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论坛

党建史研究的新视角新成果

发布日期: 2018-04-16 来源:

张秋实

  中国共产党从创建阶段就与共产国际发生联系,党的二大正式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研究党的自身建设历史,不能忽视我们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史。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成贵的《锤头镰刀旗下:中共建党之路与共产国际》(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就是从这一新视角研究得出的新成果。
  其一,作者按照定位于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建党之路的关系,确立研究框架,依其七个不同发展阶段设立章节,从十月风来、群英结党以至气象初成,经山重水复、“左”陷大泽、存亡之拐到成功有道,其间所蕴涵的曲折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
  锤头镰刀红旗,既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国旗,也是共产国际的旗帜。该著以“锤头镰刀旗下”为书名,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自身建设的历程中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从最初的早期组织建立到形成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其发展历程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一支。在这条支流里,有党的建党道路与共产国际关系的演变,有建党环境与共产国际关系的演变,有共产国际与党的领导关系及其演变,有我们党与联共(布)关系的演变,有共产国际机构及其代表人物与党的关系的演变,有中国革命决策制定与落实执行关系的演变,有建党理论与建党实践关系的演变。因此,党的建党之路是一个主体多元、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存在。
  共产国际的创始和运行,联共(布)起了主导作用,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其理论主要取自列宁主义和斯大林学说,经验参照主要来自俄国十月革命和联共(布)的执政实践。作者指出,这些因素在我们党身上留下深刻烙印,自然也要以一定的形式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反映出来,指导和影响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实践活动。邓小平曾在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上说:关于建党学说,马克思、恩格斯讲得不多,列宁有个完整的建党学说,而“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这就是在党建理论方面我们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其二,充分运用了俄罗斯解密档案资料、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党和军队领导人的选集、文集、年谱等大量珍贵史料,所提观点结论体现客观性。
  历史是消逝的过去,但“消逝”的历史绝不是就此了无踪影,它存留在海量的文献器物中,是一种“消逝”的存在。史料是复原历史场景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凭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史学研究过程中体现得最形象。本书的很多观点和结论是在阅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译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17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合编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26卷)以及早期党和军队领导人的文集、选集、年谱等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的。
  作者尊崇的是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在著述中,一方面努力克服党的历史研究与学术的疏离倾向,另一方面在研究理念上超越革命历史和现代化历史的“范式”之争,尽力体现党的历史研究的全面性与整体性,突出话语体系的解释力。通过对史料的挖掘、运用和分析,作者对指设的研究范围和主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叙述,既注重历史发展线索的逻辑性,又体现思想对历史的整合性。
  其三,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注重学术对话,以达到是其所是,辨其所疑,发人之所未发,说出一些新话的效果。
  研究历史的原则,最重要的莫若实事求是和实事尊实。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消逝”的存在中,找出其中规律性的联系,得出合乎规律性的认识;所谓实事尊实,就是要尊重“消逝”的存在,真实地复活历史,再现其面貌。史学不等于史料学。对于治史者而言,要复活真实的历史,再现历史的面貌,从中找出规律性(因果)的联系,得出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实事尊实。
  作者把党的建党之路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置于莫斯科(包括联共中央、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之中,既进行宏大叙事又开展立体分析,最大限度地描述与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比如,作者指出,我们党在1935年经历的存亡之拐,实际上包括了三个历史转折环节:一是通过遵义会议,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错误,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为此后他在苟坝会议上进入新“三人团”成为主要军事决策者之一和在沙窝会议上成为最高军事指挥者提供了可能,这种高层人事变动使遵义会议成为由最初的纠正军事路线错误到后来“实际上变更了一条政治路线”并逐步形成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拐点”,既挽救了危亡,又开辟了未来;二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遵义会议后的党中央克服了长征途中发生的张国焘凭借实力另立“中央”分裂党和红军的恶劣行径,这对于加强党和红军的团结与统一、增强党中央权威具有极大的转折意义;三是通过瓦窑堡会议,为适应共产国际政治路线的转变,我们党从苏维埃革命路线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转变。经过这三个“拐点”的转变,党的建党之路通向了一个更广阔的正确发展空间。
  (来源:学习时报)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