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五峰红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发布日期: 2020-01-06 来源:

谢群山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境皆山,作为土家族聚集之地,近现代以来各个革命时期中,共产党人在此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组织动员土汉儿女,开展对敌斗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红色文化资源。
  一、五峰红色文化资源丰厚
  五峰红色文化萌芽于大革命时期。1925、1926年,五峰已有多种形式的农民组织,如宋家河“捆柴会”、红渔坪“同心会”、蒿坪“大刀会”。白天下地种田,夜间集中训练,当地群众习惯称之为“猫子会”。1927年3月,枝江青年邓宗禹受中共湖北区委派遣,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驻五峰县指导员身份,到五峰从事革命活动;4月,中共五峰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邓任书记。
  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共中央直接策划下,贺龙、周逸群等革命先辈创立包括五峰在内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1930年5月1日,中共湘鄂西前委书记贺龙等,在五峰镇城关书院主持召开群众大会,正式宣布中共五峰县委员会,县苏维埃政府、游击大队等同时成立。1930年底,五峰、鹤峰、长阳苏区基本连成一片。1931年3月,在红二军团领导贺龙、邓中夏主持下,湘鄂边独立第二团在星岩坪枫竹园成立,五峰红渔坪人汪沛然任团长,成为保卫和巩固湘鄂边根据地的骨干力量。1931年3、4月间,由周小康主持,在五峰县采花乡长茂司刘家大屋召开了五峰、鹤峰、桑植、石门、长阳五县党的代表大会。各县出席党代会的代表共100余人,选举产生了中共湘鄂边分特委,成立湘鄂边五县联县政府。大会的召开,进一步巩固了五峰在湘鄂边根据地的中心地位。此时,湘鄂西苏区逐渐发展成当时全国最大的6个苏区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块建立在少数民族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的发源地。
  抗日战争时期,五峰渔洋关作为战时军事重地,成为前线运送枪械、弹药、粮草的军运枢纽和保卫恩施以及陪都重庆的要塞。至1945年8月,五峰全县为抗战动员民夫达100万人次以上。1943年5月至12月,鄂西会战、常德会战中日本侵略军两次进犯五峰。在国共两党的组织领导下,五峰人民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仁和坪一带的群众拿起猎枪向日军开火,数以千计的五峰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鄂西北军区参谋长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张才千所率部队和李人林率领的新四军江南游击支队一支队在五峰红渔坪胜利会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游击纵队,后在长江以南活动3个多月,不断打击和牵制敌4个正规旅和6个保安大队,有力支援了各解放区的作战。纵队转战江南时,以五峰为中心的湘鄂边地下党组织,在积极配合江南游击纵队作战的同时,自身力量也得到发展和壮大,组建了中共江南工委及江南游击队,与敌进行了机动灵活、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后来大军南下,解放湘鄂边地区、五峰全境和平解放做了组织上和军事上的准备。
  纵观整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峰近6万各族人民参加斗争,数以千计的土家儿女壮烈牺牲。仅土地革命时期,五峰就有3万余人追随湘鄂西红军领袖贺龙,在五峰内外转战,使五峰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十年风雨征程,五峰境内保留下54处革命遗址遗存,革命烈士姓名事迹可考者800余人,重要革命活动、革命事迹80余件,同时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传说,构成五峰土家红色文化的主体内容。
  二、五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通过五峰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在文化、教育和史志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部分革命遗址遗迹得到有效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
  (一)红色遗址遗存有效保护
  五峰人民在进行革命的长期斗争中,留下数十处珍贵的革命遗址,是一笔宝贵的土家红色历史文化遗产。2010年,五峰完成全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纸质、电子、影像等形式在内的“六个一”的档案资料和普查成果。经调查,全县革命遗址共54个,占地9293平方米,保护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土地革命时期遗址45个、抗日战争时期5个、解放战争时期2个、建国后修建的纪念设施2个;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未定42个;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个。
  为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近几年县文化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如渔洋关市苏维埃政府旧址,早在2006年即被宜昌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县政府公布为五峰未成年人校外德育基地。2017年,县委党校挂牌为党校培训教育基地。为保障遗址安全,县文物管理局在渔洋关市苏维埃政府旧址设立了专门的保护小组,负责日常安全保卫工作,开辟了消防通道,配置消防水池、灭火器等设施,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相关安全防护管理制度。目前渔关苏维埃旧址正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拟定征集革命文物、筹备陈列展览,以提升旧址的利用实效,办好红色教育基地。
  又如地处老县城中心地带的红二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因年代久远,房屋结构腐蚀,原有遗址基本消失。2017年,县文物事业管理局、五峰镇正街居委会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多方筹集资金,购买民居老屋,用时4个多月,在原址复建恢复了红二军团总指挥部旧址,五峰老城区新添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二)革命历史研究成果初现
  早在1981年,五峰苏区史调查组即在大量亲历者回忆的基础上编写出《湘鄂西苏区五峰县革命斗争史》,初步勾勒出五峰苏区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脉络。在此书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广泛征集史料,1989年县党史办又出版《五峰革命斗争史》一书,该书经反复调查考证、广征博引,进一步核实和丰富了大量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将编写下限延长至1949年,记录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五峰革命的全貌。1990年,县党史办编辑出版《五峰英烈》一书。2004年,县老促会、县史志办联合出版了张人荣先生调查整理的、反映蒿坪土地革命时期历史的书籍《蒿坪苏区红旗飘》。至2009年,《中国共产党五峰历史》(第一卷)正式出版,全书26万余字,正文部分4编13章,所载主要内容上至1919年5月,下至1949年11月五峰解放,第一次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五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
  在历次资料收集的基础上,2010年3月,由县老促会、县史志办合编的《五峰革命斗争史料汇编》内部出版。全书82万字,收录革命故事6篇,红色歌谣59首,历史文献12则,回忆录、调查报告和编研文章19篇,记录革命人物845名,调查历史遗址遗迹30处,为五峰革命历史保存了宝贵的文字及声像资源。
  2014年,为庆祝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暨五峰县更名一百周年,县史志办组织编写《百年五峰》一书,该书借用文学笔法,借助日记、书信、档案、新闻报道等文献资料和个人亲历、采访等口述史料,描绘了五峰百年的风雨历程。2015年,县政协在广泛查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等馆藏档案的基础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广泛收集抗战亲历者、知情人口述史料,通过艰苦的努力,形成《五峰抗战》一书,使得五峰县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画卷得以再现。
  经初步统计,目前全县已公开或内部出版革命史料和研究书籍十余种,内容涉及自鸦片战争到五峰解放的各个历史时期,脉络完整清晰、体系初步确立,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红色宣传教育成绩斐然
  在全面系统地传承五峰红色历史文化方面,县党史部门、县委党校和相关教育部门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仅2019年4月至12月,县党史部门即先后为县委中心组、市县直相关单位、全县乡镇、村(社区)、企业以及湘鄂边13县“贺龙杯”篮球赛代表等48家单位,在渔洋关市苏维埃政府旧址、张官波烈士墓前、红二军团总指挥部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游击纵队成立纪念碑、长茂司刘家大屋五县党代会旧址、白鹤村沙坝子革命烈士纪念碑等12处,宣讲《五峰革命斗争史略》《五峰革命斗争简史》《贺龙与红二军团在五峰》《五峰解放初清匪反霸斗争及镇压反革命运动》或《贺龙红军在湘鄂边》35场次,各单位干部职工及旁听群众2000人次,反响热烈。
  县委党校一贯注重本土红色文化教育,长期聘请县史专家及县史志办工作人员为学员开设五峰革命斗争史相关课程。2018年始,先后3次为全县青年干部培训班、党外干部班和入党积极分子暨后备干部培训班开设《五峰革命斗争史略》大型课程,给广大学员留下深刻印像。
  中小学教育方面。2017年,渔洋关镇小学投资十余万元,在校门的道路两侧修建鄂西会战期间,师生抢运弹药的浮雕墙。2017年6月渔关镇小红色纪念馆竣工,馆藏包括贺龙元帅早年在五峰进行革命活动期间用过的马鞍,贺龙送给村民刘明珍的绑腿、送给赵光玉的油灯,原江南游击队战士刘桂生用过的家具书籍、刻着中美英苏四国国旗的“同盟胜利”纪念章等珍贵革命文物。该红色纪念馆已经成为五峰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假以时日,必将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青少年红色文化学习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渔关镇小校本教材《红色渔小》在历经反复修订后投入使用,为青少年注入红色基因,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
  2018年底,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等单位与渔洋关镇小学共同策划打造的红色主题音乐剧《红色记忆》首演,该剧生动描绘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贺龙率领的工农红军在湘鄂边根据地筚路蓝缕、浴血奋战的革命历程。再现了1943年5月鄂西会战期间渔洋关小学校长吴峙东率领师生到王爷庙兵站抢运和保护弹药,为抗战不惜流血牺牲、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活动开展方面。2014至2015年,县政协在编纂五峰抗战史料,开展田野调查时,发现了1943年冬在常德会战仁和坪战役中壮烈殉国的抗战英烈叶迪团长的坟墓及残碑,之后详尽考证了叶迪团长生平,并多方联系其后人。2017年至2018年,五峰政协两次联络并组织叶迪亲属来到五峰渔洋关参加抗日英烈祭扫活动。
  三、五峰红色文化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五峰县在本土红色文化保护开发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资金、人员、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制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革命遗址保存方面,曾经的54处革命遗迹,受自然侵蚀、社会发展影响,现仅残存19个,基本消失的17个,完全消失的达18个之多;基地建设方面,除渔关镇小、渔洋关市苏维埃等少数几个,尚缺乏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原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6年10月搬迁新县城后,因资金缺乏,无力改造升级为陈列厅,至今未重新布展;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目前我县专门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及专门从事党史研究人员严重缺乏,专业后备人才几乎为空白,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五峰红色文化的开发传承。为进一步利用好、保护好我县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设红色文化载体。在全县,至少打造一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土家红色文化教育品牌基地,拍摄一部全方位展示本土红色文化的专题宣传片,设计开发一条以五峰“土家红色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培育旅游基地,推出旅游产品,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宣传教育功能。
  二是提供充足财力支撑。积极向中央和省市级文物管理、史志部门争取,每年给地方拨入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确保五峰革命遗址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持续进行。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列支专项经费,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各项资金,对特色重大项目加大保障力度,强化五峰红色历史的征编及利用。
  三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对五峰红色文化工作的领导和重视,引进专业人才充实文化和史志干部队伍,加大培训培养、选拔任用力度,不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明确牵头部门,统筹协调相关单位,形成合力,文体旅游、教育、民政、史志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将相关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开创五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新局面。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档案馆)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