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论坛

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新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

发布日期: 2019-04-01 来源:

魏礼群

  在社会治理中,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突出“加强”和“改善”,牢牢把握党领导社会治理的主动权;突出“牵头”和“抓总”,牢牢把握党领导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突出“制度”和“规范”,牢牢把握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坚持系统治理,从政府包揽向政府负责、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坚持依法治理,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坚持综合治理,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坚持源头治理,从根本上解决矛盾、防微杜渐。
  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因此,搞好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突破口。
  “社会治理”是今年两会的高频热词,围绕如何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等问题,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治理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特别是提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新飞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我国社会治理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的领导论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灵魂。一是社会治理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在社会治理中,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突出“加强”和“改善”,牢牢把握党领导社会治理的主动权;突出“牵头”和“抓总”,牢牢把握党领导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突出“制度”和“规范”,牢牢把握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权。二是以党风政风好转带来社会风气的好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探索和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新路子,使得党风政风明显净化,带动和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向上好转,体现出显著的社会治理效果。腐败治理论体现了习近平对社会治理动力、新型政社互动关系的新论断、新发展。三是提高党领导社会治理的能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需要通过党的基层组织来实现。党的基层组织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天然优势。这就需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改革发展,以昂扬的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开创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新局面。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社会治理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人民中心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根本政治立场。一是社会治理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社会治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服务和治理。社会治理要以人为本,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社会治理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社会治理既是对全社会的治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因此,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的权利地位、激发人民的主体意识、凝聚人民的治理智慧,共同治理好社会。三是社会治理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随时随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四是社会治理以建设充分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社会为依归。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创新社会治理不可回避的终极之问。不论是和谐社会、平安社会、信用社会,还是健康社会、法治社会、幸福社会,归根结底,都是人民主导的社会。概而言之,“人民中心论”的核心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一切接受人民检验。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指导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新型治理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民生为本论

  以民生为本,是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本质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创新社会治理具有根本性作用和意义,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贯穿社会治理实践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在:一是增进民生福祉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之策。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不断打牢和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民生就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是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二是丰富民生内涵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生的范畴,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育、卫生、住房、养老、就业、收入分配,而是扩展到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内容,并成为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发展民生事业和改善民生环境,对于社会治理同样重要,两者都抓好,才能更好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三是维护群众合法利益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正确处理维权和维稳的关系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这是充满唯物辩证法的创新社会治理思维的重大思想观点。四是关心“民生”才能赢得“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归根结底就是一项民心工程。赢得了民心,就自然实现了善治。

公平正义论

  促进公平正义,是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公平正义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和地位。一是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制度上来保障社会公平,反复强调要实现“三个公平”:规则公平,实现规则面前一视同仁;机会公平,实现人人都有机会,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权利公平,实现公民基本权利一律平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特别是要在分好“蛋糕”的基础上继续做大“蛋糕”。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避免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强调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让所有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动体现。三是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种社会治理精细化思想,就是要建立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使中国人民“人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就表明,要通过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