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湖北篇

襄阳:千年古城拥抱新时代

发布日期: 2019-10-24 来源:

  襄阳地处华中腹地、汉水中游,建城史2800多年,“魏晋以来,代为重镇”,兵家必争、商贾云集、文人荟萃,素有“一座襄阳城,半部中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襄阳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历史性跨越,襄阳正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向世界展示着古城新的风采。
  从一穷二百到全国百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襄阳百废待兴,经济非常困难。195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19亿元、财政总收入仅有0.26亿元。70年来,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实现惊人跨越,2008年全市经济总量超过了1000亿元,达到了1002.46亿元,比1952年增加了64.5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半年的总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襄阳经济总量迅猛扩张,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9.8亿元,是1952年的1029倍,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国第49位,财政总收入达到474.3亿元,是1952年的1824倍。
  从百业凋敝到拥有千亿级支柱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襄阳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70年来,襄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特别是上世纪70至80年代期间,襄阳抓住国家布局三线建设和东风公司战略东移的机遇,迅速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改变了之前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产业部门残余不全、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经过几十年发展,今天的襄阳已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龙头,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千亿级产业达到3个。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62.8:3.6:33.6发展到9.6:51.5:38.9。
  从城乡分割到统筹推进,城乡面貌深刻变化。新中国成立后,襄阳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体系日益合理,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形象快速提升。2018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75%。中心城市能级蝶变,“一心四城”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品质日益彰显,成为“中国魅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四位一体”的城镇体系全面建立,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特别是境内的蒙华铁路将于9月底建成通车,汉十、郑万高铁襄阳以北段年底前建成通车,襄阳将步入“高铁时代”,襄阳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显著增强;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目前全市县县通高速、镇镇通二级以上公路、村村通水泥路。
  从“三顾茅庐”到群贤毕至,发展活力极大提升。“招贤纳士”是襄阳的优良传统,“三顾茅庐”早已深入人心。但在20世纪60年代,受多种因素制约,襄阳仍极度匮乏科技人才,许多工厂面临“来了活不敢接,接了活也不会做”的尴尬局面。70年代期间,襄阳在全国率先打破户籍和人事制度“坚冰”,帮助解决人才的户口、住房、职称、子女就业等问题,一举从全国各地引进各类人才1167人,实现了“引进一个团队、建成一座工厂、带动一个产业”,襄阳也跻身“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2012年以来,襄阳又面向全国“招硕引博”,大力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仅2018年,全市新引进53个高层次团队来襄创新创业、718名高层次人才在襄全职工作、2.25万名大学生在襄就业创业。同时,不断加大“双创”能力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院士工作站78个、国家和省级各类孵化器18个,全市申请专利数由2000年的160件大幅提高至9886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4%,创新驱动、人才支撑已成为推进襄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新中国成立的70年,也是襄阳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的70年。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81年的421元、206元,增加到2018年的33947元、17305元;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热点从改革开放前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旧三大件”,到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进而升级到现在的房子、小汽车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以基础教育为例,2011年至2019年襄阳创造了高考“九年九状元”的成绩,今年全市考生过重点线人数达到1.1万余人,基础教育已经成为襄阳一张靓丽的名片。
  70年的辉煌成就,让每一名襄阳人切身体会到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尤其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时代新要求,紧密结合襄阳实际,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襄阳高质量发展和“一极两中心”建设,努力在中部崛起中体现襄阳担当、展现襄阳作为。
  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确保经济发展质效双升。
  襄阳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根据自身的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和短板问题,制定实施了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包括:新动能壮大工程、文化旅游业振兴工程、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城乡生态振兴工程、现代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文明城市创建工程、民生保障和改善工程、隆中人才振兴工程、基层组织振兴工程。每项重点工程,既有明确的目标,也有清晰的路径,都建立了一名市级负责人牵头、一个工作专班负责、一套机制保障的推进机制,做到了“工程化实施、项目化落实、具体化推进”,取得了较好效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高开稳走、好于预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发展质效明显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聚焦聚力补短板,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瞄准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既关注减贫进度,更注重脱贫质量,先攻作风之坚,先脱感情之贫,先解能力之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2014年到2018年,襄阳贫困人口从12.3万户、37.5万人减少到1.9万户、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5%降低到1.06%;346个贫困村累计出列309个。襄阳连续三年在全省扶贫成效考核中被评为“综合评价好”的市州,今年4月29日,经省政府批准,南漳、保康、谷城三县正式脱贫“摘帽”。
  聚焦聚力生态文明,着力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襄阳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重要一极,也是湖北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襄阳路径,以更强烈的政治意识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力度加大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以更严格的考核制度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深入人心,为襄阳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注入了强劲动力。
  聚焦聚力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在产业振兴方面,该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突出抓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中国有机谷”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稻虾共作、襄茶产业、有机产业、现代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襄阳牛肉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有襄阳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生态振兴方面,襄阳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扎实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推进”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厕所革命”,抓好农村清洁工程、污水治理工程和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初步达到了“码整齐、扫干净、清沟渠、保常态”的要求,农村脏乱差形象明显改观。
  聚焦聚力增创优势,着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近年来,襄阳果断摒弃“资源禀赋决定论”“区域条件决定论”“发展基础决定论”,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增创发展优势,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点优化政务环境,积极争取各类试点在襄阳先行先试。近年来,先后有100多项全国全省改革创新试点示范在襄阳实施,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改革事项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2014年,襄阳在高新区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荣获湖北改革奖。目前,襄阳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天以内,不动产登记实现5个工作日内办结,工业建设项目实现50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区域性统一评价、拿地即开工取得了良好效果。以自贸片区建设为重点优化开放环境。加大自贸区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力度,自襄阳自贸片区挂牌以来,自主探索了230个改革创新案例,其中5项在国家层面推广,22项在省内推广。今年7月,襄阳自贸片区“全通版”食品药品许可证、不动产抵押权变更登记、“两无一免”简化退税流程等3项改革创新成果,入选全国自贸区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不断加强,“襄汉欧”“襄渝欧”“襄西欧”等货运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行,今年6月又开通了“襄钦马”国际铁海联运班列。日益开放的环境扩容了襄阳的“朋友圈”,目前,该市已经和22个国家的32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东风、日产、华为等3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襄阳。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尤其是对接“一带一路”成效明显,2018年对沿线国家进出口15.53亿美元,增长31.9%。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优化发展环境。近年来,襄阳紧贴企业发展需求,围绕缓解企业融资难、推进企业上市等,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推进措施。比如,今年襄阳针对中小制造企业资金流动性紧张问题,出台了16条具体措施,全年可增加企业流动资金约5亿元。持续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有力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企业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5.4%。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今天的襄阳,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推进襄阳发展再上新台阶,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来源:湖北日报)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