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是实现党史“资政育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牢牢把握地方党史宣传教育规律,破解难题,畅通渠道,卓有成效地制作推广《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以下简称《红色记忆》)系列短视频,初步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地方党史宣教工作新路子。短视频共40集,每集约6分钟。目前已经推出36集,累计集中观看合集电影的人数超30万人,各类点击量超3000万次。中央、省、市级媒体平台纷纷转载,短视频已经逐步成为全省知名、全国有名的党史学习品牌,分别被省有关部门领导和市领导批示肯定。
一、主动作为,突破党史宣教瓶颈,让党史学习“活起来”
一是聚焦“开门办党史”。坚持“开门办党史”,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党史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编撰,轻推广,宣教意识不够;党史作品倾向于理论化、资料化,为群众创作意识不够;与文旅、档案、方志等融合不够,“大党史”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等问题。《红色记忆》在创作宣传过程中,坚持开放理念,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形成工作合力,较好地体现了“开门办党史”的思维理念。
二是聚焦资源活化利用。党史资源活化利用,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工作的关键环节。一直以来,党史部门在史志资料挖掘上下力多,活化利用考虑少;党史作品沉睡在书柜里多,转为影视作品、短视频等鲜活作品还不够,形式较为生硬;讲党史故事多,通过历史档案、照片、人物追溯等立体塑造少,方法较为单一;单个人物或事件多,完整、系统呈现党史脉络少,内容较为分散等不足。《红色记忆》在摄制过程中,坚持党史活化的理念,最大限度挖掘地方档案党史资源,最新形式呈现党史作品独有魅力,努力实现党史从书斋走向新媒体的全新转变。
三是聚焦党史成果传播。守正创新、借媒发力是融媒体时代党史部门做好党史成果传播的重要法宝。近年来,党史部门尝试使用新媒体进行成果转化,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面临简单说教方式,吸引力、感染力不大;媒体传播单一,受众数量有限,辐射面不广等短板。《红色记忆》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短视频“短、平、快”的新媒体特点,通过“互联网+”的多元传播方式,不断增强宣传渗透力,实现了受众面的几何级增长。
四是聚焦“最后一公里”。打通党史宣教“最后一公里”,是党史宣教走深走实的目标要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党史宣教更多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没有深入农村、企业、医院、学校等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普及不够;大多集中在党员干部,没有到达基层一线,深入群众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大多集中在本地宣传,没有走出“家门”全面推广,影响不够。《红色记忆》在传播中,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一线,通过延伸触角,下基层、面对面的形式,将电影合集送到家门口、教室里、工作点等基层一线,真正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走出了第一步。
五是聚焦“常态化长效化”。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党员干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一阵就停,“学得浅、学得散、学得乱”,没有持之以恒;学习浮于表面,或囫囵吞枣,或浅尝辄止,没有真正“入脑入心”,系统规划不够;党史教材没有全面进学校,没有全面纳入课程体系,跟进措施不足。《红色记忆》在传播过程中,坚持长效理念,与中小学联合建立课堂学习机制,与党校联合打造党员学习阵地,在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二、打通渠道,推动党史宣教走深走实,让党史宣传“热起来”
一是统筹协调,突出党史宣教组织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实干家,也要做宣传家。为做好《红色记忆》短视频宣传工作,市档案馆主要领导带头上阵,分管领导、各科室分头参与,自上而下,有计划、分批次深入全市各行业领域开展短视频流动宣传展播,发挥了领导干部领头羊作用,在本地党史宣教实践中提升了组织领导力。目前,该展播活动已经累计开展10000余场次,覆盖人群达30余万人次(其中以露天电影形式展播近50场,受众人数15000余人,以怀旧的方式增强了观众的带入感),经验做法被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院网站刊载。
二是横向联动,凝聚党史宣教向心力。以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为契机,与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联合发文,将《红色记忆》纳入全市支部主题党日学习内容和全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活动内容,各级党组织集中观看7000余场;与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委老干部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国资委、市乡村振兴局等联合发文,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全市农村专场60余场、社区专场100余场、企业专场50余场、医院专场40余场、学校专场100余场、市委党校专场60余场、市老干部专场30余场、西藏曲松县播放5场,拓宽本地党史辐射力度,凝聚了党史宣教向心力,工作受到《人民日报》(湖北)客户端报道。
三是把握节点,扩大党史宣教影响力。在抓好常态宣传的同时,通过重要时间节点宣传造势,利用五四青年节、国际护士节、六一儿童节、国际档案日、重阳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了“五四初心永不改,红色基因恒流传”“纪念‘5·12’国际护士节”“红色档案走基层”“欢庆六一童心向党”和“学党史、迎重阳”等活动,受众达10余万人,传承了红色基因,拓展了《红色记忆》受众面,扩大了党史宣教影响力,典型做法被《人民日报》(湖北)客户端、新华社湖北客户端报道。
四是打造阵地,强化党史宣教吸引力。发挥本单位作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训教学基地的优势,以展播宣传短视频为载体,以“黄石建市成就展”“不忘来时路——中国共产党黄石历史展”为依托,组织实施了市委党校、市社会主义学院、大冶市委党校等各类主体班学员实训教学10余场次,接待湖北省湖南商会等省内外团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150余次,观众达6000余人,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内涵,开拓了本地党史宣教新渠道。省内外武汉、襄阳、孝感、鄂州、黄冈、随州、恩施和西藏曲松、新疆阿拉山口、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慕名前来学习打卡,黄石市档案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档案馆”。
五是创新媒介,增强党史宣教感染力。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搭建“报、网、端、微、屏”等多种平台,将《红色记忆》短视频推向主流媒体,被《学习强国》总平台、《湖北日报》客户端、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网站和湖北省档案馆网站、读档微信公众号、各县(市、区)公众号(视频号)等逐期转发,并在有轨电车、市民之家、移动营业厅、机关办公楼显示屏等公共场所滚动播放,《学习强国》总平台采用30余篇,目前已近90%收录。其相关信息被《人民日报》湖北客户端采纳2篇、新华社湖北客户端采纳1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采纳1篇、《湖北日报》采用1篇、《湖北日报》客户端采纳24篇、湖北党史网采纳9篇、湖北档案信息网采纳15篇、《档案记忆》采纳1篇、黄石档案微信公众号推送近150篇,在线上线下构建了“同心圆”的主流舆论新格局,增强了党史宣教感染力。
三、总结规律,巩固党史宣传教育成果,让党史文化“传下来”
一是构建“大党史”格局。党史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坚决扛起党史宣教第一责任,以思想破冰引领党史宣教事业发展。加强党史资料征集与编研,建立完整、系统的地方党史资源库,为党史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便捷服务。各级党委要链接各方资源、加大跨界整合,扩大党史宣教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各部门、各系统、各领域要紧密配合、协同推进,构建“大党史、大视野、大宣传”开放共享的党史宣教高端平台和工作格局。继续总结《红色记忆》成功经验,组织全市党史部门开展思想破冰大讨论、大思考,强化开放合作共享的工作理念,凝聚工作合力,促进“大党史”工作格局全面构建。
二是坚持面向群众。党史宣教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践行“为民服务”工作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要定位于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制作群众喜闻乐见、口口相传的党史好作品、爆款产品。利用“一下三民”实践活动、乡村振兴、社区下沉、“双千”等契机,大力实施党史宣教走基层,打通党史宣教“最后一公里”。继续深化《红色记忆》下基层,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做实基层宣传,久久为功,锲而不舍,真正把党史营养大餐呈送给基层广大群众。
三是打造精品力作。深度挖掘党史资源的文化、经济、精神等价值,提炼精神内涵,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赋予红色资源更多时代价值,服务现实需要。采取“党史+”模式,实现党史与党建、党史与文艺等的深度融合,涵育坚定跟党走的意志品质,使传统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活”起来。继续完善《红色记忆》创作做法,坚持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深耕黄石党史资源,力争创作《伟大的红三军团》等一批党史宣教精品力作。
四是创新宣教方式。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教育活动,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观念,将饱含着磅礴精神内涵的红色文化以现代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文化作品。创新宣传教育工作的方法、手段和载体,加强与宣传媒体的联动,探索融媒体时代党史宣教的有效路径。继续发扬《红色记忆》的“互联网+”宣传经验,创新党史宣教方式,努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党史宣教品牌。
五是建立长效机制。党史学习教育坚持抓长效,促常态。用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推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史。用好主题教育、主题党日和“三会一课”,让全体党员经常学党史。用好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继续把党史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必修课、常修课。用好学校思政课渠道,编撰青少年读本,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继续深化《红色记忆》和相关党史宣教作品的长期宣传推广,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持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成果。
(来源: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