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
短短70年间,社会主义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起点出发,通过矢志不渝的探索和奋斗,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与西方国家崛起的历史过程不同,和平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特点。中国没有对外发动任何侵略战争,没有掠夺他国资源,却在人类历史上用很短的时间实现了中国人民福祉的极大提高,实现了一个超大规模国家的和平发展。
回顾世界近现代史,西方列强崛起的过程伴随着动荡与战争,充斥着暴力与血腥。从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经常处于战争状态,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在战争过程中,一些欧洲国家提升了军事实力、科技实力、战争动员能力,而其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则为本国创造了有庞大资本、劳动力和原材料来源的国际市场。这些国家通过战争与殖民攫取了工业化所需的“第一桶金”。在欧洲,16世纪的西班牙和19世纪的英国都是全球性殖民帝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霸权;在这两大帝国的兴衰史中,折射着资本主义的侵略史和掠夺史、被侵略地区人民的血泪史和抗争史。在美洲大陆,美国用战争获取了大片土地和丰富资源。美国还大规模驱逐印第安人,建立所谓印第安人保留地,许多印第安人惨遭杀戮,白人殖民者获取大量资源和财富。19世纪中后期,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剧了西方国家对海外原料产地和市场的争夺。由于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新兴殖民国家纷纷加入对非洲的争夺,19世纪末,欧洲列强基本完成对非洲的瓜分。
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中国过去70年所取得的成就实属不易: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是按市场价格买来的;中国产品是根据国际合同卖出去的;中国还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一切资源都靠自己发掘或与外国等价交换,所以中国工业化的成本是高昂的。中国和平发展要妥善处理好同西方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要在自己国内消化和处理大国发展过程中必然面对的各种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西方国家曾经把殖民扩张作为“化解”国内矛盾的一种方式。而中国今天的发展,则需要在自己的国土上,化解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难题。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本土人口只有1000多万,比今天中国一个大城市的人口还少。法国19世纪工业革命时,人口也只有2000多万。如今的中国,已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在如此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不依靠对外侵略和掠夺,不牺牲他国利益,而是凭借智慧和勤劳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之路,并且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毫无疑问,中国和平发展的辉煌成就,堪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
那么,中国的和平发展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中国人的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对世界的未来又将产生什么影响呢?
第一,制度条件
一个国家的内政与外交是彼此关联的,内政决定外交,外交服务于内政。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外部实现形式。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合作、求和平,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这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转化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大政方针,落实在中国发展进程的广泛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和平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整体和长远利益,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这与西方“部分利益党”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统筹中国的和平发展,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梦,中国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让大家一起过好日子。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带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从土地改革到妇女解放,从普及教育到基本医疗保障,从一个接一个的五年计划规划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到独立的国防和科技体系的确立,等等,为中国和平发展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使中国的决策过程和政策内容更能体现人民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中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中国经济长达40年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制度为中国飞速发展的城镇化奠定了基础。中国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能力和宏观整合能力保障了中国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和平发展的巨大成功,突破了对社会主义的固化认识,也突破了西方制度的僵化模式,为整个非西方世界的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第二,时代定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大业。之后不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以全球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客观分析国内外大势,把时代主题调整为“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多次指出,过去我们认为战争不可避免,现在看来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维护世界和平与谋求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潮流。
基于这样的定位,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并一步一步地加以落实。站在接续历史新的更高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我们坚定不移打开国门搞建设;我们不走当年西方对外扩张殖民掠夺资源的老路,而是走全方位开放合作共赢的新路;我们通过全球生产要素流动这种和平方式来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要素,同时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在“和平与发展”的定位下,中国推进的各项改革开放政策和发展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方方面面的发展和进步。今天,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挑战层出不穷,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准确定位时代的能力展现了中国治国理政的独特智慧,使我们能够继续认清时代特征,紧跟时代大潮,顺势而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合作共赢
中国不输出革命,不输出意识形态,不搞军备竞赛,不干涉他国内政,不搞“价值观外交”。中国不以意识形态划线,超越非友即敌、结盟或对抗的冷战零和思维,走合作共赢之路,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体制,极大地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和流动,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也使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公平贸易,享受到中国和平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中国通过合作共赢的发展,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叉与融合关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从而降低了大国军事对抗的风险,也促进形成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格局。
今天,在合作共赢的理念下,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智慧,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并引导世界走上合作共赢之路。以中国经济今天的体量,以发展中国家今天整体发展的速度,以合作共赢理念所得到的广泛支持程度来看,尽管当今世界受到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挑战,但以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