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通山县开展“寻找红军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重走红军路活动

发布日期: 2024-11-05 来源: 中国老区网

阮友功

  10月21日,在诞生中国首个红色政权的通山县的大畈镇白泥村,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指导,通山县红色文化研究会、通山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共同组织的“追寻红军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红五纵队挺进鄂东南95周年活动顺利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家后代——项英后代项阳、方步舟后代项勇、叶金波后代叶文钦、林育南烈士之孙林旭东等,同通山县有关单位领导和上百名志愿者一起参与活动。

  20世纪初,在通山这片红色土地上,彭德怀、何长工、王震、萧克、叶金波等,先后在九宫山、大幕山、冷水坪、楚王山、燕厦、圣庙等地组织发动革命,并建立起7个根据地、8个县级以上党组织。咸(咸宁)蒲(蒲圻)崇(崇阳)通(通山) 县委、修(修水)武(武宁)崇(崇阳)通(通山) 县委以及鄂东南和湘鄂赣边区的党政军机关曾设在境内,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被党史研究者称为“鄂赣红都”。在长达20余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当时不足20万人口的通山,有近10万人投身革命,3.2万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举办此次活动旨在弘扬红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更好地建设好先辈们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

  中国红色研究会副会长杨发喜说,通山是光荣老区,通山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军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我有两个印象,一是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成立,是对世界人民的启发。二是红五纵队进通山,得到通山人民一万元银元和一千多件被服。正是因为此,彭德怀戏称何长工成了革命的暴发户。通山人民节衣缩食,克服一切困难,把最后一粒粮、最后一件衣都要捐给自己的队伍,有3万多儿女为革命而牺牲,值得敬仰”。

  早上九点,在大畈镇白泥村鄂南文化展览馆内举行了简单的启动仪式后,队伍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翻越鸡口山,队员们一步一个脚印,亲身体验着红军当年所经历的艰难险阻,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红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随后,队员们来到黄沙铺镇文化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他们感受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讲解员生动地讲述了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下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们为了革命理想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最后,队员们来到烈士陵园,静默伫立,缅怀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牺牲的先烈们。眼前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队员们深受触动,心中充满了对先辈们的敬仰之情。下午三点,在舞蹈《盛世欢歌》的精彩演绎下,红色文艺演出活动拉开序幕。男声独唱《八千里边防大北疆》,深情的歌声表达“心中的一抹红色”,展现出祖国的辉煌成就与人民的爱国情怀。舞蹈《东方红》通过情景讲述、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生动再现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程,讲述各革命旧址的红色故事。

  重走红军路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它让人们铭记那段峥嵘岁月,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接续奋斗,让红军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中国老区网)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