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京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走进湖北京山小焕岭村,“边区小延安,红色小焕岭”十个醒目的红色大字映入眼帘,让人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浴血奋战的抗日烽火年代,这里就是国务院在今年8月25日公布的第四批34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之一、也是湖北省在此批次唯一上榜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新市街道小焕岭村的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
抗日烽火中的小焕岭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上海、南京、徐州相继失陷。1938年10月,武汉沦陷。
早在武汉会战前,中共鄂中特委就作出了“一切服从游击战争准备工作”的前瞻性决定,经国共两党和进步人士共同努力,1938年6月初,在应城县汤池开办了湖北省农村合作事业委员会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简称“汤池训练班”),中共湖北省工委指派陶铸(化名陶寒剑)领导汤池训练班的工作,培养鄂中抗日骨干,为今后在豫鄂边区开展敌后抗战和新四军立足打下了基础。
1938年8月末,中共鄂中特委决定把京山地势险要的丁家冲作为敌后抗日打游击的“窝子”。10月,在丁家冲建立起了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京山抗日自卫队。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再次重申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决定撤销湖北、河南两个省委,成立豫鄂边、豫鄂皖、鄂中、鄂西北等区党委。1939年1月17日豫鄂边区党委委员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大队从河南竹沟南下,6月上旬,李先念、陈少敏率新四军挺进团一大队达到京山大山头。随后,李先念、陈少敏率指挥机关转移至京山马家冲,执行中共中央赋予的挺进豫鄂边区,开创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1939年12月初,首脑机关又转移到八字门。12月下旬,新组建的豫鄂边区党委第一次会议在八字门召开,成立了新的豫鄂边区党委,边区党委机关设在八字门。
1940年10月底,敌后抗战的严峻形势赋予了小焕岭的神圣使命。边区首脑机关反扫荡时从八字门迁驻京山小焕岭吴家湾,在这里建立了新的指挥基地。小焕岭吴家湾有两栋晚清风格的四合院,是当时的大地主张光泽的宅子,抗战爆发后,张光泽投身革命,收编土匪,加入新四军,当豫鄂边区领导机关进驻小焕岭后,张光泽毅然将房屋捐献出来。豫鄂边区党委书记陈少敏率党政机关常驻于此,李先念率司令部往返于平汉路东西,在路西时也率司令部驻扎于此。1941年2月新四军五师组建后,吴家湾边的张家大丘成了部队的练兵场。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及后来成立的行政公署、医院,先后驻在小焕岭一带的向家湾和罗家窝子。边区保安司令部先后驻在小焕岭张家坡、向家冲鹰子沟、白果树湾。党委书记陈少敏开办的洪山公学驻在小焕岭大柳树湾,学员则分住在大柳树湾至张家畈一带的群众家中。《七七报》社印刷厂和修械所驻王家冲唐家湾。被服厂设在小泉冲。边区党委组织部开办的干训班驻桂花冲。行署供销合作社设在周畈店子口。边区建设银行、警卫团、十月剧团等单位均驻在小焕岭一带的村塆里。在日、伪、顽“扫荡”时,大小焕岭的藏军洞、岩屋洞、蜘蛛洞、狗眼洞都曾隐藏过边区的伤员,存放过新四军五师的枪弹,秘密印刷过边币和报刊。
在小焕岭村二组大湾地的山坡上,曾有一个令人心酸的地名——“死人塔”。这里紧邻新四军五师部队医院,许多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的战士长眠于此。为了铭记这些为民族解放献出生命的英烈,1976年,国家在整修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的同时,在原址上庄严矗立起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
小焕岭山多田少,为解决边区吃饭、穿衣的问题,边区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像延安南泥湾那样开展大生产运动,虽然条件恶劣,但豫鄂边区军区不畏艰难,坚持边生产边抗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40年10月至1942年6月,豫鄂边区党、政首脑机关在京山小焕岭驻了将近两年时间,李先念率新四军五师主力多次出击,打击日伪顽势力,其中,朱儒山战役一举歼灭日伪军五千多人。除开展反扫荡,开辟新的根据地外,还开展了五次重大建政活动。一是召开豫鄂边区各县政府负责人和开明绅士大会,号召边区拥护抗日的人民和各界人士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二是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整合,成立豫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三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四是1941年4月1日,在距小焕岭一山之隔的向家冲罗家祠堂召开豫鄂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将军政联合办事处改建为边区行政公署。五是1942年3月边区党委和行政公署在罗家祠堂召开了豫鄂边区首届抗日人民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豫鄂边区施政纲领》对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和抗战时期的军事、政治、财经、文教各方面政策作了明确规定。而此时,新四军五师也发展壮大为15000多人。大后方的许多热血青年,千里跋涉来到小焕岭,参加革命,投身抗战,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新四军五师正规部队已达到5万余人。光荣的小焕岭被同志们称为边区的“小延安”。小焕岭曾被改名为小花岭,寓意抗战之花漫山遍野。如今小焕岭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红色革命旧址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湖北省老区精神教育基地。
昔日小焕岭已成“绿色致富岭”
如今的小焕岭村是京山市新市街道最北端的一个小山村,京(山)绿(林)公路穿村而过,版图面积21.19平方公里。4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湾,全村现有186户,710人。山林面积35000亩,耕地面积865亩。在小焕岭绵延群山的褶皱里,不仅封存着抗战岁月的星火记忆,更孕育出了小焕岭人秉承先烈遗志、艰苦创业图强的精神品质。
进入新时代以来,新市街道小焕岭村党支部深深铭记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始终将弘扬“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老区精神作为核心动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全体村民,立足本村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特色致富之路,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面对村民增收渠道单一的问题,小焕岭村党支部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决定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坡地田边等闲置土地资源,大力发展银杏采叶园产业。支部成员率先示范,带头种植,并积极协调解决种苗、技术等问题。通过党员包片联户、技术能手结对帮扶等形式,组织村民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银杏。党支部还主动对接外部企业,稳定购销渠道,确保村民收益。截至目前,银杏种植已成为小焕岭村的重要产业,银杏叶采集成为众多村民家庭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之一。此举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更将“方寸地”变成了“增收园”,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为拓宽致富路径,小焕岭村党支部鼓励村民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林下生态养殖业。支部积极筛选有潜力的项目,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并重点鼓励有条件的党员和村民骨干先行先试。对于初期存在资金、技术困难的农户,支部通过帮助申请小额信贷、邀请畜牧专家培训、联系防疫服务,搭建销售平台等方式予以大力支持。在党支部的持续推动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村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高涨。目前,全村已发展规模在3000至5000只的林下生态养鸡户6户,成功引进并养殖藏香猪约200头的大型养殖户1户。这些特色养殖业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可观收入,也形成了绿色循环农业模式,展现了党支部带领群众敢于尝试、团结互助、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小焕岭村党支部始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放在心上、扛在肩上。针对部分脱贫户缺乏技术、资金和信心的实际情况,党支部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由村集体统一联系采购优质果苗,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帮助脱贫户整地挖坑,协调提供部分启动肥料,多次邀请重庆方面的技术专家或本地土专家进行田间地头指导,传授种植、管护技术。通过一系列扎实的帮扶措施,成功帮助脱贫户种植巫溪脆李并顺利挂果。今年,脆李成功上市销售,为脱贫户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实实在在的收入,有效防止了返贫风险。
村民张琼兰靠采摘银杏叶致富之后,又在这片银杏林下养殖的几百头藏香猪和几千只跑山鸡。这些“宝贝”以野菜为食、山泉为饮,在纯生态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她依托便捷的网络销售渠道,凭借过硬的品质,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像张琼兰这样的特色生态养殖户在小焕岭村已发展到6户,户均年增收超过10万元。此外,村里还有50多户村民长期从事中华蜂养殖,每户平均保有20箱以上蜂群,每箱蜂每年带来约1500元纯收入。仅中华蜂养殖一项,每年就可为每户村民带来超过30000元的稳定收入。结合银杏叶采集和林下养殖的多重收益,小焕岭村民真正实现了“靠山吃山、靠林致富”,昔日的小焕岭已成绿色致富岭。
新市街道小焕岭村村支书张志科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丁家冲、八字门、小焕岭村这样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绿林镇优美的绿色生态旅游线路有机结合起来,从红色中走来,又向绿色中走去,让游客在绿水青山间感悟红色精神”。
小焕岭的今昔告诉人们,历史的荣光从未褪色,它已化作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引领着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奔向更加红火、更加翠绿的明天。
(来源:中国老区网)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