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湖北篇

清清南水 亲亲北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十堰生态文明建设纪略

发布日期: 2019-12-12 来源:

叶相成

  清水北上三千里,润泽中华亿万人。
  南水北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人民以无私的奉献、非凡的气魄,书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华章。
  “十堰可以说是北方的水井,十堰人民都是守井人,而我就是这个井长。市委书记有很多,井长可就我一个。”这是十堰市委主要负责人对自己的定位,这也形象地反映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的遵循与目标,那就是坚持生态立市,坚决守好“北方水井”,推动水源区高质量发展。

三大行动 呵护碧水蓝天

  傍晚的马家河畔,两岸绿植弥漫、孩童嬉水。从人人捂着鼻子避而远之的“龙须沟”,到水清河畅景美的城市亲水游园,泗河见证了十堰实施河长制,破解治水难题的当代实践。
  2012年,十堰不等不靠,开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对5条河流域沿线80多条支沟、近千个排污口等进行大规模牵头整治。
  2017年,十堰制定《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任命近3000名各级河长,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责任体系。现在,官方河长、民间河长和各级巡河员组成的铜墙铁壁,共同守护境内153条河流。
  7年多来,十堰累计投资20多亿元,全力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管污”六大举措,其中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400多公里。经过治理,十堰5条不达标河水质显著改善,其中犟河水质达到Ⅱ-Ⅲ类,剑河水质达到Ⅱ类,泗河水质达到Ⅳ类,官山河水质稳定在Ⅲ类,神定河水质消除劣Ⅴ类。
  目前十堰全市35个水质考核断面34个达标,有33个达Ⅰ-Ⅲ类标准,其中Ⅰ类水质5个,Ⅱ类水质达27个。
  大气治理同样成效显著。围绕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大气污染重要因素,十堰打出一套组合拳:累计淘汰燃煤小锅炉392台1218.78蒸吨,累计淘汰黄标车21973辆;对4家水泥厂实施脱硫脱硝改造,关闭热电厂2家;对125座加油站、两座油库、79辆油罐车实施油气回收改造;出台“禁鞭令”,中心城区全面禁鞭;25家混凝土搅拌站完成绿色搅拌站升级改造;1172家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对重点工地安装远程监控设施等。
  一系列“组合拳”效果不断显现,从2013年实施新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以来,十堰空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其中环境优良天数提升23.8%,PM_10年均浓度连续5年下降,下降幅度达24.47%,PM_2.5年均浓度连续6年下降,下降幅度达44.16%。
  防治土壤污染不惜血本。十堰筹资1.16亿元完成城区4个填埋区4895个含多氯联苯电容器的安全转移处置,消除了重大环境安全隐患;拒批环境风险的项目120个,涉及投资额260亿元;清理库区网箱18.2万只,关闭规模化养殖场134家,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耗能企业560家。

先行先试 入选“改革样板”

  2017年前3季度考核,竹山县因饮用水源地取水口问题屡被扣分,当年底,该县便痛下决心,斥资1.2亿元启动取水口“挪移”工程,并于2018年10月底正式通水。
  这是十堰创新环保体制机制实施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第三方考核见成效的缩影。
  为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意识,十堰在全省率先出台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规定》,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及40余部门环保工作职责,并聘请第三方公司予以考核;在全省率先出台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已对2个单位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对20多个单位实施环保“一票否决”预警,形成环保考核、问责机制。
  在全国全省率先实施污水垃圾处理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引进碧水源公司、北排集团、深港公司等一批先进治水企业,对全市94座污水处理厂和38座垃圾处理厂托管运营。
  每月公布各县(市、区)空气、水环境质量排名;每年归集1300万元水质达标保证金,对各县(市、区)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情况进行奖优罚劣;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日“12月12日”设为“十堰生态文明日”,每年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保水护水行动”。
  十堰在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内容,环境保护类指标考核项目由原来的5项增加到9项,考核权重从5%增加到23%至28%,以“绿色标尺”倒逼转型升级。
  建立环保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以法律利剑守护绿水青山;先后出台《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十堰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三部地方性法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保障不断增强。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编制了主体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试点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创新被列为“湖北省改革十大典型”之一。

全民共建 汇聚澎湃力量

  “既有图片、文字、视频展示,又有环保项目体验,这样的展馆很受社会大众欢迎!”前不久,一大批媒体人走进位于武当山特区的十堰市首家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展示馆参观,对该市生态环保宣教工作赞赏有加。
  近年来,十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宣教馆2个,连续5年开展“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暨环保一日游”40场次,现场接待公众13000余人次;在“六·五”世界环境日等特殊节日,十堰组织开展“免费坐公交”,近30万市民参与其中。
  该市将每年“12月12日”设为“生态文明日”,组织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目前,全国仅有十堰和浙江省湖州市两个地级市,设立“生态文明日”。
  针对大中小学生,十堰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大讲堂、“我是生态环保小卫士”演讲比赛、环保宣讲进课堂等活动,通过学校带动家庭影响社会,形成人人崇尚环保的浓厚氛围。
  十堰开办《十堰环保周刊》专题电视栏目,开通“十堰环保”官方微信微博,率先开发推出“十堰环保”APP。
  深入推进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生态乡(镇、街道)村六大“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生态乡镇104个、生态村1312个、绿色社区118个、绿色学校453个、绿色企业91个、绿色家庭1116个、绿色机关177个。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一幅画映照祖国的美丽。十堰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精致缩影。该市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厉法制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同时,必须坚持齐抓共管、全民共建,深入持久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良好生态人人受益,建设生态文明,也要人人参与、人人共建。”该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通过充分激发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推进格局,形成共建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当前社会各界关心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氛围显著增强,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分别为94.94%和91.84%,生态文明获得感大幅提升。

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

  昔日的浊水变成清水,清水又变成净水。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域二类及以上标准,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6项达到国家一类水质标准,入选首批“中国好水”。
  丹江口有一条水都大道,水资源加工企业一字排开,蔚为壮观。2017年,丹江口8家水资源利用企业年产值26.2亿元,占该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49%。
  近年来,十堰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变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良好生态成为发展经济的新动能、优化结构的推动力,进而反哺生态建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同频共振、融会贯通。
  该市累计关停并转各类重污染企业近500家,拒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145个,累计淘汰水泥立窑熟料117万吨、化解钢铁产能134万吨、淘汰煤炭行业产能6万吨、电解铝2万吨、铁合金1.3万吨、电石2.5万吨、锌冶炼(再生锌)1万吨等,共涉及7个行业,12家企业。关闭6座煤矿,化解煤炭过剩产能36万吨。目前,6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14.2%下降到10.7%。
  该市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生态文化旅游、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一主四大四新”绿色产业体系。
  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1%;第二产业增长5.1%;第三产业增长11.1%。三产结构比为9.1:48.3:42.7。全市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完成总产值276.13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旅游总收入586.9亿元,增长35.2%。
  十堰是秦巴片区脱贫攻坚主战场。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秉承“富生态才能富口袋、富万代”理念,该市坚持一手抓绿色农产品、一手抓乡村旅游,千方百计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走出了一条绿色扶贫的新路。以国家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为契机,该市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新格局。
  (来源:湖北日报)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