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北京人民每饮用三杯水 两杯来自丹江口水库

发布日期: 2024-10-28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崔逾瑜 刘天纵 许应锋 杨千帆 北京日报记者王天淇 王一涵

微信视频

断流23年的潮白河全线贯通。(北京市水务局供图)

  采访地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北京市

  供受水情况 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北京市调水超104.92亿立方米,北京市1600多万人受益。

  首都北京,这座拥有2180多万常住人口、1.6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城市,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极度“喊渴”。

  千里“南水”,逶迤北上;浩浩汤汤,润泽京华。

  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京累计调水104.92亿立方米,其中,超70亿立方米直接用于城市生活用水。也就是说,首都人民喝的、用的每三杯水中,至少两杯是“南水”。

  不仅如此,清澈奔流的“南水”还赋予永定河、潮白河等重生的际遇。干涸的五大河流“动起来”,牵手入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极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有力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副处长周政坦言。

团城湖变“天鹅湖”

  历经26天的沿途采访,9月2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抵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站——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团城湖。

  一条全长885米的明渠,是1432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的最末端。2014年以来,汉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跨越千里,几乎全程自流入京,最后“装”进团城湖调节池。

  团城湖是保证城市供水安全承接南水北调来水的关键性工程,它连接密云水库、南水北调两大水源。“‘南水’日供水能力达470万立方米,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由不足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团城湖管理处工程科科长王鹭杨说。

  记者看到,在团城湖调节池明镜般的水面上,天鹅、野鸭等正在游弋觅食,时而追逐嬉戏、展翅翱翔,时而低空盘旋、交颈私语。

  “鸟儿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王鹭杨介绍,团城湖调节池是北京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平时不对公众开放。因为水质好、干扰少,黑天鹅、斑头秋沙鸭、苍鹭等20余种鸟类到团城湖栖息。尤其是黑天鹅在团城湖安家以来,诞下了黑天鹅宝宝。毛茸茸又探头探脑的黑天鹅宝宝成为团宠,冲上热搜。

  在昌平新城地表水厂,“南水”经过处理后,输送至配水管网,让居民安心用水。据厂长曹杰介绍,水厂从京密引水渠取水,每年3月至12月为“南水”,其他时间为密云水库水,每天供水4万立方米,惠及昌平城区20万人口。

  截至目前,北京接纳“南水”的水厂达15座,沿着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形成一条长约107公里的地下输水环路。

  39岁的李冬宇家住北京市朝阳区,2003年随父母从武汉搬到北京生活。初到北京时,全家人都喝不惯“硬水”。由于水垢太多,家里还装了净水器。“现在喝回南方的水,煮饭泡茶都倍儿香。”李冬宇称,这十年,除水管检修外,家里几乎没停过水。

  为纪念南水北调工程,北京市建设南水北调团城湖明渠纪念广场。整个广场以“饮水思源”为主题,守望林、思源碑、丹水池、地上天河、甘露台等处处流淌“南水情”。丹水池取意于湖北丹江口水库,水池面积约95平方米,代表每年向北方调水95亿立方米;地上天河雕塑长62米,寓意南水北调工程自构想到建成经历62年;甘露台面积为1600平方米,代表生活在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北京人民对南来之水的感激。

断流的潮白河通航了

  今年8月30日,潮白河迎来历史性时刻:通航。

  滨河水域,游船船长刘兵兵驾驶首发号“潮白河1号”,悠然穿梭于碧波之上,领略两岸旖旎风光。

  “一趟40分钟,环绕俸伯桥、河南村桥,形成一条长约6公里的美丽环线。”刘兵兵称,到了周末、节假日,50座的游船增开班次,仍是趟趟满员。

  潮白河是北京市第二大河流,由潮河、白河汇流而成,干流在北京境内长83.5公里。

  在刘兵兵的记忆里,潮白河只是干涸裸露的河床。

  “潮白河自1998年出现断流。”据潮白河管理处规计科科长张怀斌介绍,随着城市用水量增加,上游密云水库无水可放,潮白河渐渐干涸。

  “南水”带来转机。

  据密云水库管理处高级工程师黄楠称,“南水”进京后,利用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反向输水,将6亿立方米“南水”存入“大水盆”——密云水库,增加北京水资源战略储备。2021年10月,密云水库蓄水量达35.79亿立方米,创历史最高。

  张怀斌称,潮白河生态补水历经两个阶段。自2015年起,南水北调送来“及时水”,来水回补密怀顺水源地,至2020年累计回补约3.4亿立方米,潮白河局部有水了。2021年春天,密云水库开闸,通过潮白河向密怀顺水源地启动大规模生态补水。

  2021年5月29日,经过整整一个月的生态补水,断流23年的潮白河再次奔流起来。河边的居民涌到岸边,欢呼雀跃。

  在“南水”的加持下,北京的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牵手下游河北和天津的河道,奔赴大海。

  可喜的是,从2015年起,北京地下水位连续9年回升,累计回升13.14米,增加储量67亿立方米。

丹江口翘嘴鲌“游”上首都市民餐桌

  9月25日下午6时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茶棚西路的“丹江渔村·小院”,70间包房和15张卡座差不多满座。

  餐厅门外,一口大鱼池里,丹江口翘嘴鲌欢快游动。

  “这些翘嘴鲌是从丹江口市蒿坪镇寺沟村养殖基地用‘专车’运来的,个个鲜活!”餐厅经理李磊说,北京市民喝上“南水”后,对来自水源地的食材也偏爱三分。清蒸翘嘴鲌是餐厅的招牌菜,每天要卖出150多条。

  2014年,“南水”进京,丹江口市和北京市海淀区结为“一对一”协作关系。在两地政府的支持下,丹江口农副产品展销基地在海淀区四季青镇成立。次年,展销基地转型为餐厅,取名“丹江渔村”,80%的食材都来自十堰。从此,丹江口翘嘴鲌随“南水”一同进京,“游上”首都市民的餐桌,成了丹江渔村餐厅的“网红”。

  “在北京,丹江渔村能吃到鲜活的丹江口翘嘴鲌。”李磊介绍,丹江口翘嘴鲌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肉质鲜嫩。但它对水质要求高,离水3分钟左右就死了。为了丹江口翘嘴鲌活蹦乱跳地进京,餐厅专门定制冷链专车——水箱里装上丹江口库区水,水温保持在18℃,全程充氧。

  到京前,记者曾在丹江口市蒿坪镇寺沟村养殖基地采访过,20多个生态鱼池年产丹江口翘嘴鲌等鱼类15万公斤。早上6时,冷链车开始装鱼,10时出发,次日凌晨抵达北京,送往丹江渔村12家门店。

  “入口即化,还有家乡味!”在京定居20多年的十堰人余承波是餐厅常客,每次必点清蒸翘嘴鲌。

  掌勺的厨师长曾刚是土生土长的丹江口人,今年33岁,到餐厅工作7年。作为家乡人,他很是自豪:“我们让北京人民不仅喝上丹江口水库的水,而且吃上来自丹江口的活鱼。”

  在“丹江渔村·小院”内,喝的是来自南水北调水源地的丹江口“武当山”水,用的是定制款的“南水北调”餐巾纸,吃的是丹江口翘嘴鲌、房县小花菇等十堰土特产,送的是丹江口血桃、丹江口蜜橘、房县黄酒等伴手礼,就连装修风格也是小木屋、芦席棚、走马灯、旧渔船等元素,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丹江口水库旁的小渔村。

  “我们希望客人用餐时,更多了解南水北调这一宏伟工程背后的湖北人、湖北事、湖北文化和湖北情。”李磊说。

  (来源:湖北日报)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