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论坛

人民至上 让幸福来敲门

发布日期: 2018-05-02 来源: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述评之五
李 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社会建设的“考卷”上,从解决百姓最关切的问题,到补齐社会公共服务短板;从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到建设美丽幸福乡村;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到精准扶贫全面小康……湖北,用6000万荆楚人民的生活巨变,一一向社会建设这一时代使命作答。
  时针拨回到2012年11月15日。
  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向世界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殷切寄望湖北“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心系人民,情牵民生。殷殷嘱托,责重如山。
  坚持人民至上,就要时刻把“获得感”捂在百姓心口上。
  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在发展“经济速度”的同时,更重“民生温度”。
  如何通过民生水平的改善、社会治理的创新,使荆楚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成为湖北最重要的发展命题之一。
  一次次研究,一次次踏勘,发力民生短板。各级政府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持续压缩一般性支出,将更多资金用于民生,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与温暖。
  从解决百姓最关切的问题,到补齐社会公共服务短板;从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到建设美丽幸福乡村;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到精准扶贫全面小康……5年里,湖北,用6000万荆楚人民的生活巨变,一一向社会建设这一时代命题作答。
  这是最新的民生成绩单之一——
  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52万套,改造棚户区住房179万套、农村危房45.9万户。
  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医保、社会救助等标准稳步提高。
  2017年,我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7元,增长9%,收入增速持续跑赢GDP。
  作答社会建设这一时代命题——
  一份工作、一台手术可以见证,民生兜底中,多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在解决。
  就业一人,稳定一家。
  身有残疾的阳新鞋匠陈云海,为了3个求学的孩子,拖着截肢的右腿到县城的湖北浙联鞋服厂求职。
  拒绝,并不意外。但,浙联鞋服向他敞开了大门。
  在阳新县兴国镇太垴村,像陈云海这样的贫困户,都收到过县城工厂的招工信息。
  “阳新鞋匠”,全省十大劳务品牌之一。而今,这块金字招牌成了扶贫的利器。
  县就业训练中心、电大职业教育中心里,农民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免费、技能鉴定免费;每招入一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工厂将收到政府补贴200元。
  一份工作,让陈云海们的心暖了,也让“阳新鞋匠”的招牌更亮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17年,湖北城镇新增就业91.8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城镇登记失业率2.59%,低于全国3.9%的平均水平。过去5年,我省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跨80万人、90万人台阶,累计新增就业432万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2017年7月31日,注定在湖北医疗史上打下烙印。
  这一天,全省医疗机构全部取消15%的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60多年的“以药补医”机制告别历史舞台。
  药品便宜了,有的甚至比药店还低。另一个层面,分级诊疗价格体系建设、医药产品采购机制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对于43岁的农妇崔菊花,2017年曾经是一个“坎”。
  去年3月,红安县觅儿寺镇的崔菊花来武汉做心脏手术,住院费8.2万元。
  出院时结账,她喜出望外:自己只需出4900元。
  崔菊花,是我省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50多万受益者之一。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远安县茅坪场镇老观村。四组村民路德章和妻子方家秀拿着800元低保金,笑在脸上。
  夫妻俩身体残疾,民政部门为他们办理了农村低保和残疾人补贴。“低保金年年涨,加上每年2400元的残疾人补贴,一年有1.2万元收入。”
  不止是低保。2017年,湖北共拨发中央和省级社会救助资金100.2亿元,较2012年增长54%。
  从农村五保户,到城乡特困人员,再到残疾人群体,一张覆盖荆楚城乡的“保障网”正在密织,努力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民者,国之本也。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就业、医疗、教育、社保、养老……群众有所呼,湖北必回应。
  5年来,湖北相继出台了17项新的教育资助政策。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的承诺,去年全省学生资助资金达到40亿元,资助学生165万人次,比2012年增加23万人次。
  作答社会建设这一时代命题——
  一座厕所、一间农家书屋可以见证,公共服务中,多少群众生活中的短板正在补齐。
  如厕难,人之三急,外出时颇为烦心。
  汉口火车站出站口,每天平均1.5万人次,却只有一个厕所。而在广大农村,许多农户家中甚至没有厕所。
  “方便”不方便,文明从何建?
  小小厕所,在湖北掀起了史无前例的“三年攻坚”。
  筹措200亿元资金,新建200万户农户无害化厕所,改建提升130多万农户厕所、农村及城市公厕、交通沿线厕所、旅游公厕,到2020年全省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100%。
  “强化民生改善支撑,补齐共享发展短板。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省委、省政府铿锵发声。
  让文化绿洲遍布乡村。蕲春县狮子镇康冲村,村部“农家书屋”里常常座无虚席,贫困户从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书籍中,寻找脱贫妙招。眼下,该县400余家“农家书屋”,变身“脱贫学校”。
  十年悠悠岁月,29148个这样的农家书屋,仿佛一盏盏温暖的“小橘灯”,照亮了荆楚乡村。
  让山野里的村庄,通往外面的世界。仅“十二五”期间,湖北累计修筑农村公路73184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23万公里,可以绕地球6圈,位居全国前列。这是连接乡村与城市之路,更是摆脱贫困、奔向小康之路。
  让群众徜徉在绿美之中。如今,漫步在100多公里的武汉东湖绿道,但见湖光旖旎,绿带缠腰。从湖泊到江滩,从园博园到中山大道,从望湖兴叹到还绿于民,公共基础设施的提升,让人们嗅闻到幸福的味道。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