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芳 耿珊珊
近日,在迎接第十一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之际,90岁的志愿军飞行员陶伟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他从武汉出发走向抗美援朝战场的故事时,反复谈到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从1950年12月至1951年7月,半年时间里,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验”)有300多名学生离开校园,自愿参军上战场。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内抗美援朝浮雕纪念墙。记者史伟摄
12月13日,记者来到省实验,见校园里竖立着抗美援朝浮雕纪念墙,309名校友的姓名一一在目。墙上镌刻这样一段文字:“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省实验中学青年学子深深懂得新中国来之不易,决不能被外来霸权势力扼杀。学校初、高中300余名学子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投笔从戎,为捍卫正义与和平,奔赴战场,誓将热血与青春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相关史料保存于学校档案馆中。翻开这份名为《关于学生参干名册(一九五〇——一九五一年)》的档案,记者看到,上面记录着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学习的同学名字、军事干部学校类别、家长姓名、家庭住址。档案中还有军属证、通知单、纪念章的领取记录。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的一份档案封面。(一九五〇 — 一九五一年)记者耿珊珊摄
档案显示,16岁的陶伟就读于该校高二甲班,上学期被空军学校录取,这个班同批有23名同学参干。从1950年12月到1951年7月, 该校通过学校报名途径参干的初、高中学生合计有300名,在档案中记录在册。据学校介绍,另有9名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报名参干,该档案中虽未见记录,学校经核实后也纳入统计名单。这300多名学子从各类军事干部学校毕业后,分到部队,有的入朝作战,有的守卫边疆,有的从事国防保障工作。
据《武汉市志军事志》记载,同期,全市共有1897名青年学生被批准参干。省实验参干人数,占到全市六分之一。多位校友回忆,当时不少班级因参干走了一半的学生。
309人之一的李超民立志考清华大学,17岁参军后,从事战斗机维修工作。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91岁的他仍无悔当初的选择:“当兵还是光荣。”同样已经91岁的汪学钰告诉记者,当年从武汉出发,大家都做好了开赴前线的准备。范中慧、陈小曼等女同学热血不输男儿,参军后去了抗美援朝参战部队。
(来源:武汉晚报)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