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义
“你问我家住在哪,就在《齐民要术》里查,农圣故里是我热恋的家。种着三亩二分地,埋着金灿灿种子、长出翡翠般的芽……小小一把菜篮子,装着北京城的菜肴、大上海的瓜……一年四季好风景,美丽菜都我的家。”这首在齐鲁大地广泛传唱的《寿光谣》,呈现的是“中国蔬菜之乡”的历史与现状,体现的是山东寿光人的成就和自豪。
在这片“因菜而兴、因菜而荣、因菜而名”的土地上,改革开放以来以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建成和推广,催生了改变中国农业面貌的“绿色革命”,成为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田和推广地。而今,寿光又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试验和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今年4月,记者参加“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主题采访来到寿光市,聆听这里人们一脉相承的创业故事,实地感受这片土地上竞相迸发的创新活力。
“绿色革命”领跑国内蔬菜生产技术
“山东寿光市以大棚蔬菜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享誉全国。”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全国党校校长会议上为寿光“点赞”。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人口110万,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和国内外闻名的“中国海盐之都”,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但在改革开放之初,这里却是另外一幅景象。穿县而过的弥河,将寿光一分为二。寿北草树不生,“来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望着海水渴死人,守着土地去逃荒”。寿南土地肥沃,是有名的“昌潍粮仓”,也有种菜的传统,但是囿于体制和技术等条件限制,不少农民还在贫困线上徘徊。
1989年8月,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全村17名党员,在请来的技术专家——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农民韩永山指导下,建起了17座冬暖式蔬菜大棚,种上了反季节蔬菜。当年腊月二十五,大棚里的黄瓜开摘,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很快涨到了10元一斤。17户“棚主”个个成了“双万元户”。
“小康”的路子就此打开。在时任县委书记王伯祥领导下,寿光县成立冬暖式蔬菜大棚推广小组。在“典型引路、全面开花”方略引导下,寿光土地上“白色浪潮”汹涌澎湃,到1991年冬暖式大棚和弓棚菜、露地菜占了寿光南部整个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一向温饱不保的二十万户寿光农民,平均每户就有一亩半蔬菜,户均收入达到两万多元。之后,寿光人又毫无保留地将掌握的宝贵技术推向了全省、全国,解决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蔬菜供应单一、紧张的历史性难题,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绿色革命”。
由此,寿光成为中国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田和推广地。1997年,寿光率先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实验,培育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拓展蔬菜精深加工,推动了蔬菜生产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进入21世纪,寿光人民开始创建“设施农业”,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技术创新理念,在盐碱地区试验成功无土栽培蔬菜技术。近年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中心、全国蔬菜质量评测中心、国家蔬菜品牌培育中心和蔬菜生产经营信息交流中心等,相继在寿光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前寿光市蔬菜先进技术覆盖面达到95%,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70%。同时,寿光还不断把最新的蔬菜标准、生产技术推向全国,常年有8000多名农技人员在全国各地建设农业园区或指导蔬菜生产,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一筐菜”带动的农业产业化
农业助推工业,进而推进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是寿光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一筐菜”带来的是大蔬菜、大农业、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城镇化和市民化,并形成了良性互动循环机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九巷蔬菜批发市场多次改扩建,已发展成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买全国,卖全国”的美名传遍天下。物流园每天的流动就业人口过万,日交易量最高可达1500多万公斤,交易额3500余万元,成为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园,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在蔬菜产业规模化初露端倪之时,寿光已开始谋划全县工商业的改革转型和配套升级。如今,寿光成为山东县域经济“领头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产生一批在全省、全国都名列前茅的“明星企业”。已举办二十届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被农业农村部、贸促会认定为5A级农业专业展会,成为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体现寿光特色的名片。
寿光的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民市民化,农业助推工业、产业富民实现了产城互动、城乡融合。“白天当农民、晚上当市民”,新型职业农民增多,农民市民化的脚步快了起来;“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迈进,“能就业、有住房、享受同城待遇、有城市融入感”,富裕起来的寿光农民充分享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和福利。
“智慧化”推动农业发展迈上快车道
“智慧化”是寿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数字温控、智能雾化、水肥一体等物联网管理技术,在近年来寿光的新建大棚中应用率已达80%,帮助寿光新一代菜农实现了轻松种菜、精准种菜。有技术、有见识、会经营的新型“绿领”农民,已从“盆景”成为靓丽“风景”。
在稻田镇崔岭西村的新式“智慧大棚”里,村民安装了智能控制系统搞起了物联网,安装自动卷帘机、智能放风机、智能植物生长灯等装备,温度、通风、洒水、卷帘在手机上一键就能搞定。
“智慧农民”与“智慧农业”紧密相连,而其背后都是科技的力量在做支撑。同时,为推进透明、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实时、便捷的为农服务,寿光市自2016年起开发农业智慧监管服务公共平台。目前,寿光的14万个蔬菜大棚、1556家农资经营店、1020家蔬菜市场、21家三品基地、6家大型超市和15处镇街检测室等,所有的生产信息、检测信息和交易数据都采集进了智慧监管平台。通过大数据抓取信息,寿光实现了蔬菜产业的智能化监管、全域化追溯和信息化服务。
“寿光经验”丰富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明确要求。寿光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探索积累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经验。
“寿光经验”不同于率先以工业推动发展、以开发资源促进发展,或者以大城市为依托带动发展的振兴之路,而是通过做大做强农业,培育工业基础,工农并驱又奠定了服务业腾飞的底蕴。实践证明,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为底线、以科技为动力、以品牌为引领、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组织化为路径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寿光经验”,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了实践路径。
从单纯的“寿光大棚”,发展到“农业产业化”,再到以蔬菜产业化引领的“产城互动、城乡融合”,寿光人民的创新创造一往无前。当前,寿光市坚持世界眼光、全国定位,以“生产标准化、农业园区化、蔬菜品牌化、农民职业化、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不断赋予“寿光经验”新的时代内涵。
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是“寿光经验”的核心驱动力。寿光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路径在于,根据资源条件择优确定农业内部的主导产业,按照优势互补、产业互促、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产业群或产业集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实践证明,“久久为功”的务实态度,“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担当,是破解寿光发展的“金钥匙”。这也启示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应当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绘就一张蓝图,保持发展连续性,一任接一任,不动摇不徘徊,为发展赢得宝贵空间。
(来源:《红旗文稿》)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