的想法提出来,再由我具体汇报两个方向利弊得失的分析对比和决心建议。第二步,如果三纵首长不采纳5师建议的话,则由师长出来表示个决心,即“坚决执行三纵首长的决定”,便于收场。纵队作战会议,本来没有要参谋长参加,我是师长,政委向纵队请示后批准参加的。他们认为我过去给韩司令当过参谋,比较熟悉,好说话,同时意见由参谋长提出来,分量轻一些,采纳与否,回旋余地大一些,真可谓煞费苦心。
  纵队会议上,韩司令征求大家意见时,我们就按“计划”发了言,提出了建议,韩司令听完后考虑了一下说,“这样吧,暂时休会,我们研究一下。”复会后,韩司令明确宣布说:“同意5师的意见,把突破口由城酉面改到城西南角。”我们听了以后特别高兴.几天来压在心上的一块石头放下来了:上级的信任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完成好任务的信心。战斗的结果正和预料的那样,敌工事虽然坚固,守备虽然顽强,但是由于正确地选择了突破口,构筑了很好的进攻出发阵地,加上突破部队组织准备得好,步炮协同好,5师部队迅速突破了城墙,进入纵深,俘敌师长王世高以下数千人及大批武器装备,协同友邻全歼义县守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这件事说明韩先楚同志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员,他既顽强果断,又很民主,能虚心听取下级的意见。对好的建议,毫不犹豫地采纳。这种军事民主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它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过去40多年了,但5师的老同志对韩司令这一段事迹,一直记忆犹新。 
  三、韩先楚同志既重视照顾战役全局,又极关心部队疾苦!敢于直言上书。
  前些时我在翻阅资料中偶然发现一份韩先楚同志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写给志司和军委的报告。虽然事隔40多年,我读后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1950年底志愿军向敌人发动第三次进攻战役。韩司令指挥由;38、39、40、50军及加强炮兵6个团组成的志愿军右纵队,向东豆川,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一举突破“三八’线敌人有充分设防阵地,大量歼灭敌人后,乘胜追击,夺取汉城;迫使敌人仓惶退到汉江以南“三七”线附近,粉碎了敌人固守“三八”线防地,整顿败局,准备再犯的企图,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朝两国军民和世界人民。
  就在一线部队进占汉城的第二天——1951年1月5日,韩司令即向志司,中央军委写了上述报告,大意是:
  此次战役中,据我了解的情况,部队伤亡实际上并不小。打的都是骨干(如116师两个团伤亡千余人,119师一个团伤亡300),现已有不少团、营、连己无攻击能力,很难过硬……在前面作战部队,极端疲劳,困难太多,“三八”线以南群众跑光,房屋烧毁,使部队无饭吃,无法睡觉,体力大大减弱,很难支持,行军中不少战士跌倒,沿途三五成群掉队很多,加之后勤供应不上,无鞋穿,弹药接济不上;炮兵因道路破坏,不能跟随步兵前进,支援作战,“三八”线以南敌人埋设地雷不少,常发生触雷事件……
  韩司令在报告中据此建议:①部队除一部前进外,主力宜迅速休整,求得马上有一批新兵补充,以保持部队元气。②工兵迅速抢修临津江、汉滩川、汉江各主要公路的桥梁及扫除沿途地雷,以便运输。⑧后勤宜集中全力将物资迅速前运(必须发给战士大衣,每人补发一双棉鞋及大批运送油、盐、粮食来……
  当时我任116师师长。116师是右纵队担任主要突破任务部队之一,也是首先进入汉城部队之一,因此我可以证明他所反映的情况完全符合部队的实际,建议各项也正是部队急待解决的因难。韩先楚同志在战役正在进行中就及时深入了解到一线作战部队的情况,急切地关心部队的困难,敢于如此直言不讳地向志司和中央军委反映,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紧迫建议;这是何等的胸怀和胆略啊!后来志司,军委在战役结束后所下达的休整计划,和韩司令的报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当时我们下面的干部并不知道韩司令有这样的报告。遗憾的是,由于敌人不到一个月就发起了新的大规模进攻,志司的休整计划未能完成。在兵员未能补充,部队基本状况未得到改善的条件下被迫开始了第四次战役。部队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当我40多年以后读到这份‘文如其人’的已成为历史文献报告时,引起我对这位时刻关心着部队疾苦,敢于直官上书的老首长深深的怀念和崇敬!同时不禁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时补给工作的进行能有韩先楚同志那样的急切感、紧迫感的话,那么,那些经过连续作战损耗最大部队也许可以得到一些最急需的补充。
  四、韩先楚同志非常重视对青年知识分子干部的培养和爱护。
  “文革”以后,有一次我去医院看望韩司令。他说道:“汪洋啊,你到部队来后,你可不知道我们是怎样培养你的,把你总放在连队锻炼嘛,又怕把你打死了。所以就把你调到机关工作一段,再放到连队去。’他说这话时,象回到了几十年前当团长时的岁月,我也仿佛仍然是当年那个十八九岁的小参谋。只是我年过花甲才明白40多年前韩司令培养我们这一代青年干部的苦心,也才明白当年在韩先楚同志领导下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为什么就调动了六次工作:副排长、宣传干事、教育干事,见习参谋、副连长,旅作战参谋。每任工作平均才三个月时间。而上下几次调动,确实给了我极好的学习锻炼机会。
  抗战初期,国民党统治区和敌占区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革命队伍,其中一部分分到了军队系统,我就是分配到689团来第一批四人之一。回忆起来,韩先楚同志不仅仅对我如此培养爱护.而是对每个到部队来的知识青年都同样培养爱护。所以当时虽然生活艰苦.战斗残酷,但大家都心情舒畅,工作积教,作战勇敢,在革命战争中迅速成长起来.有不少同志在战争中牺牲了,活下来的,大都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努力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韩先楚同志离开我们了。但是他的优良品格,他的丰功伟绩将在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史上、建军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篇章,将永远留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心中,留在中国人民心中!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