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辉
当今世界是一个互联互通、互相交融的世界。互相合作、共同发展是其主题;相互了解、相互认识,则是合作的前提。推进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以让世界各国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交往中国,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加重视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更加注重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积极打造既能阐释中国道路、制度和实践,体现中国文化、思想和理论,又容易被国际社会接受和理解的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使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成为帮助世界了解中国,解读中国的一把钥匙,而国际舞台上也因此有了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对话交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高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也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的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讲好民族复兴故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要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习近平在外交场合讲述的所有中国故事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在当下就是讲述中国梦的故事。当前,13亿多中国人在中国梦感召下,正在以自己辛勤的劳动追求和实现梦想。中国人怎么想、怎么做,中国向何处发展、未来前景怎么样,都体现在中国人民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故事之中。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每次出访,他都努力向外界讲好中国梦的故事,阐释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憧憬,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义。
为争取世界其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习近平出访演讲时经常将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美好梦想联系起来,特别注重讲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强调“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表明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2013年出访美国时,习近平明确告诉美方领导人,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讲好中国道路故事
世界上没有固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可供选择,立足自己的国情,走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而不是苏联道路、西方道路或者其他道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习近平每次出访发表演讲,都注重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阐释中国道路,说明这条道路是中国奇迹、中国成功的根本原因。
中国道路是人民的选择。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鞋子合脚论”让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年轻学生们会心地笑了,也让全世界关注于此的人们在历史的回顾中思考。
中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畅谈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指出“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同年6月5日,他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强调:“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否则,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阿拉伯国家正在自主探索发展道路。我们愿意同阿拉伯朋友分享治国理政经验,从各自古老文明和发展实践中汲取智慧。
中国道路是现实的选择。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道路是一条不断发展的道路。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他注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中国道路的价值,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讲述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用真情的话语打动在座的每一位宾客。
在对外宣传中,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让世界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14年9月,习近平在庆祝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和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花了很大篇幅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来龙去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他揭示出民主的真谛:“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随后11月11日晚上,习近平在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于中南海会晤时,特意阐述了中国式的民主:我们讲究的民主未必仅仅体现在一人一票直选上。我们在追求民意方面,不仅不比西方国家少,甚至还要更多。西方某个政党往往是某个阶层或某个方面的代表,而我们必须代表全体人民。为此,我们要有广泛的民主协商过程,而且要几上几下。习近平这些推心置腹的坦诚交谈,对于让世界了解中国,特别是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故事提供了精神内核。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每次出访,都很好地借助自己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融通中外,兼论中西,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展示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让各国人民更好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更好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2014年,他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讲到,“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这样的演说,既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也表达了中国人思考做事的逻辑原理。2015年,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英国是最先开始探索代议制的国家。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这样的演说,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治国哲学的同时,帮助国际社会理解当代中国价值体系和道路选择。
当前国际上一些人渲染“中国威胁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了解。习近平多次在外交场合,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讲述给世界,如和而不同和以义为利。他在外交活动中多次阐述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而不同、互利共赢的思想。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说: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等众多场合,习近平都向世界讲述着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基因,熔化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提倡践行正确的义利观,而这一义利观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2015年12月4日,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强调中国人讲究“义利相兼,以义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