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炫亮红色文化 助推咸宁超越

发布日期: 2016-12-08 来源:

咸宁市委党史研究室

  咸宁是光荣的老革命根据地,以咸宁六地为主体的鄂东南革命根据地“依靠自身,独立创建;起步最早,发展迅猛;动员最普遍,斗争最深入;根据地面积最广,稳定、巩固时间最长。是湘鄂赣根据地最稳固的战略后方,是湘鄂赣根据地最重要、最深厚的兵源基地,是湘鄂赣根据地最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专家李福珍论文《鄂东南根据地发展历程、特点及在发展、巩固湘鄂赣根据地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咸宁有10余万人为革命英勇捐躯,其中在册革命烈士1万余人。 “红色教授”钱亦石、“青年楷模”何功伟、 “没有走上授衔台的将军”叶金波,都是咸宁籍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监察部长钱瑛,中国人民共和国上将黄永胜,少将阮贤榜、阮汉清、殷承桢、赵国泰都是咸宁籍的将军。革命老前辈彭德怀、罗荣桓、王震、何长工、黄克诚、罗亦农等在咸宁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鄂东南道委书记吴致民、湘鄂赣省军区北路指挥部参谋长肖克允、鄂东南独立红三师师长肖高蔚都牺牲并长眠在咸宁。尤其是咸宁发生了名震中外的北伐汀泗桥战役、诞生八七会议后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鄂南秋收暴动等,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发利用党史资源,炫亮咸宁红色文化,可以助推咸宁弯道超越,早日实现市委提出的“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建设国际生态城市”的宏伟目标。
  一、咸宁党史资源丰富
  2010年10月,市委党史研究室根据上级党史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市委的安排,完成了全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全市重要革命遗址共计123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43处,如鄂南暴动莲花塘遗址、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和红三团前委扩大会议遗址等;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2处,如罗荣桓纪念馆、鄂东南道委扩大会议遗址等;革命领导人故居12处,如彭德怀旧居、钱瑛故居、王首道旧居、钱亦石故居、何功伟故居、王震旧居、张体学旧居等;烈士陵园、纪念碑、塔15座,著名烈士墓15座。
  二、咸宁红色文化现状
  一是党史资料得到了大力挖掘和抢救,党史岀版成果丰硕。市委党史研究室整理编辑、出版发行了党史资料、地方党史、组织史资料、英烈传、人物传记共32种,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咸宁历史》第一、二卷,《鄂南英烈传》共4卷;县、市、区党史部门编辑出版49种
  二是党史素材被提炼加工成文艺作品,党史宣传教育进一步普及。党史部门与有关单位协作,拍摄了微电影《钱英回乡》《元帅从这里起步》《功勋》《铁骑南征》等。以通山人民革命史为素材的长篇叙事诗《通山革命山歌》已创作完成。
  三是党史人物研究不断加强,岀现了一批佳作。除党史部门、新四军研究会等机构外,民间岀现了一批研究、撰写党史人物传记的作家,在党史部门的帮助下,完成了《叶金波传》《黄菊庄革命春秋》《青年楷模何功伟》《钱瑛传》《钱亦石》《李先念与嘉鱼》《李平革命记》等著作。
  四是党史研讨、纪念活动正在走强,效果明显。市委党史研究室“鄂南建立八七会议后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课题”研究正在深入进行。通山、通城多次举办鄂南秋收暴动与红色政权研讨会、座谈会,取得了成果,扩大了影响,引起了社会和党史专家的普遍关注。通城县申请承办2018年第五届湘鄂赣苏区论坛,获得成功。纪念建党、建军、红军长征胜利等活动日益隆重,到烈士陵园、墓瞻仰、献花活动日益普及。
  五是革命遗址保护逐渐被重视,不断深入人心。市政府于2004年公布了第一批10个革命遗址保护单位,对革命遗址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现在一些地方民间保护革命遗址的热情很高,要求开发利用革命遗址的要求也很高,并有实际行动。通山县石门村村民筹资十几万元建起了红色门楼、党史墙,迁葬烈士墓,保护革命遗址,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在红色文化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自己的不足。主要是:一是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太少,党史工作机构创作的党史人物传记不多,革命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力度不大,这种局面有待改观。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