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十堰市:自我加压勇创新 披肝沥胆写春秋

发布日期: 2010-02-25 来源:
    2007年6月,十堰市党史工作办公室新的领导班子到位以来,面对全省党史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提出了既要保持本办这一来之不易的荣誉,又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发展思路,即党史研究抓精品,党史宣传抓氛围,资料征编抓系统,机关建设抓规范,努力使我办跻身全国党史系统第一方阵,把全市党史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近三年来,党史办主要编撰完成了《中共十堰历史(第二卷)》、《中共湖北省十堰市组织史资料(第四卷)》、《湖北抗损课题成果丛书?十堰卷》、《李先念与十堰》、《十堰市改革开放30年》、《中共十堰“十五”大事述要》、《十堰建市40年大事记》7部专著送审稿及《十堰市革命遗址遗迹名录》、《十堰市党史工作志(上报本)》等共400余万字。编发《十堰党史参阅》和《十堰党史大事》专刊9期;《十堰党史网》点击率达120万余人次,比2007年增加116万余人次。经过近三年的奋力拼搏,锐意创新,市党史工作在科学发展实现了新突破,业务建设取得了新成绩、队伍建设出现了新面貌、机关建设呈现出新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也有力地提升了单位的整体形象。2009年2月,十堰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被评为全国党史部门2007至2008年度先进集体,王钢作为全省市州的代表参加了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
    一、 党史姓党,只有怀着对党的无比忠诚,勤奋敬业,才能肩负起为党树碑立传的历史责任
  党史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项关乎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其工作难度、广度、深度都很大,要做好这项工作非常不容易,需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潜滋暗长着一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逆流,忽视党史、轻视党史乃至忘记党史的大有人在,他们有的认为党史部门是冷线部门、无权无钱而退避三舍,有的认为党史工作清苦、清贫而不愿从事,甚至有一些党史工作者常年混天度日,无所事事,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党史事业的科学发展。
  王钢同志到任后,凭着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对党史事业的执着追求,彻底摒弃对党史工作和党史部门的偏见和误解,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要以“有为”争“有位”,不仅要保持全省先进集体的荣誉,而且要力争跨入全国先进集体的行列。他的这一富于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得到了时任市委副书记、分管领导王铁军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王铁军同志多次在全市性会议强调,党史工作者就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奉献精神,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实实在在的业绩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真正发挥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作用,这样党史部门就会有地位有前途。到2007年底,我办的工作作风就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个聚精会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
  王钢同志的表率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有力地带动了班子成员和全体干部职工勤奋工作、埋头苦干。王钢同志素有“工作狂”之称,他的工作时间是典型的“五加二”(即每周工作日加双休日)和“白加黑”(即白天加夜晚),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在工作。因此,在我办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大家很快也就习以为常了。2008年下半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王钢同志带领副调研员陈红建撰写《十堰市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与基本经验》一文,在三个月时间内只休息了中秋节一天。后来这篇五万字的文章不仅全文入选《湖北省改革开放30年》一书,荣获中国管理科学大会论文一等奖,而且得到市委书记陈天会的高度评价,他指示将该文作为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十堰市改革开放30年图片展”解说词的脚本。不久后展出的25块展板中有19块采用了该文。2009年11月,为庆祝十堰建市40周年,王钢同志和办副主任桂柏松修改完善《十堰建市四十年大事记》,连续奋战了20多个昼夜,在一周内熬了三个通宵,抢在纪念日--12月1日那天在《十堰日报》上及时刊载。其他同志如仇波、刘德科、胡德荣等三个科长也多次加班,撰写了一批有影响的文章。三年来,我办在正史、组织史编撰,抗战课题研究,网站宣传和党史“六进”,组织重大党史纪念活动,以及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其中,以正史编撰为龙头,历经两年的打磨,七易其稿,于2009年底完成了《中共十堰历史(第二卷)》的编撰工作。由桂柏松同志负责的抗战课题被省委党史研究室作为范本印发全省各市州参考,中央党史研究室也两次转发桂柏松同志关于抗战课题的研究文章。在全省开展的纪念李先念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办分别在《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开辟“征文专栏”,共组织撰写并上报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省委党史研究室和省新四军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李先念生平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83篇,入选论文46篇,我市上报、入选论文数量和参加省研讨会人数均居全省第一。在6月2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纪念李先念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向与会代表发放的《湖北日报》,全文刊载了由仇波同志参与执笔和统稿的《李先念与中国改革开放》一文。
  不少人形容党史办的工作就像“打仗”一样紧张。但是,同志们并没有由于工作紧张而抱怨,相反因为紧张的工作锻炼了能力,收获了成果,为党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体现了对党的忠诚,没有虚掷光阴,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欣慰。
  二、以史鉴今,只有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贴近现实,才能发挥好资政育人作用
  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是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史工作根本意义之所在。如果一味埋头于故纸堆中就史论史,党史工作就难以体现其真正价值。为此,党史办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到历史与现实结合、研究与资政同步,较好地发挥了资政育人作用。
  紧贴现实确定研究课题,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使党史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好务。近年来党史办除抓住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和建市40周年、李先念同志诞辰100周年等重大纪念日的契机开展党史研究工作外,还重点围绕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尤其是打造十堰红色旅游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扶贫开发、汽车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区域合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要课题开展研究工作,不间断地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内刊积极转化研究成果,直接起到资政作用。近三年来,党史办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共发表文章226篇,100多万字。其中,2009年发表文章72篇,国家级19篇、省级26篇、市级29篇。王钢同志撰写和组织撰写的20多篇论文分别在中央文献、中央财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人民日报、中国党史文献等出版社主办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共和国辉煌60年》、《领导干部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求是先锋--新中国60年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改革与发展--中国经济改革问题研究》、《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党建工作创新》、《湖北发展论坛》及《市县经济周报》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中的不少意见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所采纳。同时,通过《十堰党史大事》和《十堰党史参阅》等内部刊物,将有关重要成果及时予以刊载,在政界造成了良好影响。还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十堰电视台联合拍摄了宣传十堰革命烈士、创业模范、时代先锋事迹的20集人物系列电视片《沧桑风流》,在2009年国庆前后连播,展示了建国60周年和建市40周年的巨大成就和灿烂历程,也初步探索了一条党史成果进荧屏的路径。
  以《十堰党史网》为平台,努力打造党史系统一流网站,发挥好党史宣传教育作用。王钢同志每天亲自选题,组织征编科的胡德荣、朱吉莲两位同志坚持天天更新网站内容,适时更新栏目设置,不断充实读者喜爱的党史内容。市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活动以来,党史办多次调整《十堰党史网》首页版面和栏目,不断补充、完善和增加新内容。先后开辟了“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堰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喜迎建国60周年”、 “喜迎建市40周年”、“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十堰市‘一统三分’战略”、“贯彻落实全市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十堰市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工作百日攻坚战”、“十堰市千名干部进百企”、“市长热线开通七周年”、“李先念生平与思想”、“发展红色旅游的经验和成功范例”、“党史人物”等18个专题系列,分别刊载全国和省、市及我办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大事要事和建国60周年、建市周40年等系列成就、经验方面的文章7860余篇,达760余万字。
  2009年,《十堰党史网》首页栏目中的工作动态信息由28条增加到51条,专题由13条增加到31条;图片新闻由3幅增加到8幅,新增中将、少将、省军级等党史人物43人,全部配发了图片。《十堰党史网》点击率以月增7万余人次的速度上升,全年点击率突破113.6万余人次,比上年新增78万余人次。百度、腾讯、东湖论坛、见证陕西等10余家网站,转载《十堰党史网》文章近5000篇。十堰党史网站刊载文章被《名站在线》评为“信息优秀”称号。
  三、写史在人,只有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管理创新,才能发挥每个同志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党史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尤其是现任市委书记陈天会、市长张嗣义,分管的领导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冀群风更是把党史工作放在心上、拿在手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裕、宽松的工作环境。我们的办公条件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市委办公室,人平办公用房19.8平方米,比市委办多出近两平米,有工作用车两辆,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有了如此优厚的工作条件,就有了安心工作的物质基础,但不等于有了一个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痼疾不可能自然根除。近年来,为了创造一个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每个同志的积极性,党史办狠抓管理创新,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性举措:
  --加强领导力量,发挥县级干部作用。吸纳调研员、副调研员参与办领导班子工作,使业务工作由原一人分管变为四人分管,使全办四名县级干部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领导力量大为增强。
  --中层干部一律轮岗。通过轮岗开阔视野、锻炼才干、提升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样大范围的轮岗在党史办尚属首次。
  --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因事设岗,以岗定责,年初下达年度目标任务,按月分解考核实施,年终兑现奖惩,使全办人员一个萝卜一个坑,切实履行好职责。
  --实行重大课题项目责任制。由一名最多两名县级干部牵头,抽调各科人员组成若干个重大课题研究小组,齐头并进开展工作。各课题组则专司其职,负责完成某一个课题研究任务。近年来由王钢同志牵头的改革开放30年课题组,由调研员张安生牵头的正史二卷课题组,由桂柏松同志牵头的抗损课题组,由陈红建同志牵头的“十五”大事课题组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体制机制。党史办对照科学发展要求,认真梳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对废、改、立工作作出安排,积极稳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决策力,完善了议事制度、决策制度、主任办公会制度及科长例会制度;为促进党史业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了重大党史科研课题项目责任制;为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组织保障能力,完善了干部业务培训制度、科长培训制度、文明单位创建和党建先进集体创建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十堰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工作管理细则》,较好地建立了长效机制。2009年11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在党史办视察时,对这一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坚持开展“研究成果出精品,工作业绩创一流,单位形象争最佳”和文明单位、党建先进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机关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改善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使干部职工安居乐业,多创佳绩。积极参加市直机关工委的各项活动,主动参与“三城联创”工作,切实开展机关工会和妇女工作,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干部职工文化生活,组织干部职工利用“工间操”学习太极拳,每年组织全办人员在近郊开展体育锻炼3?4次,并多次组织全市党史系统干部到全国、全省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学习考察。
  --关注基层,夯实基础。全面、完整、系统地总结了“十五”期间全市党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以表彰先进、激励斗志,为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提供借鉴。同时加强对各县(市)区党史部门和市直部门的工作指导,重点帮助竹溪、郧县、茅箭、张湾等县区解决了班子配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业务经费、办公用房、业务培训和正史、组织史审查把关等一系列问题,使竹溪、茅箭等县区工作面貌焕然一新,成果斐然,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党史工作的均衡发展。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