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湖北篇

生态五峰 捧出一碗甜甜的“土凉茶”

发布日期: 2019-09-24 来源:

王登府

  沿着武陵画廊三百里走进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犹如走进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呼吸一口空气都充满了醇厚的甜蜜。
  醉心于山水间的外地游客们,在这里品一口甜甜的土蜂蜜,饮一杯清爽的青钱柳茶,摘几颗成熟的野果,听一段优雅的南曲,临走时再将五峰茶叶、土家腊肉、高山有机蔬菜等土特产填满后备箱,依依不舍地捎走“乡愁”。
  曾经毫不起眼的土特产,何以成为广受欢迎的抢手货?曾经遥远偏僻的五峰,何以成为游客追捧的热点“打卡地”?
  走进五峰,了解五峰,你会发现,这片绿意葱茏的土地上,交通突围、生态发力、文化铸魂,在“生态立县”的守与变、破与融之间,正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交通突围重构区位新格局

  百年关何为关?一攻即破;千丈岩那叫岩,两炸便开!
  上世纪60年代千丈岩公路初建时筑路群众的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峰人民不畏艰险、开天辟地的奋斗精神,也从侧面体现出五峰对外交通的险峻和艰难。
  五峰全境皆山,群山峻岭沟壑纵横,通行极为不便。自1957年9月全县修建宜都至五峰第一条公路,50多年来,在各类交通战役中,全县共有185人献出宝贵生命、400多人伤残,土家儿女用汗水和鲜血战天斗地,不断改写肩挑背驮的历史,逐步敞开尘封的大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唯一连通外界的省干线鸦来公路,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交流的需要。因为区位远、条件差、底子薄,五峰各项发展逐渐落后,追赶的步伐异常沉重缓慢。
  没有路,哪有出路?“穷在财政,弱在工业,根子在区位交通。”“十二五”初,五峰县委、县政府精准把脉确诊,瞄准痛点解难题,众志成城斩穷根,一场拓展交通网络、促进全域升级的变革随即爆发:
  打通“主动脉”——2013年陆渔一级路建成通车,五峰对外拥有了首条快速大通道;2017年初呼北高速宜都至五峰段顺利通车,结束了五峰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宜来高速宜昌段、呼北高速鄂湘界将与房县至五峰高速公路共同形成“两纵一横”三条高速主轴线。全长178公里的351国道东西横贯五镇一乡,全长48.75公里的241国道向南直达邻省湖南界,“一横一纵”两条国道贯穿全境。
  搭建“骨架网”——242王渔线、255兴五线、364五巴线、476采桑线四条省道“三纵一横”骨架网已形成。351台小、241呼北国道渔洋关绕城线与宜张高速公路连接线延伸段、路渔一级公路延伸段围绕新县城,形成40多公里长的城市环线,随着县城搬迁有效拓展城市骨架,有如“棋眼”盘活全局。
  畅通“微循环”——以农村公路串联五峰中西部六个乡镇高山景点景区,形成约180公里旅游闭合环线。截止2018年底,五峰全县100%的乡镇通省道以上公路,100%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重点旅游景区通二级公路,100%的行政村通客运班车。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737公里,其中国道227公里,省道151公里,县道324公里,乡道818公里,村道1417公里,另有直达农户的组户公路2800公里。
  曾经,五峰是“无水、无铁、无航空、无国道、无高速”的交通“五无县”;现在,五峰成功跻身宜昌“1小时经济圈”。经宜张高速可直达宜都、宜昌、武汉等地,经351国道东可达松滋,西可达鹤峰,经241国道北可达宜都,南可达湖南石门,经242省道往北可达长阳,“省际大动脉、区域大通道、乡镇大循环、村组大畅通”已全面突围五峰交通困境。
  “交通突围带来的是区位和发展格局的变化。”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陈华表示,眼下,五峰以高速为主轴横贯全境,以两条国道为动脉纵横互通,以四条省道为骨架连通畅达,以农村公路为网络循环辐射,一幅由国道、省道、县、乡、村道编织的交通网,正不断缩短着五峰与外界的距离,让古老的土家山寨生机焕发。

绿色坚守催生发展新业态

  一方面,坐拥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资源,五峰拥有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百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五峰国家地质公园等知名生态品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高81%;另一方面,五峰又属于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是湖北省深度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村24个,贫困人口达61313人。
  如何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五峰的答案是坚持“生态立县”,自2011年起,该县就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
  为了守住绿色,对于粗放式发展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五峰坚决说“不”:
  拥有大量矿产资源的五峰,8年来未批1家矿企,关闭非法矿山企业100余家,3年来矿山规模压减60%以上;
  累计淘汰禁燃区燃煤锅炉10台30蒸吨,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达到100%;先后淘汰煤炭过剩产能42万吨,实现整体退出煤炭行业。
  先后关闭铁合金厂、亚泰化工,关闭一批矿石加工厂和“五小”企业,推动山山林业转型升级、搬迁发展,实现全县化工企业归零。
  “‘守’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守中求变。”陈华表示,在“生态立县”战略确定之初,县委、县政府就明确:要加强生态保护科学发展、利用自然禀赋特色发展、重视环境承载优化发展、拓展开发空间创新发展。
  8年来,五峰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着力点,在生态保护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阔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飞出五峰看生态工业。跳出五峰办“飞地”,在宜昌市550平方公里都市工业圈核心区域建设五峰民族工业园,利用宜昌市沿江经济产业带“借船出海”。飞地园区着力构建珠宝首饰、装备制造、新材料、军民融合四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签约项目52个,引进各类企业5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2.38亿元。
  县内且看生态农业。五峰围绕特色生态产业做文章,将绿色全覆盖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栽花种树”“养蜂采茶”为主要特色,用生态产业铸就脱贫致富绿色“饭碗”。
  红花玉兰“花样”致富,吸引5000多户农民种植,带动2000多贫困户脱贫;五倍子赶虫上树,以科技创新激发活力,让沉睡深山的14万亩五倍子树摇身一变,成为绿化山乡、致富农家的“摇钱树”;中华小蜜蜂甜蜜脱贫,吸引全县5600多户蜂农共养殖中蜂5.6万多群,综合产值达8000万元,还被评为“中国五倍子蜜之乡”;茶产业转型升级闯新路,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1万亩,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被原农业部命名为“全国无公害茶叶基地示范县”,荣获“2018中国茶业百强县”。
  聚焦一个“绿”字,五峰加快发展茶叶、五倍子、花卉苗木、中药材、高山无公害蔬菜等九大生态产业,全县特色产业基地达到55万亩,带动贫困户增收比例达到95%以上。
  在致力推动产业脱贫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五峰就被原农业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9年初,该县又提出了“一茶两中五园”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即做优做强茶产业、中药材产业、中蜂产业,打造最美茶园、优质蜜园、道地药园、精品果园、绿色菜园。眼下该县正按照欧盟认证标准,启动建设1万亩优质茶叶出口基地。
  “良好生态为绿色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绿色产业又进一步优化了生态建设。”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万红表示,二者良性互动,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多元融合捧出甜甜“土凉茶”

  每年3月至10月,位于五峰县城边的青岗岭生态茶园中,游客络绎不绝,游玩拍照,采茶、制茶、品茶,玩得不亦乐乎。
  而在该县长乐坪镇,23摄氏度的清凉已成为“畅销产品”。目前全镇避暑接待农家乐共有近140家, 一个夏季可接待5000人次,旅游收入超过800万元。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背后也是五峰生态“生金”的一场深刻变革。
  万红介绍,县委、县政府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生态文化旅游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生态优势,力促茶旅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加速多元融合发展。
  如何融合?从五峰景观廊道的建设中我们可以一窥端倪。
  一条道路就是一条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经济带。昔日的泥泞路架起了“百里画廊”经济带——总长约178公里的351国道线景观廊道,从东向西一线串珠宜红古茶道、柴埠溪大峡谷、长乐坪镇康养小镇、后河国家森林公园、五峰国际滑雪场、最美乡村栗子坪、白溢古寨等旅游景点。五峰擦亮“世界茶旅之乡”、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金字招牌,将沿途茶园打造成观光体验景区,既卖茶叶又卖风景,并加快整合柴埠溪、宜红茶工业遗址、古茶道等遗存,打造茶旅文化产品链条。
  春天采茶、夏天避暑、秋天赏叶、冬天滑雪,一年四季各具特色,全域旅游精彩纷呈。来了就为五峰停留,归去也不“空手而归”——以往,毫不起眼的竹子,经过五峰非遗传承艺人李凤英的巧手编织成竹编工艺品,如今成了游客的抢手货,一年销售近百万余元。以往“灰头土脸”的马尔科土豆,被注册成“五峰慢土豆”品牌,成为一张特色名片。还有腊肉、蜂蜜、茶叶等农特产品,全都摇身一变,成为备受追捧的旅游商品。
  在推动茶、农、文、旅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五峰先后入选“湖北旅游强县”“中国自驾游第一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入围“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县”,还被命名为“世界茶旅之乡”,被确定为“中国茶旅大会永久会址”。去年,五峰全县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茶旅融合综合收入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7.1%。“随着宜来高速、宜张高速开工建成,五峰的发展格局将更加优化。”陈华表示,五峰将坚守“生态立县”定力,充分唤醒并放大土家、凉爽、茶叶等资源禀赋,用心做好一碗“土凉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沿着武陵画廊三百里一路前行,在最险峻的千丈岩处,一处昂扬的雕塑凌空而立,上刻“开天辟地”四个大字——薪火相传的奋斗精神,与“土凉茶”这一生态文化内核,刚柔相济,正不断迸发出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来源:湖北日报)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