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晋 胡战军 余水松 黄政
春日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万亩虾稻田碧波荡漾,千亩湘莲基地波光粼粼,4公里水杉林间露营帐篷错落有致。
峒山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
鄂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殷殷嘱托,努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本。在如今的长港镇峒山村,“乡愁”不再是游子心底的一抹怅惘,而是被量化成可播种、可经营的产业基因;青山绿水不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与村民福祉深度绑定的幸福靠山。
从“土地沉睡”到“活水涌流”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鄂州时强调,“粮食安全要靠自己”。从此,峒山村虾稻连作第一人陈开焱坚定了种粮的决心。
当年,陈开焱率先将43亩土地改为虾稻连作试验田,探索“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模式。通过科学规划,水稻与小龙虾共生互促,亩均收益从千元跃升至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80%以上村民推行虾稻连作模式,收入翻了一番。
“过去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无人机播种、机械化收割,亩均收益翻番!”陈开焱承包的虾稻田年收入超40万元。2024年,峒山村发放谷种4.26万斤、复耕土地200余亩,推广“虾稻共生”“百合+水稻轮作”等模式,地力补贴覆盖近万亩农田,科技特派员驻点指导,亩均增收超3000元。
从撂荒到集约,土地流转激活沉睡资源。
走进占地500亩的嘉禾渔业基地,传统鱼塘已升级为温室大棚,鲈鱼、鳜鱼等高附加值品种游弋其间。该项目通过“种苗繁育+冷链加工”全链条布局,实现年产鱼苗300万尾、成鱼50万公斤。3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带动就业20人。
湖北春之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在峒山村流转土地50亩,开展“食用百合+水稻”轮作项目。除了每亩地支付流转费用800元外,每年还为当地村民支付劳动报酬数十万元,亩产百合球2万颗。
如今,峒山村全村9867.56亩耕地已完成确权登记,土地流转率达78%,规模化经营面积超5000亩。村集体成立农业发展公司,整合零散土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村民土地流转后,既是股东可领分红,又能在基地务工拿工资,收入涨了几倍。
从“脏乱差”到“花园村”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峒山,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了参加演讲比赛,在城区官柳小学读书的小满,特意让爸爸带她回到峒山老家录制报名海选视频。
长港镇峒山村
镜头里,青瓦白墙的民居与水杉林相映成趣,柏油路蜿蜒穿过绿油油的稻田,垃圾分类亭旁花草点缀。“演讲内容是峒山,视频背景也是峒山,肯定能让评委老师们眼前一亮!”小满的自信源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几年前的峒山村,泥巴路遇雨就变泥泞,露天厕所污水横流,垃圾堆积无人处理。79岁的村民陈太成回忆道:“那时候进出村只有一条泥巴路,下大雨时水淹到膝盖,家家户户都盼着搬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峒山村,和村民代表座谈时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如今的峒山村,50条村道完成改造,主干道铺上了柏油,机耕路也实现水泥硬化,路灯照亮每户门庭。在2024年“洁港行动”中,村里清运垃圾100余趟、硬化道路1.7公里、清淤沟渠7公里,东渡大堤加固工程更是筑牢了防汛屏障。
环境治理的细节处处彰显匠心:污水管网覆盖率100%,秸秆回收和净化处理系统实现生态循环,无害化卫生公厕取代露天旱厕。村民周红霞指着垃圾分类亭笑道:“现在游客都夸我们村比城里还干净!”
改变始于“共谋共建”的治理模式。通过“村湾夜话”“板凳会”等形式,村民集体议事,自发拆除违建34处,筹资安装路灯30盏。村里引入园林公司,将水边、路边、湾边“三边绿化”理念融入日常,水杉林、樱花大道等景观带四季常青。这种“政府引导+村民自治”的模式,让峒山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村”等十余项国家级荣誉。
从“雁南飞”到“凤还巢”
峒山村水杉林旁,90后青年陈川正忙着接待游客。在他的栖客露营基地里,每到周末,游客来体验垂钓、农事采摘,土鸡蛋、武昌鱼、稻田虾等特产供不应求。
陈川的故事是峒山青年返乡潮的缩影。3年前,他放弃上海工作,回乡投资300万元打造露营基地,将水杉林变为“网红打卡地”。基地推出农事体验、研学课堂,游客采摘果蔬按市场价结算,农户收入翻倍。“周末预约爆满,去年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额超百万元。”陈川说。陈川的成功激发了更多峒山人的热情:南京种植户与村民合作种植220亩藜蒿,每亩年收益超万元;作为鄂州女婿,李衡离开奋斗多年的广州,来到峒山成为鄂州市峒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成功申请了“峒山”区域公用品牌;大学生陈庚返乡加入村“两委”,推动电商品牌“峒山”走向全国……
“十几年前村里只剩800人,如今常住人口2800人,年轻人成了主力军。”村委会主任占志启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医保补贴等政策,峒山村将分散的耕地集中运营,吸引80%劳动力返乡。2024年,4场高素质农民培训、3场农业讲座培育出50余名技术能手,科技赋能让“新农人”底气十足。如今,随着基础设施升级、产业振兴和乡情召唤,游子们纷纷返乡创业,村集体产业从单一农业拓展至22个生态基地,年总产值达1.6亿元,集体收入超过500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3.6万元。峒山村正以“凤还巢”的姿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让土地生金、让人才扎根、让乡愁永驻。”从“空心村”到“网红村”,从外出务工者的“一张车票”到返乡创业者的“一份乡愁”,这片土地正以产业之兴、生态之美、人文之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来源: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