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论坛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大意义

发布日期: 2021-10-25 来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丛编(1920-1927)》首发式暨“百年辉煌 初心不渝”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编

周磊  程曼诗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0月14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丛编(1920-1927)》(简称《丛编》)首发式暨“百年辉煌 初心不渝”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办。此次研讨会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办公室、湖北大学、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也是今年我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的第五场。来自省内外的2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从编》的编纂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

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

顾海良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百年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善于理论创新、理论创造,首先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即“结合”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是与形形色色错误思潮进行斗争的过程,也是他们密切结合国内外革命实践的过程。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中,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李汉俊、瞿秋白、蔡和森等,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开始研究与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并有意识地将之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联系起来。从《新青年》发表的主要文章中可以大致领略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探索的初心、足迹和成就。回首过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无疑是在民族危亡之际探索民族的出路。正是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下,中国共产党得以诞生,成为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历史入手进行。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民众的大联合》中说,压迫愈深,反抗愈大,并预言“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这是毛泽东对改变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状态的呐喊,对以民众联合战线开展的革命前途的憧憬。《丛编》的出版,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初心,对于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是怎样形成、提炼和升华的,在学术上、思想上和政治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学术意义

李忠杰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面对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种种矛盾,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寻解救和发展中国的道路,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一批志士仁人极大的启迪,他们掀起了一股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俄国革命的热潮,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更大规模的传播。许多有思想、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或翻译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著作,或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评析介绍,对俄国社会进行研究思考,不仅对当时中国人选择何种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启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之源。《丛编》的出版,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行动,是生动诠释伟大建党精神的学术表达,它的出版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列宁认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 《丛编》编纂者较好地运用了列宁的这一唯物史观原理,将搜集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影印出版,抢救和保存了一批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对它们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说明”,介绍了著作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价值,并对比较重要的人物、事件和论著等进行了“注释”,有利于读者阅读和学者深入研究,它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魏海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的中国化。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出版和传播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思想理论资源。特别是在早期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许许多多的先驱者们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为盗取天火造福人类而历经磨难、百折不挠,他们前赴后继地编译、出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东方这个古老大地播撒马克思主义火种,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行的征程。没有这些“播火者”用鲜血、心血和汗水筑就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出版事业,就谈不上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大众生活的形式多样的理论宣传作品,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 《丛编》的编辑出版就是湖北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的重要举措。《丛编》精选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原始著作151种,系统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全景,尤其是编者所作的一些注释严谨准确,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是理论界、学术界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早期党史研究的标志性工程

喻立平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汉唐时期我们将印度的佛教中国化,有力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一代仁人志士追求真理,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先进文化这一“真经”,为解决中华文明现代化,解决救亡图存,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武器。

  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初心使命的最直接、最深刻的写照。早期共产党人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投身革命实践,一方面从理论上进行探索总结。书中收集的文本,记录了一代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主力军、同盟者,以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等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反映了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早期历史轨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前辈们的时代担当、崇高追求、探索勇气,也更加直接领悟先进理论的强大力量,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这是湖北社科人大格局大担当大智慧的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以天下为己任,是荆楚文化所孕育的湖北社科人的光荣传统。《丛编》是湖北省迎接党的百年华诞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新时代湖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传统的重要举措,是早期党史研究的标志性工程,是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界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的有力探索和尝试。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