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兰
各位专家、同志们:
我非常高兴来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武汉市是党史资源重镇,也是党史研究的重镇。在我们党走过的历程中,武汉市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党史资源很丰富、研究空间很广阔。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各市直部门和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下,这些年来,勇于担当、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现在又及时提出构建新时代武汉党史工作新格局,我认为这是武汉市党史系统紧跟新时代、面对新形势、适应新要求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很受启发,很多同志对构建“大党史”格局有很多深入的思考,有很多切实的建议,也有很多中肯的意见。如何构建大党史工作新格局?这的确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我们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先有知后有行。先要在认知上解决问题,然后在行动上采取措施。我在大家谈的意见的基础上谈两点自己的思考。第一,什么是大党史?从本体的角度,分析大党史到底是什么。第二,如何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路径与措施。
一、什么是“大党史”
“大党史”的概念,不是今天才提出的。但是到底什么是大党史?大家可能从三个维度来看“大党史”。
第一,从党史的概念维度看。可以从党史的时空范畴和党史的存在形式来认识什么是“大党史”。从时间范畴讲,要用“长焦距”来纵观党的历史。党的奋斗历程应该从五四运动算起,因为五四运动为党的建设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研究党史至少要从研究五四运动开始。记得章开沅先生说过,研究辛亥革命要前看100年、后看100年。那么研究党史,也应该前看100年、后看100年,“大党史”的范畴就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很多人讲到党史好像在头脑中的概念只是革命史,这是不对的。党史还包括建设史、改革开放史。从空间范畴讲,要用“广角镜头”来考察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是执政党,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新中国的历史都是党史。地方志也好,政协的文史也好,甚至包括村史、校史等等,都是党史的组成元素。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中国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研究党史,首先在时空上要有“大”概念。
第二,从党史存在形式维度看。应该说党史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的人说到党史,头脑中的印象就是那几本书,或者说就是几本正本著作,事实上不仅仅是这样。从党史的存在形式来看,包括档案文献、图书资料、音频视频、研究成果、报刊网站、纪念场馆、展览展示,都是“大党史”的范畴。
第三,从党史工作职能维度看。党史工作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多重功能,不能简单地把党史工作理解为就是存史。从党史的工作内容来说,党史资料的征集、整理、保管,党史正史、专门史、党史人物志的编研,党史文物遗迹的保护开发利用,党史宣传包括纪念展览、影视作品、新闻宣传、宣讲推介等等,都属于党史工作的范畴。
第四,从党史事业主体维度看。党史事业的主体是多元的。专门的党史工作机构是党史研究室,应该说它是党史工作的龙头,但是它不是党史工作的全部。现在高校有从事党史专业教学科研的院系,党校有党史党建教研部,还有科研院所得相关研究机构,包括档案、文史、文艺、文献、文博、宣教、传媒、社科,还有社团、纪念场馆,这些都是党史事业的主体。从事党史事业的队伍是庞大的。
我们从以上维度,可以粗线条地认识一下什么是“大党史”。大家还可以从其他不同的维度和视角来更加深入地加以研究。
二、如何构建大党史新格局
武汉市提出了一个构建大党建新格局的《意见》,我觉得很好,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架。但还要根据今天讨论中各方面提出的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如何构建大党史工作新格局?这里我提出几点初步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以开放的理念,开门办党史。开放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党史部门决不能只坐在办公室,待在书斋里,一定要走出象牙塔,走出书斋,紧跟时代,面向社会。党史研究室作为党史工作的主要部门,首先要有这个姿态。我们说做学术,搞研究,板凳要坐十年冷,这是要求我们在学术研究上坚持执着,但是我们搞党史研究,只做到板凳要坐十年冷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开放的意识,要敞开山门走出去。一是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联系,争取领导,争取支持,争取配合。二是要广泛地收集资料,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必要时还要作田间调查、实地走访。三是要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学习交流,以便开拓视野,开阔思路,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开创党史工作新局面。
第二,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现在有这么多党史工作的主体,我们一定要把资源整合起来。如果整合不了,照样是一个分散的状态,“大党史”格局是难以形成的。当今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不在于你能够占有多少资源,而是在于你能够调动多少资源。能占有的总资源是有限的,可调动的资源是无限的。一个单位一个领导,你的能力,其实主要体现在调动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我们党史工作有这么多资源,我们一定要搭建好平台,整合好资源。那么搭建一些什么样的平台呢?我觉得有几点可以做的,一是组建宣讲团,二是建好党史学会,三是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四是组织联席会、协作会。刚才还有同志说,哪怕是建一个微信群,它也是一个平台。必须要有平台,没有平台就不能整合。不能整合资源,就不能形成合力,这是一个必然的逻辑。要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一个党委领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党史工作格局,这才是一个“大党史”的新格局。
第三,既要研究历史,更要服务现实。党史部门既要对历史负责,也要为现实服务,更要替未来着想。要主动向中心工作靠拢,做到“两跟进”。
一是要主动关注时政,找到党史工作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的契合点,比如主动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比如主动配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节点安排工作就是重要的时机点。全党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怎么融入进去?主题教育从根本上说,它也是一次党史的再教育。党史部门要主动作为,有所贡献。
二是要推动党史党建融合。今天的党史,就是昨天的党建,今天的党建就是明天的党史。党史工作本质上来说,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主动参与党建工作,发挥党史在党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党建如果离开了党史,就没有根没有源,没有说服力。如果党史不服务于现在的党建,党史的功能和价值就很难彰显。
党史部门一定要有靠近中心的意识。有些部门常常抱怨自己不断地被边缘化,那为什么会被边缘化?就是因为你自己离中心越来越远。只有围绕中心、服务中心才能靠近中心。党史工作“一突出两跟进”,就是围绕中心,跟进党中央的步伐,跟进新时代的步伐。
第四,广泛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党史需要传承,需要传播。要通过党史的宣传教育来服务社会,彰显社会价值。只有在党史宣传教育中去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我们才能够守住自己地主阵地,争夺话语权。刚才有的同志提到如何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你如果不发声,别人就会发声,话语权就在别人手里。搞好党史宣传教育,才能推进社会认同,提升党员和公民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从而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培养时代新人。如果我们新的一代对党史怎么走过来的不知道,不明白,不认同,他肯定形成不了正确的历史观。建党初期的党员,大多是那个时代的90后。我们穿越百年,看看当时的90后,他们在想什么?干什么?他们为什么在那个时候能够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而今天的90后呢,他们在想什么?我们怎么把党的初心和使命传递到这一代人身上?我们要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就要想办法抓好党史的宣传教育。
我谈的这些想法,仅供大家参考。因是即席发言,很多话没有仔细推敲,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今天这么多部门来参加这个会议,来支持我们党史工作,我非常地感动,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来源:2019年第4期《武汉党史》)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