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记者:周 磊 访谈嘉宾: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邹德文
阅读提要
■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会让湖北发展建立起新的优势、新的可能,既包括从无到有,也包括从有到优,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引领性新优势。
■ 战略机遇的系统性、重塑性是由新发展格局本身的战略性、系统性、重塑性所决定的。系统性机遇和重塑性机遇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共同丰富了机遇的内涵。
■ 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是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实现换道超越的过程,是重塑发展新优势,实现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与战略功能的一次大跃升。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发展战略路径的深刻调整
记者: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发展战略路径的深刻调整,对我省是一次系统性、重塑性的战略机遇。如何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战略路径的深刻调整”?
邹德文: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主要体现为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与之相适应,发展路径也要进行深刻调整,即主要从“出口+投资”转向“内需+创新”。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速快而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发展方式和路径的重大变革和深刻调整上。
这一重大变革和深刻调整有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看,大国经济通常都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是基础,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从历史逻辑看,经济发展总是阶段性推进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方式和路径。从现实逻辑看,这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调整,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在创新战略上,要从过去的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优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创新路径上,要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创新方式上,要从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在更多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机遇的系统性和重塑性是辩证统一的
记者:如何理解“系统性”和“重塑性”这两大关键词?战略机遇的“系统性”和“重塑性”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邹德文: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求我们结合实际准确把握、主动推进。“事关全局”意味着这一变革涉及范围广、领域宽、影响大,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地位;“系统性”意味着这一变革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结构性特征;“深层次”指这一变革触及的不是一般性、浅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而是应对来自内部利益格局调整和外部严峻复杂的风险挑战。“重塑性”即重新建构,深层次变革的“重塑性”必然带来发展机遇的“重塑性”。也就是说,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会让湖北发展建立起新的优势、新的可能,既包括从无到有,也包括从有到优,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引领性新优势。
战略机遇的系统性、重塑性是由新发展格局本身的战略性、系统性、重塑性所决定的。系统性机遇和重塑性机遇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共同丰富了机遇的内涵。战略机遇的“系统性”是指由于外部环境和我国战略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趋势性、前瞻性机遇。根据我们的基础有利条件,将国家所需与湖北所能对接,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系列机遇,这是湖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的底气所在。一是地理区位优势所带来的机遇。从交通条件看,湖北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交通大通道的中心枢纽,是连接全国“铁水公空”交通大动脉的中心结点;从区域经济看,东联长三角、西接成渝、南向粤港澳、北望京津冀,位于我国主要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从市场看,立足中部腹地和战略纵深,能够形成辐射全国近三分之一人口的市场规模。自身交通优势和市场潜力逐渐彰显,孕育了湖北作为商业中心、市场枢纽的地位,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培育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上大有可为。二是资源要素优势所带来的机遇,我省是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要素资源丰富,综合要素成本相对较低,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大有可为。三是产业基础优势所带来的机遇,我省是制造业大省,产业基础较好,产学研用链条较为完备,在提升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畅通产业循环上大有可为。四是科教资源优势所带来的机遇,全省拥有3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0所高校、3600多家科研机构、160多万在校大学生,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全国第一方阵,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可大有作为。
重大战略变革和技术进步可能带来“重塑性”甚至颠覆性机遇。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时间里,我国高度重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具备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在以往从沿海沿边到内陆梯次开放的格局中,地处内陆的湖北,在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商品出口和积极利用外资等方面处于劣势,客观上成为了沿海开放的“后队”。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特征更趋明显,“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良性循环。这些“时”与“势”给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带来了巨大影响和深刻变化,协调推进“两个循环”,成为当前发展突围的战略重点,两个循环中,国内大循环是主体。这时,我省经济对外依存度较低,以内需为主导,产业链、供应链和产品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内,转化成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我们“船小好掉头”、转型成本低的结构性优势。这是重塑性的机遇,也是换道超越的机遇,我们可以抢占先机。
开辟发展新赛道 重塑发展新优势
记者: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湖北应当如何把握好这一系统性重塑性战略机遇?
邹德文: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是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实现换道超越的过程,是重塑发展新优势,实现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与战略功能的一次大跃升。
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三节点”。一是打造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生产节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自主可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湖北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纤光缆、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锻长补短,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二是打造市场流通的重要节点,充分发挥“九省通衢”区位优势,努力在国内大流通环节中争当枢纽。三是打造内陆消费的重要节点,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接近性优势,加快形成经济纵深和发展腹地,激发内在消费潜力。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三链接”。一是构建要素链接,配置高端资源。推动商品、要素、服务跨区域流动,增强对资金、人才、技术、知识、数据等资源集聚和配置能力,成为吸附各类要素资源的“引力场”。二是打造产能链接,形成更具黏性和吸引力的产业生态圈,关键时期有能力大规模生产。三是打造市场链接,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搞活内贸,促进外贸。加快湖北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发展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经济循环畅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长江经济带将成为我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建设“三大体系”,持续打造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上,推进枢纽集群、枢纽城市、枢纽港站建设,提升铁、水、公、空、管、邮等通道承载能力和运输效率,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在全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上,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一体化物流体系,加快建设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经济便捷、智能绿色、融合联动的现代物流体系。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上,加快建设大市场平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宗商品战略中转基地,依托“中碳登”建设全球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依托武汉、襄阳、宜昌三大都市圈的建设,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树立“治荆楚必先治水”的治理理念,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以此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实现流域综合治理体系与“三大体系”互融互促。
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在国际大循环中赢得主动的关键变量。我们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人才、产业等比较优势,抓住创新驱动发展机遇,对接国家战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三高地、两基地”建设,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全国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产业和产业集群。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着力解决一批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发展中的重大“卡脖子”问题,以创建“两个中心”为主抓手,进一步强化湖北实验室运行效能和主攻方向,不断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
(来源:湖北日报)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