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理论篇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真理力量

发布日期: 2019-09-24 来源:

吴德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来,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曲折逆境中前进,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赢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实现一次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伟大人间奇迹,其核心奥秘就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始终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跟着真理前行,从而保证了我们党始终以坚定的步伐朝着正确方向奋勇前行、无往而不胜。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真理力量的理论源泉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历史选择,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讲,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创造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原理。正是由于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整体脉络的深刻认识,对人类历史运动本质的透彻领悟,对时代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全世界无产者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产生,便“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够产生长远而广泛的影响力,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真理品格。
  马克思主义真理品格在于其人民性。人民性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最耀眼红线,是马克思主义所有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也不可能有为无产阶级而斗争的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并开启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宣言》丝毫没有掩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旗帜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一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正是这一句饱含真理的话,打动了无数共产党人的心,使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保持了坚定的信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花费毕生心血于全人类和无产阶级的精神解放,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划时代地鲜明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正确道路。恩格斯曾经指出,《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论述,最能够代表马克思未来新时代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深刻宣示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初心所在。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实现自身解放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崇高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真理品格在于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以发展的观点不断完善自我,以开放的态度不断吸收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从此,社会主义就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也从此,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没有这个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理论以及后来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世界劳动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世界文明史上迄今最为重大的思想成果之一。它所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充分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执着追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真理力量,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因此,马克思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千年第一思想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真理品格在于其实践性。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改造世界为目的去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将理论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努力在改变人民历史命运、为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才不断成为进一步指引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
  真理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够激发人们革命运动的力量。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并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独特而鲜明的实践品格,使马克思主义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影响力,进而始终能够说服人民、凝聚人心。
  马克思主义真理品格在于其斗争性。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类解放而奋斗,他的一生就是斗争的一生。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矢志不移同封建专制斗争,同资本主义斗争,同唯心主义斗争,同各种机会主义斗争,面对生活的艰辛还同贫困和疾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恩格斯曾经评价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自己在1865年4月1日写的《自白》中也说道:“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这句话文字不多,却是马克思伟大的一生不懈追求和卓越品格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共产党宣言》,更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的宣言书,斗争精神贯穿始终。《宣言》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宣言》充满了斗争精神,而一切斗争都是为了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自始至终投身于革命的斗争实践,不仅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还全力支持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建立巴黎公社。这些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了实践。进入新时代,学习和发扬马克思斗争精神是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马克思主义真理品格在于其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放品质。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人类思想史上达到此前从未有过的理论高度,并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始终保持开放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以其磅礴的思想伟力和真理品格,深刻改变了人类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给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国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活力。从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斗争性、开放性的真理品格及其贯穿始终的立场观点方法,就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真理力量的最深厚的思想源泉和最锐利的理论武器。
  二、在坚守初心和使命中淬炼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理力量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中国共产党真理力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真理是斗争而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力量是我们党靠自己在长期的艰苦卓绝斗争中用鲜血、汗水、泪水换来的。可以说,98年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始终充满了艰难和曲折。
  98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精神、务实的态度、伟大的创造,始终不渝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在艰难探索的历史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进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在这片古老而日新的山河大地上生根发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从成功走向成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革命焕然一新。20世纪2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创立中国共产党伊始,就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引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但是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并不是有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就能势如破竹。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能够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革命的道路艰辛曲折、在黑暗中苦苦摸索了很长一段时期。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脱离中国实际,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党员队伍从六万多只剩下了一万多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的失败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极大损失,红军从三十万人减到三万人左右,共产党员从三十万人减到四万人左右”。两次严重失败使我们党经受了痛苦的考验。血的教训告诉不屈不挠的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教条,只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才有力量。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成果——毛泽东思想。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新中国事业不断取得巨大成就。70年前,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在一个一穷二白、历经百年沧桑的废墟上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其难度并不亚于摧毁一个旧世界。从国际看,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封锁我们;从国内看,战争留下的百孔千疮,国民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既不能幻想发达国家支持,也不能照抄照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科学著作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呼唤马克思主义同新中国实际的新的结合。然而,在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由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同志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一度出现主观主义的偏差,甚至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在一个时期曾经出现了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乃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就使得我们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成就。但即使如此,由于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始终坚持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在教条和片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造成的曲折失误中获得了经验教训,从而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使社会主义建设在艰辛中不断探索前行,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外交、国防、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基本制度。所有这些,最终使得我们的事业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我们党也同时走向更加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吸取历史教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思想上突破所谓“姓资”“姓社”的藩篱,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我们开创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突飞猛进,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终于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新时代,回顾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70年伟大历史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根本性历史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我们党在新时代获得新的巨大真理力量,有力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使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家统计局2019年7月1日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中指出: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6%,比1978年末上升41.7个百分点。2018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4%,比2012年末提高8个百分点。1949年至2018年,城市数量由132个发展到672个。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