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武昌中央农民讲习所革命斗争精神在武汉具有了新时代特征

发布日期: 2020-09-14 来源:

万建辉 刘 翔

  1927年毛泽东主办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革命实践,在武汉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农民运动史的英雄主义篇章,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红色资源和精神财富。武汉革命博物馆(由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合并而成)继承秉承“为城市收藏历史”的职责使命,今年3月中旬起,开启战疫物证征集工作,目前已征集到1万余件战疫物证,留存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战疫壮举。

  带队赴各医院、各战疫单位征集物证的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说,农讲所展现了革命斗争精神,而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冲击,抱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强大信念,武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取得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决定性成果,体现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革命斗争精神。

  一双沾着泥磨掉底的鞋,是武汉革命博物馆工作人员从中建三局二公司职工尹典那里征集而来的。1月30日,建设中的火神山医院需安装排水管道,集装箱板房距地面只有30厘米的缝隙,连日降雨地面满是泥泞,尹典和32名同事趴在泥坑中安装作业,这双鞋长期泡在泥水里,鞋底被磨掉。

  征集的抗疫物证里还有第一张方舱医院胸片、张伯礼院士签名的防护服及手书《归辞》、陈薇院士签名的首日封、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孙晖的对讲机、武昌方舱医院护士长王建英的工作笔记、福建医疗队给下榻酒店写的感谢信,以及樱花防护服、火神山军医的军靴军帽、抗疫乘机纪念机票等等。它们是武汉人民和援汉医疗人员在武汉战疫中“拼过命”的证明。

农讲所学员像火种一样 从武汉播撒到全国各地

  “武昌农讲所很多学员在武汉接受教育和培训后,回到各地参与领导当地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他们如火种播撒到全国各地,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了他们的青春与热血。”

  理论知识与军事实战训练相结合

  8月21日,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一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主持武昌农讲所全面工作的毛泽东怀着对中国农民运动的极大热忱,同瞿秋白、彭湃、恽代英等共产党人和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人士共同努力,指导来自全国17个省区的学员学习革命理论和农民运动常识,进行军事训练。

  有些军事训练和实战合一。如农讲所学员戴克敏,曾在1927年5月参加200名学员组成的全副武装的学生军,于5月14日星夜驰援麻城,经过一周血战,平定了麻城会匪暴乱。返回武汉后,戴克敏在《剿灭麻城会匪的经过》一文中写道:“这次战斗,是我们许多没有受过训练的农所学生,第一次走上战场,我也在这次战斗中,才实际过上兵士的生活……反革命者弓上弦刀出鞘,现在革命已不是空口喊喊的事了!”

  1927年5月21日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决定选派一部分武昌农讲所湖南籍学员进行短期培训,提前回湖南开展工作。20名学员秘密来到湖北省农民协会后面的山上,在一栋四面有围墙的房子里学习一周。学习内容有自制简易炸弹、铁壳手榴弹,驳壳枪的装卸与使用,短兵相接的临机应变,敌情判断与侦查,通讯联络的技术要点等等。学习期间,恽代英前往作报告,讲解党的政策,分析形势,勉励大家鼓足勇气,坚定信心,为挽转局势做出贡献。

  报名参加到农讲所的800多名学员,许多是各地农会骨干,有400多名是青年学生。他们经过毛泽东、彭湃等人的授课,相当一部分学员接受了革命思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高万娥说,当时人们称武汉为“赤都”,许多革命活动在武汉开展,如进军河南继续北伐的军事行动,收回租界的反帝运动,反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的宣传与军事行动等,这些都对农讲所学员接受革命思想有着极大的鼓舞。

  学员毕业后英勇参加、领导各省武装起义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在武汉也逐渐走向反共,到当年7月中旬正式反共。刚刚毕业奔赴农村的农讲所学员面临严峻的革命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农讲所教员与学员分别参加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湘鄂西起义、河北玉田暴动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暴动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中坚力量。

  在武汉召开的“八七会议”决定把秋收起义农村暴动当作重要任务,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组织秋收起义,方志敏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江西领导弋横暴动,农讲所学员刘征回家乡河北玉田组织暴动……

  曾任武昌农讲所教员的张国基、任军事教官的傅杰,以及桂步蟾、舒国藩等近百名学员参加了南昌起义,奋不顾身、冲锋陷阵。

  高万娥说:“经过在‘赤都’武汉的学习、熔炼,农讲所学员身上普遍体现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革命到底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多年过去,这种精神已深深融入武汉人民的血脉与灵魂,成为武汉城市精神的丰富滋养,它鼓舞和激励武汉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与洪水、与疫情作坚决的斗争。”

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武汉为祖国奋斗

  1927年初,广州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大革命的中心由广州转移到武汉。当年3月,彭湃来到武汉,和毛泽东、方志敏等13人被选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在武汉期间,彭湃住在毛泽东的住处——武昌都府堤41号,在毛泽东创办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员,为来自全国的农会学员和青年学生讲授农民运动理论。

  彭湃孙子彭浩,日前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谈起祖父在武汉的革命经历,特别提到祖父和毛主席在武汉的日子。在武昌农讲所,祖父和毛泽东住在一起,经常促膝长谈,深入交流。祖父认同毛主席提出的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力量是大革命的主要力量等主张。毛主席称赞彭湃是“农民运动大王”。他们一起推动中国农民运动,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人才,这批人后来分赴各地,参与领导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暴动和武装起义,为创建红军、建立红色政权和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是在彭湃及其后人的人生中打下深刻烙印的城市。彭湃在上海被捕牺牲时,儿子彭士禄年仅四岁。几经辗转,党组织将孤儿彭士禄送到延安,新中国成立初又送到苏联学习。彭士禄最后成长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同事们给他取了两个外号,一个叫“彭大胆”,一个叫“彭拍板”。“研制核潜艇是从零开始的,事事都等到有十分把握再干,哪有可能?”在试验工作中,彭士禄只要有七成把握就拍板,另外三分困难和风险再努力想办法克服。“没困难,不冒风险,哪来的创新呢?”彭士禄常对研究人员说,你们放手干,责任我来担。

  彭士禄曾在武汉工作过,他在自述中写道:“父母亲把家产无私分配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生命,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

一家4代人传承农讲所精神

  “80年代,父亲常带我来农讲所,讲他当年在农讲所学习的经历,希望后辈能记住那些革命岁月,把农讲所革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8月21日,77岁的武汉退休教师段施生带女儿陈岚来到武昌农讲所,参观“对话·传承——武昌农讲所与八一南昌起义”展览。

  段施生的父亲段继李是武昌农讲所学员。1927年,农讲所在武昌红楼张贴招收学员告示,段继李和好友一起报了名。

  段施生说,父亲说农讲所的学员多出身贫寒,当时学习紧张艰苦,军事训练是实战。毛泽东、恽代英、彭湃等老师都年轻有为,深受学员爱戴。父亲还曾说,毛泽东的课给学员指明了方向,他也因此走上革命道路。

  段施生说,父亲曾带她看学员寝室的上下铺,自豪地说当年学习训练紧张,常常不是爬下铺,而是从上铺一跃而下。那时父亲70多岁了,走到农讲所大操场,激动了,啪一下扑在地上,匍匐前进演示给孩子们看。

  段施生的女儿陈岚是武汉一家央企员工,也是党员,她陪母亲同来农讲所参观“对话·传承——武昌农讲所与八一南昌起义”展览。她告诉记者,今年“八一”,通过农讲所微信公众号得知有这个展览,她和女儿已来看过一次。外公生前带她和母亲段施生来过农讲所多次,那时她还是孩子,但外公的话她记得,那就是农讲所让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农讲所的革命精神要代代相传。

  陈岚说,她的兄弟姐妹都很早入党,自己11岁的女儿左晨,两年前成为农讲所“小小讲解员”,周末节假日以志愿者身份到农讲所为参观者讲解农讲所革命历史。去年在全省“小小讲解员”比赛中,女儿还获得了二等奖。

  她说,她为外公参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感到自豪,作为后人她有一种使命感,要把农讲所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来源:长江日报)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