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乡村振兴路上的史志力量——宜城市史志研究中心以编研成果赋能乡村振兴事业

发布日期: 2023-11-20 来源: 宜城市史志研究中心

  今年十月,宜城市“十佳双报到党组织书记”评选结果出炉,市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许中明荣登榜单;去年九月,宜城市十佳“楚都楷模”评选结果发布,市史志研究中心方志股股长习瑞芳榜上有名;前年八月,宜城市史志研究中心整体迁址工程动工,把1000多万元的工程投资和财政家底放在一起,市委、市政府毅然选择宁愿勒紧裤腰带,也要改善史志办公环境的决策。

  常年坐冷板凳的人,却屡屡登上荣誉之榜;名不见经传的单位,却被当地党委政府视为掌上明珠。是哪股力量提升了史志研究部门的社会地位?“有作为才有地位,作为在先,而地位在后,这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这就是宜城市“十佳”评选活动颁奖辞给予的正面回答。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宜城市史志研究中心坚持主动服务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回应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对史志工作的需求,在乡村文化、产业、生态振兴等方面,无不处处彰显着史志力量的存在。

上篇:都是史志帮的忙

  史志承载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能,属于软实力的文化范畴。但当适宜的传统文化产品赋能乡村振兴,并把历史智慧告诉当下的智者时,就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乡村振兴所提供的新认知、启迪、发现和判断,往往是新闻和宣传所替代不了的。

  镜头之一:2015年,宜城市史志部门对中共宜城土地革命的编研成果,成功地在板桥店镇新街村转化为中共鄂豫边革命历史纪念馆。土地革命时期,新街是中共鄂豫边临时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所在地。现在,这段红色历史已经演绎成镌刻在鄂北、豫南28县几代人骨血里的基因。因此,纪念馆一开馆便成为方圆百里党组织开展活动、青少年接受红色洗礼和群众红色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与纪念馆同时兴起的是新街村优质稻米、花生油在家门口变成了俏销商品,昔日荒芜的山坡被村民连片种上了精品黄桃。

  为让红色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市史志研究中心在不断向纪念馆注入新内容的同时,又把多项编研成果成功在新街村转化成了新的红色旅游资源。2019年,红军“三厂一院”(枪炮厂、子弹厂、被服厂、医院)旧址纪念馆建成开馆,全村300多亩黄桃开始量产;2022年,红九军第26师指挥部旧址开门迎宾,全村以黄桃为主的农产品实现园内采摘和网上热销。到这年为止,新街村红色旅游景区初具规模。其中,从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到红军“三厂一院”旧址,再到红九军第26师指挥部旧址,形成了一条长达6千米的红色旅游经济走廊。在这里,由于红色文化元素的有效注入,绿水青山被成功地演绎成了金山银山,而为发展红色旅游赋能的史志人,也被当地村民牢牢铭记在心头。

图一:城市居民组团在党畈村樱桃园采购樱桃(2022年摄)

  镜头之二: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乡村治理的设计是三治统一,即法治、德治和自治。其中,德治和自治是农民自己的行为标准,即以世代相传的民俗和非正式民约为基本制约,也称之为民俗制约。发掘和整理这些有关乡村治理民俗的传统文化内涵,其载体除村志编纂外,其他都难形成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融向心和感召为一炉的无形约束力。在这方面,宜城市史志研究中心在指导编修《万杨村志》时,对当地民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和整理。后来,万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审阅《万杨村志》初稿时,发现志稿对当地民俗的记载虽然分属明、清、民国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其内容都有异曲同工之用,都是当下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资源。

  “修其教不易其俗”。万杨村把这些民俗配上图画,做成一排排图文并茂的文化墙,不仅慢慢变成了村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引来了大量到万杨村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城市居民。万杨村的城边优势和纷至沓来的城市居民,迅速带动了当地花卉、果蔬采摘园和农家乐餐饮业的异军突起。现在,万杨村40多家餐馆和采摘园,虽有在服务和产品质量上的有序竞争,但都自觉遵守行业协会制定的规章,而这些规章内容正是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当代传承。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是这个村最具典型性的特质。

  镜头之三:去年7月28日,南营街道三桥村“六美家庭”授牌仪式在村里的“清风长廊”举行,全村18户农户分别荣获清廉、和睦、勤劳、忠义、诚信、好学等家庭称号。参加授牌仪式的除本村全体村民外,还有街道机关干部、邻村党员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授牌仪式后,首先是村小学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以“廉”为主线,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爱莲说》;然后是村民们以拉家常的方式,讲述自己前辈先贤或者邻居亲戚的优良家风家训故事。其中,革命烈士范家义教育妻子,拒收乡苏维埃政府送的柴火;革命烈士周守慧大义灭亲,处决破坏土改坏分子;革命烈士杨世健变卖家产,为苏区购买枪支弹药等红色故事,引起了在场乡亲们的广泛共鸣。

  其实,这些故事对三桥村的男女老少来说,大都早已耳熟能详,只是他们每次讲述都会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三桥村民讲述的故事来自史志部门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和传播。类似三桥村的“清廉颂”活动,宜城全市195个村和35个社区,大都有过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开展,只是内容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这就是他们讲的传统文化故事和现代红色故事,无一例外地都来自市史志研究中心,对宜城历代旧志的收集整理,对中共宜城历史的弘扬传承。

中篇:苦中有乐史志人

  史志工作部门清贫而辛苦,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事实;从事史志研究的领导和同志们,时常吃冰冷的盒饭,翻霉变的纸屑,瞅模糊的字迹,忘掉急需照顾的家人,这在宜城市史志研究中心也都司空见惯。但正是这样的一种工作环境,练就了宜城市一支高素质的史志工作队伍,其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把党的历史讲给干部 2020年,孙克强调任市史志研究中心主任。因为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需要,所以他成了全市最忙的单位一把手之一。半年时间,他结合中共党史,在系统研究中共宜城百年历史的基础上,亲手完成了“中共宜城百年历史图片展”的组稿和指导制作。图片展用4个展区、20个展出单元、8000文字、150张历史图片,以图文并茂和手机二维码阅读传播方式,把中共宜城百年历史展示得既通俗易懂,又脉络清晰。2021年6月28日,图片展首场展出仪式在燕京广场举行。仪式由市长主持,市委书记致辞,全市各镇、街道、市直单位一把手现场观展。回望党史是为了我们新时代的清醒,现场观展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这样感慨;表示要为家乡乡村振兴出智出力,这是很多游子在看到图片展视频后给予的热情回复。

  在图片展全市巡回展出的同时,孙克强不顾常吃冰冷盒饭已经造成的胃病疼痛,又主笔把图片展内容编撰成《中共宜城百年历史简明读本》。《读本》用精装的口袋书呈现,全书15万字,2022年6月出版,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的主导教材之一。近日,当笔者再次见到孙克强时,他正在潜心研究清光绪《宜城县续志》,桌上的盒饭还没有开启。当被问及胃病时,孙主任习惯地按住胸口,再喝一口爱人熬制的中药汤笑了,并且笑得十分欣慰。

图二:向市民推广普及史志编研成果(2021年摄)

  把传统文化讲给产业 方志股的习瑞芳已经有连续15年的地方志工作经验,她参加过宜城县历代旧志的整理,对《王祯农书》等古籍也有研读。党的十九大后,习瑞芳把指导镇村史志编修的重点,转入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和传承,重点是可用于乡村振兴的传统习俗、经营理念和生态建设等。类似万杨村沿用传统民俗治理村庄的成功,《高康村志》通过对境内淳于髡墓和古“善谑驿”文化的发掘,淳于髡在故事中表现出的善、仁、勇、忠、信、义、诚,不仅被农家乐业主们演绎成现代服务的经营理念,也带来了全村餐饮服务业的长盛不衰。还有大冲村利用村志编修挖掘老莱子孝道文化,把老莱子隐居的莱公山打造成孝道文化的传播基地;流水镇把《王祯农书》有关西瓜种植技术编入镇村志,用于指导全镇西瓜产业的转型升级;双泉村、皇城村、陈湾村利用村志提供的历史信息发展旅游业等,都无不凸显乡村振兴路上存在的史志力量。

  习瑞芳一个人就是一个方志股。记录当下,她要不断地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快递外卖、直播带货、家政服务、医院护工等新兴产业,每年编纂出版一部年鉴;传承历史,她要对历代旧志的研读做到孜孜不倦,不断用新的发现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她太辛苦了,同事们这样认为;做喜欢做的事情,“苦”可以理解为“乐”,习瑞芳这样认为。

  把红色故事讲给社会 宜城是革命老区,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厚重而光荣,每一位革命先烈都有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分管史志工作的许中明是一个知识面非常广泛的中年同志,入职史志工作还不足三年。但就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他和新入职党史股的杨红红一道,深入现场查寻、翻阅史料考证、夜以继日编写,不仅掌握了全市近百个党史遗址、党史人物及其背后的精彩故事,还把这些红色故事分别讲给各镇、街道和社区。像三桥村民讲范家义、周守慧等本地烈士和党史遗址一样,王集镇讲中共宜城第一个党小组长王全芝烈士发展组织,讲烈士王文锦大义灭亲;板桥店镇讲中共宜东一区委书记熊达武烈士处罚犯错妻子,讲红军枪炮子弹厂、被服厂和医院旧址的红色故事等。像这样的故事,许中明和杨红红他们向全市各镇、街道、社区和大部分村都有提供。群众听红色故事,党员悟党的初心,干部讲乡村振兴,是很多村组织开展活动的常态。红色基因在这种常态下赓续传承,与乡村振兴相匹配的组织、人才和文化振兴,也在这种常态下润物无声。

  和习瑞芳一样,杨红红也是一人一个党史股,也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70后女性,同样时常面临家庭与事业的两难抉择。今年九月,杨红红的父母同时病重住院。一边是需要陪护的亲人,一边是需要史料的红色遗址复原现场,她依旧选择了后者。住院的父母可以有护工,但遗址的复原不能没有真实的史料,杨红红这样解释。

下篇:方方面面说史志

  史志工作要深入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使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这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提出“鼓励乡村史志编修”的初衷。宜城市史志研究中心正是秉持这个初衷,把史志工作演绎成了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且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机关干部说:我们都有驻村工作任务,有时也从办公经费中挤出资金,用于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这只是缓解式输血;而要真正实现乡村的持久振兴,应该像史志部门那样,向乡村振兴赋能传统文化,更赓续传承红色文化,增加乡村的自身造血功能。乡村振兴这么一场大的战役,史志是不能不在场的。

  学校老师说:老师给学生讲述本地党史红色故事,对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情怀,有其他教材都难以达到的效果;学生把在学校听到的红色故事讲给家长,对家长们建设美丽乡村所产生的推力,也有其他力量都难于起到的作用。史志部门向学校及学生推荐的红色故事,既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家乡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

图三:中共宜城地方党史读物进校园(2023年摄)

  乡村干部说:我是新街村的妇女干部,也是红色旅游景区的导游解说。当游客纷至沓来时,我喜欢给客人讲红色故事,因为昔日闭塞的山区变成了景区;当游客尽兴采摘时,我高兴向他们介绍产品,因为村民的农特产品在家门口变成了商品。别处很多地方的红色旅游都出现了“穿堂风”现象,但我们的游客数量在稳步上升。其中的原因除当地宜人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红色资源外,主要是市史志研究中心不断有新的史志编研成果在向景区注入史志文化的活力。

  企业员工说:跟很多乡村、社区、学校和机关一样,市史志研究中心在新华书店也设置有本地史志图书陈列专柜,向读者提供免费阅读服务。其中,阅读党史读物的主要是党员干部,他们除自身的党史学习外,是在为开展党史教育和“主题党日”筹备素材;地方志书的主要读者是乡村干部和外地务工返乡人员,他们的阅读目的都是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发展和壮大产业寻找历史依据。

  社区领导说:今年五月,我们学苑社区的“清廉家风馆”建成开馆。由于家风馆展示的清廉家风,都是市史志研究中心提供的本地先烈和英模故事,所以备受社区居民的青睐。居民们逢年过节、茶后饭余,大人都会带着孩子、主人都会介绍客人来家风馆转转。向孩子传授红色基因、给客人介绍家乡产业、为乡村振兴举荐优秀人才,是在光顾家风馆人群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

  (宜城市史志研究中心 张志富)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