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红色文化场馆在社会教育中的角色与定位——以陈云纪念馆为例

发布日期: 2019-05-13 来源:

陈麟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历史是理想信念的载体,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发挥历史的导向作用。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便来到上海,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党中央对于红色历史、红色文化和红色文化场馆的重视,为红色文化场馆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红色文化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近百年奋斗的光荣实践,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鲜亮底色。红色文化场馆因其联结时空、见证历史的独特优势,在红色文化教育和增强文化自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新时代新环境下,推动理念创新,深入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场馆在红色文化教育中作为“内容引擎”“体验空间”“传播媒体”“合作枢纽”的复合身份与角色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红色文化场馆在文化教育中的功能实现和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发挥。
  

一、深挖内涵,打造红色文化 “内容引擎”

  红色文化场馆通常依托故居、遗址、遗迹而建立,往往有着丰富的物质藏品,并以此成为一段红色历史或人物精神的重要标识与象征,因此承担着历史见证者与传承者的角色,是展现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这种历史的真实与文化的厚重,通过转化为场馆中的展陈、讲解、藏品、讲座,甚至建筑环境等多种形式 内容,使观众们可以跨越时空、直面历史,在直观接触中感悟红色文化,由此发挥着其在红色文化社会教育中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需要文化场馆立足自身主题及特色,打造红色文化“内容引擎”。为此,既要注重对有形遗产的保护,更要注重红色基因的传承,深挖其精髓要义,揭示其时代价值,积极将文化场馆在建立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资源底蕴,有效转化为多感官、多层次、具体多样的文化内容。
  (一)让主题党课“火”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就不能割断历史,而应当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通起来,一体化认识和认同。从红色文化场馆蕴含的精神和实际出发,开发主题党课,既是红色文化场馆学术研究和宣教水平的综合体现,更是红色文化场馆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在增强文化自信中作用的重要方法。多年来,结合重大时事热点,陈云纪念馆打造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党课。纪念馆专门组织研究人员开发《陈云调查研究的思想与启示》《学习陈云五种精神,争做“两学一做”先锋》《陈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典范》等专题报告,让领导干部学习陈云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范,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除此之外,为了满足来馆参观人员的需求,纪念馆还开发了《党性修养的光辉典范》《革命领袖的人格风范》《陈云成为两代中央 领导集体成员的原因分析》《陈云在历史关键时期的选择》《漫谈陈云的思想方法》等多门课程,因材施教,分众引导,深受好评。
  (二)让文化品牌“亮”起来。品牌是各种资源的综合产物,也是给受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关注点和宣传点。通过打造“IP”概念,可以进一步提升场馆形象与辨识度,提升各种附加值。但同时,让文化品牌“亮”起来,也需要场馆找准自身资源与观众需求的切合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牢牢把握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正确导向。按照实践的标准,着眼于文化的现代化,着眼于解决今天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满足人民的需求,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得到充分弘扬,服务和造福人民。陈云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学习使陈云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也使陈云不断提升思想方法和工作本领。陈云纪念馆积极挖掘陈云的学习修身实践,结合上海的市民修身行动,打造“红色 修身,风范永传”活动品牌,吸引沪上红色文化场馆和观众共同参与、共同推广,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陈云纪念馆还从地处绿色环抱的古镇实际出发,想方设法拓展周边文化资源,与所在地政府一起打造了“红色+绿色+古色”的文化体验,着力推进三色文化的相互交融与伟人思想、当代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是“陈云纪念馆+专题馆”的红色文化体验。除了基本陈列,纪念馆还开设了陈云手迹碑廊、评弹艺术馆、算盘文化馆、领袖铜像馆等专题展馆以及陈云思想的实践基地,使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伟人的精神风范。二是“陈云家乡青浦水乡”的绿色文化体验。纪念馆坐落于青浦区西侧,馆区内花草树木、小河假山、亭台廊桥错落有致,环境迷人,让更多的人体验到纪念馆不仅是感悟红色文化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的好地方。三是“陈云故居练塘古镇” 的古色文化体验。陈云家乡练塘是千年古镇,古迹随处可见,也留下了陈云的许多足迹。与纪念馆一墙之隔的市河上,横跨着六座元、明、清时期的古石桥。人们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品味慢生活,追寻伟人足迹,感悟伟人精神,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强烈自豪和自信。
  (三)让特色党课“动”起来。“优质内容 +多样形式”,是实现文化资源成功转化的“密码”。其中,“特色宣讲”“特色党课”无疑是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创新红色文化内容的又一重要途径。经过多年探索,陈云纪念馆“因时因人”打造了专题党课、电影党课、曲艺党课、戏剧党课,以及“云”系列微党课等形式多样的党性教育方式。电影党课采用“授课+观影”的方式,自2017年以来,全市已有3万多名党员群众相继走进影院或纪念馆观看电影《难忘的岁月》,聆听党课报告200余场。曲艺党课和戏剧党课采用演出加专题授课等人民群众喜 闻乐见的形式,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2017年以来,曲艺党课先后多次走进社区、厂区、校区等,反响热烈。观众在生动、风趣的节目中感受陈云身上所体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以及勤奋学习精神。
  (四)让场馆内容“活”起来。如何在稳定中反映时事,在红色文化传播中体现时代特色,需要场馆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紧跟时事热点、体现时代特色的策划能力。陈云纪念馆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对时事的反应速度,反映时代脉搏。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纪念馆积极配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阿基米德”平台等,在纪念馆开讲“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讲”专题讲座,除现场观众外,更有超过70 万听众通过网络收听,及时传播党的十九大精神,扩大了纪念馆的影响。纪念馆还以最快速度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参观讲解和专题讲课,针对各个时期的全局重点工作,突出讲解某一方面相关的内容,让讲者常讲常新,听者 常听常悟。借力、借势、借机扩大影响是纪念馆共建共享的有效方式。陈云纪念馆将雷锋生前所在连队连长虞仁昌、上海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刘石安、全国著名劳模杨怀远、殷仁俊等和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高行“爱心妈妈”)代表陈慧娟、全国最美志愿者黄吉人等先进人物请进纪念馆,为观众举办座谈、讲座,实现纪念馆主题的合理延展,扩大了纪念馆影响的辐射面。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