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地方党史宣教的人民性立场和群众思维
——以《英勇的红三军团》系列短视频热播为例

发布日期: 2024-10-28 来源: 黄石日报

叶立文  陈诗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文艺创作只有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性”的本质特征,才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最近持续火爆的《英勇的红三军团》(以下简称《红三军团》)短视频系列就是这样一件极具人民性特质的红色文艺精品。《红三军团》短视频系列采用统摄全局的“零聚焦”叙事视点、时空渐进式叙事结构、动静交织的叙事场景,借助新型的媒体技术为大众呈现了红三军团自1928年由起义初创队伍到1935年因整编取消番号的七年战斗历程。以历史的再现为核心内容,创新制作和传播的新形式和新途径,本质上具有鲜明的文艺属性,其人民性表达贯穿于系统性的宣教实践之中,融合于线性历史叙述和立体现实传播之中。

  面对党史传播传统方式导致的吸引力不强以及受众面受限等现实问题,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依托并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回到“人”本身,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诠释地方党史文化内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解读红色历史,借助鲜活多元的传播体系拓展受众面积,成功打造出立足群众、传播面向群众的《红三军团》短视频系列。作品开播以来,不仅被中宣部党建网、新华社、中国档案报等中央级媒体及湖北、江西、湖南、陕西等省近50家媒体转载,在全网形成超6000万的点击量,还通过支部主题活动方式、视频合集现场展播等多种形式输送到广大一线群众身边,目前观众已经达到20余万人,真正实现了红色历史文化面向基层、直达一线的深度传播,成为近年来地方党史宣教的现象级案例之一。

  《红三军团》短视频系列一改严肃刻板的灌输式讲述,以通俗易懂、面向大众的传播语言,串联起红三军团英勇无畏、功勋卓著的全景式传奇历史。在高度凝练的叙事节奏中,不仅彭德怀、滕代远、李灿、何长工等革命历史人物被塑造成了有血有肉、无私无畏的个体,丰富了党史的精神内涵,而且怀揣着革命理想的最广泛工农大众也同样作为历史的主体,呈现出饱满鲜活的姿态。如果说对革命先辈的刻画彰显了浓郁的家国情怀,那么作品中真实再现的场景、深入浅出的情节、革命后代的出镜,更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风云变幻的战争岁月,成功实现了与革命历史的共鸣、共情、共振。此外,作品精心穿插的诗词、歌曲、戏剧、文件等红色文化资料,艺术地凸显了“人民性”的审美特性,更为直观地展现出革命年代的风貌和精神,有效传递了红色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地方性是人民性的重要表征。将红色革命的地方性与全国性重大历史事件精妙嵌合,是《红三军团》人民性表达和群众思维的创造性实践。该片不仅生动还原了革命年代黄石儿女的斗争场景,展现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建言献策、谋划部署、浴血冲锋的动人故事,还精心展示了黄石地区现有的建军和会议旧址、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红色遗存,用这些沉默的历史载体追溯红三军团的光辉事迹,因立足黄石红色资源、体现黄石元素而显示出独特的地方党史价值。从历史维度而言,黄石地方党史是全国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红三军团》充分挖掘整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采用编年体的写史方式构建起长征前夕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发展的“骨架”,客观揭示出党的历史中具有局部意义的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既凸显了地方党史自身的特殊性意蕴,又保持了与全国党史的一致性关联,为局部或阶段性历史的细节补遗作出地方贡献。

  新时代文艺创作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最终艺术归属,简而言之,群众思维是让文艺作品更接地气更具广泛传播力的理论基石。除了叙事的人民性导向,《红三军团》的制作及传播充分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群众思维。为了丰富红三军团的历史资料,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湖南、湖北、江西、陕西等地,联合当地党史部门走访20余座城市,寻找遗落在民间的红色记忆,将收集到的红三军团战斗记录、先烈事迹等档案资料以文字叙述、影视、人物点评等方式浓缩在作品中,增加了作品厚度。对“云储存”保留的红色资源进行再加工,不仅适应了融媒体时代信息储备的最新趋势,还以其传播的便捷增强了大众对党史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多次组织研讨,力求在情节构思、镜头密度、场景搭建、剪辑配乐等方面适应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以更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貌承载主流文化内涵,从而增强了作品的鲜活度、感染力。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认为,艺术产品一般只有以市场形式进行流通和走向市场,才能使自身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从潜在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从这一视角来看,《红三军团》的成功不仅在于优质的党史内容、精良的制作水平,还在于其传播由线上及线下,由小圈到大圈,由地方到全国,逐步实现地方党史宣教效应的最大化、最优化。

  置身媒体融合时代,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针对日益变化的形势不断调整自身工作定位,积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着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早在去年推出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短视频系列就率先践行“跨界融合”理念,构建了以短视频为载体,视频号、公众号、抖音等各大媒介平台共融互通的传播矩阵,短期内就实现了超5000万的全网点击量。时隔一年后,《红三军团》短视频系列再次聚焦多面并进的传播策略,在建立全媒体、多终端的主流舆论格局基础上,作品传播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军营、农村,有力有效地落实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使深藏故纸堆的“阳春白雪”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以开放性的传播思维推动走进江西赣州、湖南长沙、陕西吴起等地,探索出地方党史在省外乃至全国传播的新路径。值得一提的是,《红三军团》短视频的交互性特征让观众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和弹幕等功能即时反馈自己的看法,有效实现了党史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打通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文化润心,成风化人。这是优秀文艺作品葆有群众思维的现实要求,也是《红三军团》的最终落脚点。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立足群众思维,探索构建“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的创新性文化建设模式,不仅高度重视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突出作用,统筹布局,把握传播规律,遵循时度效原则,通过定时定点的首播方式让观众养成观看习惯,让地方党史深入人心。紧紧抓住抓红色传承这个立德树人的关键点,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相继在湖北黄石和通山、湖南浏阳、江西井冈山、陕西吴起等多地大中小学开展《红三军团》展播活动,努力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路径,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显然,《红三军团》对新时代党史传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性作用,这种示范既体现在“守正”即对人民性立场的坚守上,又体现在“创新”即话语表达方式的变革上,同时也体现在群众思维的传播上。在新的时代定位下,党史传播应当秉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进一步发挥群众路线的根本支撑作用,聚焦年轻主流群体,探索多元艺术表达,有力实现红色文化教育落地生根。

  扎根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是百年来我党领导文艺创作的基本立场,《红三军团》的制作传播实践表明,促进党史传播在新时代“年轻态”“鲜活化”,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扎实践行人民性立场和群众思维。一方面,以新的话语形态激活年轻群体热情,通过内容创新、艺术重构来打造与时俱进的红色文化精品。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单向的传播定式,努力搭建档案党史部门和群众双向互动的桥梁,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性党史文化传播新体系。也就是说,只有真正立足人民大众,践行群众思维,深挖红色资源,创新内容形态,缔造“流量王国”,才能促进地方党史文化“破圈”传播,才能使红色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来源:黄石日报 叶立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等职。陈诗晴,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