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委党史办公室
近几年来,黄冈市围绕“红色大别山”建设,依托境内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动黄冈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提认识。黄冈市是党史资源大市,红色资源丰富,革命传统光辉灿烂。这里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建了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力量,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铸就了“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红色遗址遗迹点多面广,散布于城镇和乡村。黄冈市委、市政府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红色文化也出生产力”的思想认识,积极推进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
2011年,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推进黄冈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黄冈市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名人文化建设的意见》《黄冈名人文化建设规划》《黄冈文物事业发展规划》《黄冈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政策文件,这些文件都将革命遗址遗迹工作纳入重点内容。2012年,湖北省委提出了建设“四个大别山”的重要论断和指导方针,黄冈市委将发扬红色精神,开发红色资源确立为“红色大别山”建设的主要内涵,提出要进一步将黄冈大别山独一无二的红色精神打造成跨越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色文化进一步开发。文化部门编制的《黄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黄冈大别山红色文化大遗址”的概念。黄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全国、全省两会上呼吁,将黄冈红色大遗址保护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得到了省委和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2013年2月,黄冈市启动“黄冈大别山红色文化大遗址”规划编制和申报工作。
二、强保护。每一处革命遗址遗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独特价值。黄冈从遗址遗迹的收集、整理,到规划设计、保护性建设,到后期管理、使用,都要进行科学化论证和设计,引入景观学、管理学等理念,实现革命遗址遗迹的文化功能和永续发展。目前,黄冈已经编制完成《黄冈大别山红色文化大遗址保护开发总体规划》,其保护项目已经列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指导意见,全市正在推进有关项目建设。“黄冈大别山红色文化大遗址”是以红安、麻城、团风、英山、罗田、蕲春等地革命遗址遗迹为主要片区,以“黄麻起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史实发生地为核心节点,形成保护、纪念、展示、开发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格局。在规划工作中,改变各种纪念馆展示内容上的大同小异和对遗址的简单复建,在遗址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上做文章,修建有特色的纪念场馆。
2009年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全国红色旅游规划发展纲要》将黄冈大别山列为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将红安、麻城列入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安、麻城、罗田、英山4处革命烈士陵园被列为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黄冈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提出全力打造黄冈大别山红色旅游经济圈,先后筹资近10亿元分别改扩建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李先念故居、麻城烈士陵园、王树声大将故居等革命遗址和遗迹。黄冈共推出了涉及801处红色遗址的重点保护开发项目,包括红色圣地文化遗存、建党元勋故里保护、开国将帅与将军故里保护、重大革命武装诞生地保护、革命战役相关史迹与纪念地保护等。黄冈抢抓中央、省委决定在黄冈红安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学院的机遇,在规划阶段,就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受到高度重视;在建设阶段,市、县两级党史部门及时跟踪服务,多次赴外省市征集资料文物、考察展馆、搜集信息。积极开展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馆陈列大纲的编写,送审稿经中宣部和省委一次性审查通过,地方党史文字材料已经演绎成声、光、电、文、图、物融为一体的高科技展馆,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