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走进乡村看振兴】强村振业 富民兴乡

发布日期: 2025-02-24 来源: 《党员生活》杂志

尹璇 江澳 黄成 彭锶雪

  大江奔涌千里秀,荆楚大地绘新图。冬日漫步江汉平原,沃野千里,村庄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田间地头,农人忙碌收获,村头巷尾,孩童欢笑嬉戏,一幅村强民富的和美乡村幸福图景尽现眼前。

  松滋地处鄂西南,山接武陵余脉,水连洞庭碧波,位于“九曲回肠”的荆江上游,是省委“三百”战略“百强冲刺”县市。

  作为“城尾乡头”的县域,既是城乡交会的接合部,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近年来,松滋坚决扛牢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强村行动”为抓手,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松滋洈水水库

以赛赋能促振兴

  “我们村今年预计种植芹菜500亩,为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1月10日,松滋市2025年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评审会现场气氛热烈,老城镇老城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劲松晒出成绩单,赢得台下阵阵掌声。活动现场,39位村支书轮番上台,展思路、亮真招、比干劲,参加路演推荐,7名评审专家逐一打分,决胜出33个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项目,共享千万元发展“红包”。

  在松滋,这样的“书记论坛”已连续开展6年,“以赛促干”激发了村党组织书记的干事创业活力,提振村“两委”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热情,为乡村振兴“造血赋能”。

  近年来,为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激励不够等问题,松滋市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头号工程,以项目推动特色农业发展。2020年,松滋市明确——每年10个村分享500万元发展资金,对年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当年增长部分的10%奖励给村班子成员。2023年3月,松滋市出台《关于实施“强村行动”计划的意见》,大力推进“强村行动”,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奖补力度:整合资金1000万元,每年遴选20个优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予以扶持;每年安排100万元,对村域经济考核前10名和进位前10名进行奖励;每年列支1200万元财政资金进行化债奖补,三年时间实现锁定的村级债务清零……

  “强县工程,支点在强镇,落脚点在强村。”松滋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村党组织书记想得了法子、找得对路子,村集体经济才能更强健,杜绝有资源不会利用、有资产不会经营的现象,促进产业升级、集体增收。

  开展竞争性立项6年,153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催生村级集体经济“开花结果”。邓家铺村、胜利村、白龙埂村和王家桥镇、街河市镇、万家乡等先后上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八宝镇连续3年入围全国千强镇,一大批村镇产业实力迈上新台阶,抓村集体经济“四个三”模式入选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近3年,松滋市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速持续保持在30%以上,总收入从2019年的3087.57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9631.5万元,首次接近“亿元大关”,经营性收入过20万元的村达214个,其中50个村超50万元,17个村超百万元。

石龙桥村裕沃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

唤醒“眠田”绘“丰”景

  秋播一粒籽,夏收万斤油。走进杨林市镇石龙桥村,千顷沃野,耕田机轰鸣着在田间来回穿梭,旋耕、播种、施肥……整套流程一机完成,仅15分钟就能完成一亩油菜的播种。“过去种田要起早贪黑,弄得一身泥水,累得腰酸背痛,现在当起了‘甩手掌柜’,只用托管给合作社,比自己种得还要好、还省力。”村里的种粮大户彭远新乐呵呵地说。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然而,小农户依靠“个力”,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前几年,因村里人口老龄化和耕种效益低,耕地多有撂荒。”石龙桥村党总支书记叶丹介绍,近年来,村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零散小田变连片大田,但传统粗放的耕作模式并不能有效发挥高标准农田的作用。

  如何解决“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让有限的土地多产粮、产好粮?2022年4月,石龙桥村招引一家集育秧、插秧、机耕、机整等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流转租赁村级土地1000亩,实行“水稻+油菜”接茬轮作,并为本村及周边村上千农户提供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和技术指导,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耕种成本,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让更多村民种好田、产好粮。

  筑巢引凤栖,沃土繁华开。成片的地块和优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让石龙桥村昔日“沉睡”的荒地成了香饽饽,一批市场主体先后落户石龙桥村,规模流转土地开发朝天椒、玉米等种植养殖基地,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带动12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田保姆”助农,节本又增效。早在2020年,沙道观镇启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成为松滋市首个整镇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乡镇。

  “建立‘党组织+合作社+服务组织+农户’发展架构,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同合作社的产业、市场优势紧密结合。”沙道观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该模式,全镇已累计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81.9万余元。

松滋市小南海生态涵养区首届花朝节

抱团联建齐致富

  “过去小散农户各管各家,产品的销售受市场影响较大。今年统一种植联合社提供的优质水稻种,订单在手,销路不愁,每亩地年产值可增加500元左右。”洈水镇汪家咀村党支部书记黄万新说,如今加入了联合社,大伙儿种得安心、卖得放心。

  因洈水风景而名,因青山绿水而美的洈水镇,是松滋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乡镇,下辖25个行政村,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已达到100%。如何进一步形成产业集群,增强村级合作社的“造血”功能、促农增收?

  “零星发展,规模小,没特色,竞争力弱。”洈水镇豹子岭村党支部书记唐汇晏介绍,2024年,豹子岭村在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农业局、供销社的支持下,村党支部牵头,将村里的三家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资源整合,成立豹子岭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联社,采取“订单农业”、代种代管代收等方式与农户深度合作,带动周边8个行政村种植优质稻,汪家咀村便是获益村之一。

  合作社联社由豹子岭村集体和3家合作社共同出资,村级控股55%,3家合作社各占股15%,建设占地20亩的粮食烘干中心、粮食仓储中心、农资配送中心、农机服务中心。联合社不仅在耕、种、管、收的全程种植环节提供服务,还向前延伸选种、育种、育苗,向后延伸加工、仓储、营销等环节的社会化托管服务,把控了农作物质量、产量,实现标准化生产,也增强了销售渠道拓展、议价能力等方面的整体优势。

  “统一品种种植、统一农资配送,种地成本下降了,收获后再由联合社统一品牌包装、集中定向销售,优质稻比普通稻每斤售价高出2到3毛钱。”唐汇晏表示,联合社变“单打独斗”为“抱团致富”,真正实现了农户收入增加、集体收入递加、产业效益累加、社会效益叠加。

  目前,联合社已辐射带动1.5万亩耕地种植优质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辐射周边8个村,2024年,豹子岭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

盘清家底引“金凤”

  临近年末,走进斯家场镇鞍子岭村,厂房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干劲十足,一派争分夺秒、干事兴业的繁忙建设景象。

  鞍子岭村位于松滋市西部,焦柳铁路、G351国道、矿港公路纵横穿村而过,距离鄂西南大宗货物水、公、铁运输集散要地——车阳河港口仅20公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车阳河港口是武汉到宜昌段长江以南唯一设有海关监管、检验检疫查验的县级口岸。”鞍子岭村党总支书记文春华介绍,要充分发挥紧靠港口和矿区的区位优势,转变思路抓招商。

  2023年,鞍子岭村村“两委”一班人认真分析 形势,多方奔 走引项目,积极洽谈促合作,先后赴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开展招商考察,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收益,优中选优招引最适合、发展潜力最大的项目,成功招引湖北烨庭建设有限公司落户。该公司落户当年,就带动农户增收145万余元,村集体增收30万元。投产后,每年税收可达300万元以上,可带动就业100余人。

  随后,村“两委”乘势而上,进一步全面摸清村级闲置厂房、土地等资产“家底”,通过改造提升、开发利用、资产入股、招商引资等方式唤醒“沉睡资源”,变“包袱”为财富——招引湖北双木园艺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00亩,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通过盘活松运木业和翔实建材2家亏损企业,让年产20万立方米木制品的松林木业和投资1.2亿元的蓝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顺利落户,实现2家企业成功转型,每年可为集体增收7万元;盘活170亩闲置场地进行土地租赁,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各类项目落地后,土地流转、征地补偿、企业招工、矛盾调解……每件事村‘两委’都当自家事来解决,努力当好‘金牌店小二’。”文春华表示,下一步,鞍子岭村将继续整合资源,跟进重点项目,优化企业服务,走出一条村民得实惠、集体有收入、企业快发展的强村富民新路子。

点“绿”成“金”兴一方

  2024年11月28日,在松滋市小南海生态涵养区,2024年“知音湖北四季村晚”走进小南海湖畔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南海镇本土居民自编自演的13个节目轮番上演,演乡事、说乡音、唱乡愁、舞乡情。此次活动由南海镇三垸村、牛食坡村、白溪桥村三村共同协办,吸引周边700余名群众参与,4.4万人通过松滋市融媒体中心直播在线观看。

  三垸村位于小南海生态涵养区核心区,风景秀美,交通便利。2018年,三垸村依托位于小南海核心区和紧邻城郊的区位优势,利用小南海项目部分征迁资金修建了26间商铺门面,将一次性补偿转变为持续性投资,打造一个镇级创业孵化基地。

  “门面出租率达90%,引进十几家市场主体落户,每年租金达到33万元。”三垸村党总支书记彭寒松说。与此同时,三垸村抢抓小南海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机遇,联合小南海湖周边的牛食坡村、白溪桥村,共同创办湖北古郧千回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整合农业、文化、旅游等各方资源,共同开发、管护小南海湖,形成抱团发展、集中突围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预计带动30余人就业,为村级增收10万元。

  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三垸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成功打造了一个集种植、旅游、销售为一体的莲产业基地,全村共有新型合作社、采摘园、农家乐7家,年产值达800余万元。“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近郊休闲城镇这一定位,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强农富农的重要抓手,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以村域经济小精彩助推镇域、市域经济大发展。”面对未来,彭寒松信心满满。

  (来源:《党员生活》杂志2025年第1期下)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