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论坛

在历史转折关头

发布日期: 2019-05-13 来源:
  

经过辛亥革命后十年的积淀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在中国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政党的条件逐渐形成

  恰在此时,共产国际和俄共也准备派遣代表来华,以了解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情况和能否建立共产党组织等问题。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成为国际共运的中心。借助一战后欧洲和世界各地出现的革命形势,为改变苏俄政权所处的极其困难的环境,列宁联合30多个国家的共产主义者于1919年3月发起成立了共产国际,也称第三国际。此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共产党纷纷成立。但不久,欧洲的革命浪潮趋于消退。列宁便越来越把注意力转向远东和中国,寄希望于那里的革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中,苏俄和共产国际在中国的活动是推动中共早日成立的一个关键因素。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当时取名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为书记。该组织成立后即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1920年10月,北京也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地点在北大图书馆李大钊办公室,当时取名为“共产党小组”,只有李大钊、张申府和张国焘三人。以后又陆续发展了一些党员。到1920年底,北京党组织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其成员大多是北京大学的进步师生。随后,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先进分子以及旅日、旅法华人中的先进分子,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由于党的创建活动是在秘密状况下进行的,各地成立的早期组织没有统一名称,有的称“共产党支部”,有的称“共产党小组”,有的直称“共产党”。从性质和特征方面来看,它们都是后来组成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两项工作:一项是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这时,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已发生分化,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改良主义、实业救国等思想的论争。1920年9月,上海的共产党组织将《新青年》改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随后,又创办半公开的刊物《共产党》,介绍革命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推动建党工作的开展,并出版了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译本。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也采取出版报刊、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利用学校讲坛等多种形式,建立并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
  另一项是深入到工厂、矿山、码头,开展工人运动。这时,中国产业工人的数量已达到200万左右,是支撑中国社会的重要力量。1920年春,陈独秀到上海后即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亦积极开展对工人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出版工人刊物,利用“提倡平民教育”的合法名义创办各种劳动补习学校,结合工人生活和斗争,诉说工人的要求,以通俗的方式传播革命道理。这种尝试使得后来中共成立后,可以采取其他任何政党都没有采取过的办法,即深入中国社会底层,与工农结合,发动工农运动。先进的知识精英主动投身和引导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人民革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到达上海。经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联系,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至此,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最终,中国的先进分子之所以选择马列主义,或者说马列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是因为它提供了中国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思想武器,即:开展阶级斗争以实行社会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建立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革命政党。这是当时传入中国的任何其他思想或理论所不具备的。
  

(来源:北京日报)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8025488号-1

技术支持: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