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纪念活动

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晓东在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发布日期: 2016-09-29 来源: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加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表达家乡人民对刘华清同志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巍巍大别山铭刻着刘华清同志的丰功伟绩,滚滚长江水寄托着湖北人民的不尽追思。
  刘华清同志是在湖北这片红土地上孕育和成长起来的革命家,是湖北人民的骄傲。湖北是刘华清同志革命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为党和人民赤诚奉献的重要战场。1916年10月1日,刘华清同志出生于黄安县(今红安县)二程区花桥乡刘家院子村(今属大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黄麻起义后,他成为一名红色小交通员和本村儿童团长。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工作,由此开始了长达80多年的革命生涯。他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在家乡的土地上经风历雨,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千锤百炼。1934年11月,刘华清同志参加了红二十五军长征,随后奔赴抗日战场。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刘华清同志率部随刘邓大军重返大别山,湖北又成为刘华清同志浴血征战的疆场。在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中,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旅政治委员的刘华清同志,一面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一面寻机歼灭敌人,清剿土顽势力,建立地方政权。刘华清同志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作出的重要贡献,将永载中国革命史册。
  刘华清同志少小离家,南征北战,戎马一生,对养育过自己的这片土地饱含深情。他长期身居要职,但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始终与家乡保持着密切联系。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一如既往地关注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关心革命老区的生产建设,关怀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他说,湖北是我的故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点成就我都由衷高兴。
  20世纪70年代,大悟县发现黄麦岭一带蕴藏着丰富的磷矿资源,遂报告国家计委,要求进行矿肥开发。刘华清同志得知此事后,当即与国家计委联系,希望给予支持。在刘华清同志的关怀下,这座昔日的小磷矿如今成长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中国化肥百强企业、全国十佳矿山、湖北省优秀企业,其主导产品也成为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知名品牌。大悟县以前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20世纪80年代,国家计划建设京珠高速公路,家乡人民期盼这条“致富之路”经过大悟,以带动老区经济发展。刘华清同志认为这个愿望十分合理,也符合国家扶助老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应该大力支持。他向国家交通部反映情况,并亲自给国家计委写信,希望给予考虑。在他的关心下,京珠高速公路最终通过大悟城区并贯穿全境,使大悟及周边的大别山革命老区融入了全国的大交通、大流通格局,为革命老区脱贫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刘华清同志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念念不忘家乡群众。他曾动情地说,“我没有忘记家乡,家乡人民也没有忘记我”,“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很想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情”,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深深眷恋。刘华清同志也十分关心家乡的干部作风建设,每次见到家乡来人都必问干部作风情况。听到好的消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一旦听到存在问题,就会严肃批评、毫不留情。他曾对出席全国“两会”的湖北代表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下功夫解决那些群众关心的问题,工作要扎实,要注重实效,要真正为人民服务。”
  1994年5月,刘华清同志到湖北视察,沿途多次同省里的同志讲,湖北是老革命根据地,在新形势下应该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好传统,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好。他特别叮嘱要关心群众生活,凡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时刻牢记在心。1998年4月,刘华清同志在离休后再次回到湖北,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家乡。他特地视察了黄陂、大悟、红安等革命老区。看到这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十分高兴地说,老区的经济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希望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努力,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传统,彻底摆脱贫困,把老区建设得更好。
  刘华清同志的谆谆教诲,一直激励着家乡人民奋力前行。可以告慰刘华清同志的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湖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一个实力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好、后劲更足、充满生机活力的湖北,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家乡人民深知,我们对刘华清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弘扬他的优良作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开拓创新、克难奋进,努力实现“十三五”“率先、进位、升级、奠基”奋斗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湖北人民应有的贡献!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