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天门全民抗战
- 大
- 中
- 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天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恢复重建中共天门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4月,中共鄂中中心县委任命童世光为天门区委书记,组建天门区委,12月改为天门县委,曹志坚任书记。这期间,先后从延安回来的八路军干部梁成美、陈奇方、廖学道等在天西建立了中共赖新场支部;抗大毕业生方尚武建立了金河滩支部;由应城“汤池训练班”培养的中共党员、抗日骨干钟宇安、杨善卿在天北建立了中共皂市支部;从武汉回来的学生党员韦为、彭正廉、郭建周在天东建立了中共麻洋支部、中共佛岭支部和中共彭家垴支部。到1938年底,全县党支部发展到11个,恢复发展党员60余人。
中共天门县委在恢复建立党组织的同时,领导广大爱国青年在全县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共产党员王哲君和黎少岑在天门县城先后发动爱国青年李佐坤、郭厚成、黎澍德、郭圣英等组建了“青年救国团天门分团”。发动李慕宾、李海如等成立了“战时乡村促进会天门分会”。中共皂市支部将当地爱国青年组成抗日文艺宣传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游击战的基本知识和坚持敌后抗战的重大意义,极大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这些组织建立后,一方面带领天门爱国青年与“武汉战区学生抗敌移动剧团”、“天门旅省同学会”等抗日救亡团体密切配合,张贴标语,主办墙报、展览,作街头讲演、家庭随访,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战话剧,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另一方面,创办夜校、平民学校,组织读书会、读报小组等,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在纪念抗战爆发一周年前夕,县城还开展了“七七”献金活动。在献金活动中,有的妇女献出了心爱的金戒指、金耳环。一个农民将卖了一担柴准备买米的几串钱投入了献金箱,一群乞丐将一天讨得的活命钱全部捐出支援抗日……仅仅三天的献金活动,即募集金银首饰和银圆共计折合数万元。皂市镇晚清翰林周杰的大公子周愚难先生在党和抗日宣传影响下,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召集家人说:“国将不国,焉还有家?共产党领导抗日,是为了民族的生存,我们应该参加。”在他的支持下,其独生女儿周文寒假从武汉回来即组织起一支20余人的宣传队,吃饭、排演都在周家。宣传队冒着风雪到民众教育馆演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抗日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皂市妇女组织起来做征衣、做军鞋、办袜厂和医用脱脂棉厂,支援前线抗战,工人、商民组织起来抵制日货,连未成年的孩子也组织了“儿童战时服务团”,每天高唱抗日歌曲,列队操练。
与此同时,岳口、干驿、渔薪、(西)蒋家场等地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充分唤起了全县民众的抗战意识,为开展天门全民抗日武装斗争作好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二、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团结组织全民抗战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日军重兵沿长江、汉水和汉宜公路西进。1938年底至1939年初,日军渐次侵占天门重镇皂市、县城和岳口,天门全境陷入日军之手。日军侵占天门后,实行军事进攻、政治统治、经济掠夺、文化控制,给天门人民和天门社会发展带来了深重灾难。日军侵占天门之初,国民党县政府尚有两个中队五六百人之众,却一枪未放,即向天门县河南岸撤离。后天门县政府联合国民党驻军对日军虽有过游击抵抗,因遭受重创而大部分分化瓦解,逃隐外地,敌后抗战的重任就完全落在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天门人民肩上。
天门沦陷后,日伪军建立了伪县政府和伪保安队,在各区镇建起了日伪军据点,对天门人民实行残酷的法西斯统治,短短数日,杀害无辜平民百姓数百人。
建立扩展抗日根据地 天门地处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北缘地带,大洪山余脉陵阜与河湖港汊交错,人文地理环境优势显著,是创建根据地,动员全民投入抗日,开展敌后游击战的战略要地。1939年1月,李先念率豫鄂独立挺进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执行党中央赋予的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同年8月,李人林率领第四团队在汉阳歼灭了伪和平救国军第九十二师熊光部,解除了日伪军对天汉湖区的威胁;随后进入天汉湖区,消灭了土匪岑鹏部。中共天门县委随即派共产党员钟宇安到天东组织革命力量,筹建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春,抗日民主政权天东联乡办事处成立,天门有了第一块抗日根据地。同年2月6日,中共天门县委移驻土地革命时期的老苏区渔南,和渔南区委及渔南联乡办事处一起,端掉了长期勾结日伪军、危害抗日、反共反人民的赖新场联保处,控制了渔南地区。8月,豫鄂挺进纵队及边区党委首长李先念、陈少敏决定成立由参谋长刘少卿任指挥长和边区组织部长杨学诚任政委的临时天西指挥部。8月15日,指挥部率部开赴天西,打垮了与日伪军勾结、危害抗日的顽军潘典华、潘尚武父子的千余人武装,收编了顽伪张明道团(张明道后叛逃)。随之,在天西建立了天门县行政委员会。至此,天东与天西、天汉湖区与京山县的北山根据地联成一片。天门全境除岳口、皂市、渔薪及县城为日伪军占领外,广大农村都成了新四军的基本区和游击区。
随着抗日武装斗争的深入发展,为了牵制日军西进,发展襄南抗日根据地,实现从天京潜向襄南发展的战略部署,1942年10月,鄂豫边区党委决定撤销中共天汉地委,建立中共襄河地委,领导襄河地区的抗日斗争;同时,撤销中共天门县委和中共汉川县委,将原天门县辖区以天皂、天岳公路为界分别划归天汉县和天京潜县管辖。同年11月,国民党一二八师三八四旅降日后,中共党组织在天岳公路以东,天门县河以南,沉湖以西及襄河以北地区建立了县南工委和天沔行政委员会。1944年秋,在天皂公路以西、天门县河以北、汉宜公路以南、灰埠头以东地区建立了天北工委和天北行政办事处。1943年2月,长期占踞襄河南岸的沔阳县、潜江县和天门县河以南地区的国民党一二八师被日军全歼,师长王劲哉被俘,金亦吾部也不战而降,襄南地区全部陷落。同年8月,中共襄河地委经过武装开辟,建立了天潜沔县委会。1938年至1945年8月,以天门地区为中心先后建立了天汉、天京潜、天潜沔、县南和天北等五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建有三个县总队和两个抗日游击大队,拥有土地面积2100余平方公里,人口约70余万。地方武装发展到1500人,民兵8000人。
广泛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如天汉县政府中干部10人,其中共产党员4人,进步人士4人,中间人士2人。23个乡政权中,干部共计136人,其中共产党员46人,中间和进步人士各45人。许多士绅、社会名流参加了政府工作。再如石河乡建立后,四任乡长都由参议会选举产生,全都是民主人士。“三三制”的实行,最广泛地团结了各阶层人士投身抗日斗争。
1940年9月,天汉县和天京潜县根据鄂豫边区党委的指示,建立了县乡参议会,吸收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其中参议员有许多是国民党员、地方士绅和社会贤达。如清末秀才涂云庵曾任国民党豫西保安司令兼邓县县长、江汉宣抚使秘书长等职,受中共启发引导,他亲自动员自己的两个儿子参加新四军。天西士坤刘采堂亲自做土匪头目江应标的工作,说服他率100余人参加了新四军。天汉县参议员杨质钦做国民党浙江省主席沈鸿烈弟弟的工作,让他乐意拿出300石谷子减租,极大地推动了减租减息工作的开展。渔薪河商会会长吴晓岚经参议员做工作,为天京潜县输送了许多药品、经费和日伪军情报。
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展对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如国民党一二八师是一支抗战的队伍,但由于受蒋介石反共政策的影响和其自身扩展势力、扩大地盘的欲望,总想吃掉中共抗日武装。后经与王劲哉谈判,达成以抗日大局为重的共识,相互签订了“各守防界,互不侵犯”的协议,维护了团结抗日的大局。
普遍建立抗日群众团体,组织全民投身抗日斗争 全县各区乡普遍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团组织。在农救会和妇救会带领下,各地普遍组织了互助组,除了进行生产互助外,还带领农民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反霸斗争,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帮助军烈属和孤寡户搞好生产,具体落实了扩军优属工作,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群众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如天东通过柴山斗争,打击了恶霸严秉权,将其长期霸占的万亩柴山收归国有,农民种田有了肥料,当年获得大丰收后,全区交齐了当年的爱国公粮。天汉县妇救会动员妇女做拥军鞋8000双,战时组织起来慰问伤病员,还为抗战开展节约一把米运动。青救会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揭露日军的侵华罪行,鼓励青年参军支前。各根据地征兵工作中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感人场面。
广泛建立地方武装和普遍建立民兵组织,形成抗击日伪军的铁拳头 1938年,天门县组建了县抗日游击队。1940年8月,天西开辟后建立了独立第十营,同时各区建立了区中队。1941年春,建立了天门保安第五团。9月,县委决定由各区中队升级组成县大队,后发展到4个连。同时,根据鄂豫边区《国民抗日自卫组织条例》规定,在各乡建立了秘密游击队,后为自卫队和基干队。队员平时是群众,在家生产,晚上或战时是兵。据1942年底统计,15个基本乡自卫队约5000人,1943年各中心乡均建立了一支70人左右的游击基干队。1944年6月,天汉总队达383人,区乡武装283人,民兵2385人;天京潜县总队254人,区乡武装543人,民兵3097人。同年秋,天门县大队改编为独立第十二团。这些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正规军在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剿匪除奸、维护社会治安、保卫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