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论坛

深刻理解《决议》阐述的根本问题

发布日期: 2022-01-04 来源:

杨明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是我们党在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上,作出的对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作用的决议,是带领中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勇毅前行的重大历史关头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必将在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方面发挥巨大影响。正因如此,深入理解《决议》阐述的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根本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① —

从初心使命上牢记“根本问题”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决议》最明确地告诫全党同志“要牢记”的一个“根本问题”。

  《决议》在最后一个部分阐述“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百年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时,开宗明义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决议》清晰地告诉我们,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就要善于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时刻牢记初心使命,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勇毅前行。《决议》提醒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从过去的弯路挫折中吸取历史教训,“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就明白了根本。我们党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始终蕴含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这是一条贯穿我们党过去、现在和将来一切奋斗的不变红线。

— ② —

从领导力量上强调“根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也是   《决议》着重强调的一个“根本问题”。

  《决议》多次对这个根本问题作出论述,强调“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决议》特别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提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总结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时,《决议》总结的第一位的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可见这个根本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2021年7月15日,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1921-202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群像展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作过深刻阐述,他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历史事实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就失去了根本,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就失去了根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决议》在阐述这个根本问题时提出:“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

— ③ —

从“两个确立”上解决“根本问题”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确立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决议》明确的一个“根本问题”。《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们党历来重视解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和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二个历史决议,都把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作为最大的政治成果。对这个根本问题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在谈到第二个历史决议问题时曾反复说过,中心的意思是三条,其中第一条就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还是第一条。”“决议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因此,“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根本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保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重要的政治成果。

— ④ —

从指导思想上重申“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基石上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就要求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定不移、不能有丝毫动摇。这也是《决议》重申的一个根本问题。

  《决议》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决议》同时也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因此,《决议》在总结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时,进一步强调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任务。“两个结合”,就是建党百年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也是我们党解决指导思想这个“根本问题”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 ⑤ —

从党的根基上阐述“根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的根基和根本所在。“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根本的问题”。所以,《决议》在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时,特别强调了“坚持人民至上”这条根本经验。

北京:庆祝建党百年主题立体花坛亮相长安街 图为位于西单路口的“人民至上”主题花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决议》从“根本问题”角度论述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点明了“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还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问题。《决议》从“人民”视角讲“根本”,讲的是最深最透最重的。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代表不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会陷入“最大危险”,就失去了根本、根基,也就没有了底气和力量。

  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得最多,也考虑得最深。他深刻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搞清了这个根本问题,就应该心甘情愿、自觉主动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也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人民群众面前,我们永远只是“小学生”。因此,共产党人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我们党要过“长期执政这一关”,就必须十分珍惜人民给予我们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只有这样,我们党的根基才能坚如磐石,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⑥ —

从道路选择上坚定“根本问题”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问题”。对于这个“根本问题”,《决议》多次提及,特别讲到党的百年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在论述改革开放以来的道路选择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时,《决议》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决议》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道路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问题”,明确提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

  道路问题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路走来得出的正确结论。这条正确道路,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们所选择的道路和制度都是带有“根本性”的,都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提醒全党同志:“我们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是说就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了,我们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充满蓬勃生机活力。同时,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完善和改进,都是在既定方向上的继续前进,而不是改变方向,更不是要丢掉我们党、国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解答为什么“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这个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过:“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因此,走上未来新征程,最关键的还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这就需要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认识到制度问题的“根本性”,不断发挥和增强我们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必须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 ⑦ —

从“根本大计”上解决“根本问题”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永续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没有大批优秀人才,事业就没有希望;生态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民族就没有未来。因此,《决议》在两处特别强调了我们的“根本大计”,一是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二是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角度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两个“根本大计”,分别对应了党、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两大“根本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两大“根本问题”,关系到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队伍,需要大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优秀人才。早在延安时期,根据我们党面对的伟大斗争以及承担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历史大任,毛泽东就作出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重要论断,认为没有成千上万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就完不成我们承担的历史任务。在今天我们党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任下,“接班人”问题更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为此,党中央在《决议》里提出了“三个源源不断”的要求:“要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要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号召“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承担带领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中国共产党,所要建成的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而不是一个生态环境恶化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决议》进一步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其中,明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等,这些新理念、新论断、新提法,都从“根本问题”角度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根本问题”外,《决议》还特别强调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性意义,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开关”是管总的,也是管根本的。

  根本问题,决定我们所要采取的立场、观点、方法,决定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思路和目标,决定我们“是什么、要干什么”,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等一系列重大原则,最终决定我们的前途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决议》从根本上解决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原则性、方向性的问题,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研究员)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