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记载真实 承载历史 不忘初心 矢志前行

发布日期: 2019-06-17 来源:

十堰市茅箭区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 王磊 涂晓静

  在十堰市茅箭区档案馆库房内整齐而又完好的陈列着15件中原突围部队的珍贵档案。这批珍贵档案是中原突围部队王树声部于1946年9月至12月在茅塔地区从事革命斗争时留下的,有部队向老百姓借粮、借钱、借物的借据,还有中共中央中原局给王树声部队所发的电文、部队将伤员交给当地群众寄养的信函,以及当地群众为部队加工衣被的收交凭证等。2007年5月,茅箭区档案馆将这批茅塔乡东沟村民间发现的15件反映中原突围部队的珍贵档案接收进馆。
  

一、红色珍贵档案见证了人民军队刚铁般的意志和纪律

  看着东沟陈列馆里一件件烈士们战争留下的实物:那些生锈的大刀长矛;一件件带血的棉袄……在这些简单而又朴实的装备面前,思绪迅速被拉回到那个艰苦的战争岁月……
  从1946年9月开始,王树声创建鄂西北根据地进入反“清剿”的艰难对峙阶段,国民党军调集了整编第六十师的第十三、一八五,一九九旅和整编第十师的第十、第八十三旅,对鄂西北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清剿”。
  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战士们缺吃少穿,有很多士兵连鞋子都没有……凭着坚强的意志,对党对人民忠诚的信念,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清剿”斗争,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其中有1946年10月10日的东沟红岩子大捷,这是鄂西北区党委军区首脑机关的一场保卫战。10月中旬,王树声部署七团从武当山下来,夜袭驻青山港的郧县保安团、歼敌1000余人,缴获大批军需物资,还获得了一份十分宝贵的1/20万的鄂西北地图。10月下旬,江汉二团在丁家营击毁国民党军满载弹药的汽车2辆,取走十余箱炸药后将其全部炸毁。11月中旬,第七团和第三分区第九大队在均县的娘娘山、园林山一带遭国民党军第一八五、十旅跟踪追击,双方激战竟日,七团和九大队冲出包围,转移到茅塔河北面的茅坪地区。11月下旬,国民党军一八五、第十三旅又跟踪而至,将七团和九大队包围于茅坪的马蹄山上,第七团和第九大队英勇作战,一天连续打退国民党军6次进攻,最后以白刃格斗将其击退,缴获步枪30余支,子弹49箱。
  王树声在武当山坚持游击战争期间,牵制致6个整编师16个旅和12个地方保安团,共10万人达半年之久。其间,同敌军作战百余次,毙伤敌正规军1400余人,俘虏官兵177人;毙伤保安团官兵780人,俘726人,缴获敌人大量武器弹药物资,完成了党中央和中原局赋予的光荣的艰巨的任务。
  

二、红色珍贵档案记载下深深的军民鱼水情

  这15件珍贵档案中有5件是新四军的借据和收据,记述着借钱、借粮食、借猪、借衣物的具体数额。其中有一份借条写到“今借到陈泽堂先生稻谷拾石”,落款为“新四军一纵七团后勤处,卅五年九月”,一帧借据,引出一个档案故事。第七团攻打均县南关以后,回撤中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被迫转移到茅塔河六里坪南部,粮食供给不上,三位新四军到当地的保长家里借粮。陈性保长,二话不说,慷慨解囊,连夜组织帮工准备好粮食,让新四军挑走。借据是一位连长留下的,连长反复说我们胜利了就来还粮。
  档案无声,情意深远;档案静默,寓意深刻。一帧帧珍贵档案,涌现出了一个个为了支持中原突围战的英雄群众群象。比如开明绅士茅塔河保长周八爷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一方面与敌人周旋,为新四军的斗争争取时间,另一方面为新四军提供住所、粮食、衣物等等。后经档案资料查实,当时中原突围战在茅塔河、官山一带群众家中养伤的,其实遍及到了各家各户,直到1947年4月以后,才陆续康复归队。
  

三、秉承红色意志,老区人民矢志前行

  周承文,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区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地道的东沟人,听着老人讲述的革命故事长大。十几岁放牛时,每走到一处墓穴,父亲就会告诉我,里面掩埋的是一位烈士”。在40年后,周承文怀揣着对烈士的敬仰,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共收集了100多件文物,向茅箭区档案馆捐赠15件珍贵档案。他就像一位巧手,将那段艰难的历史岁月一点一点拼凑起来,供世人缅怀。
  2007年5月,茅箭区档案馆将周承文收集的15件珍贵档案接收进馆。为了更好的将中原突围战中新四军的英勇事迹及涌现出的一个个英雄老区群众展现出来,区档案馆进行去污、去酸、加固修裱等技术增强纸张的强度,恢复字迹,提高耐久性;另外还进行复制、数字化扫描、仿真件制作等技术用于档案陈列展览,更好宣传这片红色文化,将那段历史徐徐向世人娓娓道来。
  通过对这15件珍贵档案的接收维护,茅箭的“兰台人”更加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同时做为一名老区人感到了无比的自豪。我们做为新时代的档案人,更要秉承先烈们的遗志,始终谨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为茅箭的档案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