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理论篇

从发展成就看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

发布日期: 2019-10-18 来源:

蔡 昉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都显现出历史性跨越的特点,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罕见的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以其持续健康增长、规模扩大和全球占比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也应当对于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回顾和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应该把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凸显出来进行考察,弄清楚前后承继创新的有机联系和发展逻辑。从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邓小平同志规划的三步走战略,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实践探索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结合提出的宏伟目标。
  在实现宏伟目标的过程中,通过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修正错误,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经过了70年光辉历程,创造了人类历史罕见的发展奇迹,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并上升为中国智慧,产生了与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世界意义。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仅对于我们自身进一步前行弥足珍贵,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的中国贡献。

新中国70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从此不断创造伟大的成就。在前30年期间取得的成就为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奠定了不可低估的物质基础。
  1952-1978年期间,中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4.4%,略快于当时被定义为高收入国家的增长速度(4.3%),改变了长期增长停滞的状况。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从纵向比较来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如果进行横向的比较,仍然落后于世界的发展。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劳动和生产积极性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结构失调等诸多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2018年期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9.4%,是同期世界上最快的增长速度。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其他历史时期,也未见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以如此快的速度增长的先例。例如,此前增长速度最快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案例要数韩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在1965-2005年增长最快的40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也分别只有8.6%和8.1%。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40年中实现了奇迹般的赶超。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从人均GDP来看,1978年中国属于典型的低收入国家。随着改革时期高速增长的持续,中国于1993年跨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继而在2009年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随后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现价人均GDP达到近万美元,距离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已经近在咫尺。
  更为世人所瞩目的是中国减贫事业取得的成就。1981年生活在世界银行绝对贫困标准(按201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每天低于1.91美元)以下的全球人口共18.9亿,其中中国贫困人口高达8.8亿,约占世界贫困人口的46.6%。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到7.5亿,中国则只剩下960万,仅占全球贫困人口的1.3%。这期间,中国对世界减贫的直接贡献高达76.2%。实际上,2015年之后中国按照高于世界银行的标准继续实施农村脱贫攻坚战略,2018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仅剩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都显现出历史性跨越的特点,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罕见的奇迹。从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了一系列从独立自主的“第一次”到进入世界科技前沿行列的飞跃。例如,从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国家体育场(鸟巢)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南京长江大桥、北京地铁1号线、青藏铁路到港珠澳跨海大桥,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西气东输到南水北调工程,从人工牛胰岛素合成、杂交水稻,到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从“两弹一星”、天宫二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到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从高铁、公路成网到C919大飞机,科技创新成果数不胜数。
  从毛泽东主席到邓小平同志,在不同的年代都强调中国应该对于人类作出比较多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多个联合国文件。我们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中国为人类社会发展、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

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为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提供了具有充分说服力的道路和制度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以其持续健康增长、规模扩大和全球占比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也应当对于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履稳健地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经济规模足够大、增长速度足够快、不仅改变了自身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国家。可以说,中国以其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稳定器,促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为主体的新兴经济体乃至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赶超,使得以往只是理论上成立的全球经济趋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相应形成。1978-2018年期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GDP全球占比从22.2%提高到36.3%,中国GDP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则从5.0%提高到36.0%。在这个时期,按不变价计算,全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GDP总额扩大了四倍,其中中国的贡献高达43.4%。
  除了以物质产出的方式对世界经济做出贡献之外,得以创造中国奇迹的改革开放经验和促进发展理念,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规则制订的话语权、对发展观念的有益见地和对循例的建设性建议,都是对世界经济的公共品贡献。中国并不谋求世界经济霸权,也不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作为拥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和服务出口国、第二大货物和服务进口国,以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等地位的经济大国,中国义不容辞对世界经济稳定与增长做出贡献,同时反映自身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关于国际经贸规则的诉求,引领全球化治理方式的转变。由于以下几个突出特征,中国的发展及其经验、智慧、方案对于世界的意义尤其重要。
  其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2018年约为世界总人口的18.3%,占人类近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创造的成就对世界意义的显著性和一般意义,是其他国家经验所无可比拟的。邓小平同志指出:“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其二,中外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者都具有探索国家兴衰之谜的学术责任和好奇心,中国奇迹的创造在时间上是高度浓缩的,与许多发达国家历史过程相比,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的。而吸引众多学者尝试回答的关于中国科技(发展)为什么由盛至衰的李约瑟之谜,也是经济史学中同样著名的、旨在探索为什么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大分流这样一个谜题的中国版本。这说明中国发展经验同样具有人类发展规律的普遍意义。
  其三,中国是迄今为止唯一经历了经济发展由盛至衰再至盛,并且接近于完整经历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从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即将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大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以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人均GDP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比所表示的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经历了一个明显的V字形变化轨迹。特别是由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表达的中国经济由衰至盛的后半程,无论从时间之短暂还是从规模之巨大来看,都堪称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奇迹。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改革开放把中国推进高速增长的轨道。1981年出生的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为68岁。在1981-2018年的37年期间,中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8.6%,也就是说每个中国人平均已经享受到20余倍的生活水平改善。并且在此之后,人均GDP仍将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不难想象,到204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一个典型的80后中国人终其一生,会经历怎样的收入水平提高。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先驱大卫·休谟在1742年的一篇文章中曾经预言,当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在一个国家达到至真至善之后,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此后艺术和科学极少有可能甚至永远不会在同一国家得到复兴。历史上,中华文明曾经达到过辉煌的高峰,科学技术也长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然而,在西方国家纷纷跟进工业革命,加快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近代以来的中国发展却大大落后了。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才再创辉煌。迄今为止中国在各个领域赶超与发展所创造的奇迹,已经打破了这个“休谟预言”,并且将继续打破这个预言。
  (来源:北京日报 )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