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理论篇

70年中国粮食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发布日期: 2019-12-19 来源:

杜志雄

  粮食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在任何时候都是影响其国家安全的至关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能否有效保障粮食安全,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问题,更影响着全球的粮食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关注粮食生产,注重粮食安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多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回顾70年来我国粮食发展的历程,总结70年来取得的成效与经验,才能继续走好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不断满足国家与人民在新时代对于粮食安全的新要求。

中国粮食发展的基本历程与成效

  70年来,我国粮食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发展动力与发展成效都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特征逐渐由曲折波动转向基本稳定,发展动力不断从外部激励向市场引导转变,发展的成效从数量安全扩展到质量与结构的优化。
  (一)1949—1978年:艰难发展,保障城市与工业优先。194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仅有1.13亿吨,平均每公顷的粮食产量为1029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为209公斤,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后进行的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短暂私有,并将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使粮食生产在短期内快速恢复与提升,粮食产量出现了第一轮的快速增长。到1958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年均增长率高达6.53%。1963年,我国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开始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一直到1966年,粮食产量才达到2.14亿吨,并开始稳定保持在2亿吨以上。新中国粮食产量首次跨越亿吨级的大关,用了17年的时间。此后,我国的粮食产量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增长状态,年均增长率约为3.12%。1978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达到3.05亿吨,此后也一直维持在3亿吨以上,用12年的时间实现了由2亿吨到3亿吨的新跨越。同年,平均每公顷的粮食产量为2527公斤,人均占有量为317公斤,分别较1949年增长了145.53%与51.52%。
  这一阶段,在人民公社的生产经营体制整体抑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粮食生产凭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始终在艰难中谋求发展与提升,保持了3.75%的年均增长水平,保证了城市与工业部门的优先发展。但整体上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处于绝对短缺状态,粮食供求关系维持需求抑制的紧平衡格局。
  (二)1979—2003年:波动发展,长期短缺的困境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确立了农户家庭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前所未有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与种粮积极性。1989年,我国粮食产量稳步踏上4亿吨的新台阶,用11年的时间又迈过了一个亿吨级大关。从1979到1998年,尽管我国的粮食生产呈现出总体向好的发展趋势,未发生大规模的减产,但其中的周期性波动仍较明显。20年间,至少发生了6次粮食产量的周期性波动,基本都是呈现出“增几年,减一年”的变化趋势,并且减产年份的变化幅度都超过了2%,暴露出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风险。1998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5.12亿吨,较1978年增长了68.10%,较1949年增长了352.62%。
  在此阶段,国家对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和创新,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由此带来的政策红利有效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年均增长率约为1.52%。同时,开始了对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逐渐取消计划经济时期对于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的粮食长期短缺困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实现了由绝对短缺到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三)2004—2012年:跨越发展,数量安全已初步实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的推进与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包括各种政策补贴、最低保护价、托市收购等)的建立与完善,通过“减(免)税增保、一减(免)一增”的方式,又一次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与种粮积极性。2003年起,我国粮食生产迎来了又一轮的强劲增长,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并稳步登上两个亿吨级的新台阶。2007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稳定迈上5亿吨的新台阶。在此基础上,又仅用5年时间,在2012年站稳了粮食产量6亿吨的新台阶,实现了此阶段的第二个跨越式发展。
  在这十年间,通过逐渐开放粮食市场,同时通过建立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显著提升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推动粮食产量稳步迈上两个亿吨级台阶,使得中国粮食安全在数量与总量上保障了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四)2013年—至今:稳定发展,质量与结构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自2013年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6亿吨以上,2015年以来始终维持在6.5亿吨以上。2018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6.58亿吨、平均每公顷的粮食产量为5621公斤、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为471公斤,实现了谷物的基本自给,确保了口粮的绝对安全。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面对资源和环境约束、相对宽松的国际粮食市场,我国于2014年适时调整了粮食安全战略,开始在立足国内的坚实基础上,注重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战略。
  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数量问题与总量问题,更重要的在于质量方面与结构方面。如何更全面地实现“吃得饱”,并不断向“吃得好”转变,是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粮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国家与人民在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上的新需求,是当前粮食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自2016年起,我国开始在“镰刀弯”地区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17年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强化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都是实现粮食生产质量与结构改善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7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由绝对短缺向供需基本平衡、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并重的两个历史性跨越,这两个历史跨越也是中国70年粮食发展成就的最重要的体现。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